第七百八十三章 隘口(1 / 1)

大明1617 淡墨青衫 1691 字 27天前

明軍把總聞訊趕來,製止道:“朝廷運糧是給十三山的軍糧,和裕升不能擅自動用。”

張春牛解釋道:“我們用的糧食是自己車隊攜帶的行糧,非是軍糧。”

“這怎麼分的清楚?”把總搖頭道:“恕下官不能同意。”

張春牛沒吭聲,隻是把手一揮。

幾十個銃手立刻將火銃對準了把總。

把總和身邊的明軍立刻冒出冷汗,和裕升銃手的實力他們清楚的很。

張春牛道:“退後!”

所有明軍立刻退的乾乾淨淨,把總勉強道:“此事既然這樣,就得和裕升擔這個責任。”

張春牛冷笑一聲,說道:“這是自然。”

四周的百姓看的很清楚,待明軍退後之後,所有人都湧進了糧儲區,開始搬抬糧食。

糧食是所有人活下去的希望,有了糧食的誘惑,比什麼鼓動都強的多!

這也是李平之早就盤算好的事,借此機會,不僅解決了勞力的問題,還可以借機擴大和裕升在遼西一帶的影響力,一箭雙雕!

李平之對張春牛沒有多談這裡的事,他道:“我們即刻押運糧隊,往十三山行進。”

……

運糧的大車隊十分壯觀!

除了李平之等人設法在各處搜羅來的勞力,在山海關到寧遠一線,到處都有大股的運糧車隊和搬抬糧食的勞力。

如果按朝廷的辦法,要從京師搬糧上車,然後慢慢一路送到十三山,這種辦法當然送不了幾石糧食。

在關外各處設立糧庫,然後車隊絡繹不絕的運糧上車,前隊送至返回就近的糧庫再運,一部份運糧車不在前方,而是在後方不停的把後方糧庫的糧食送往前方,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節省時間。

在送糧近十天後,十三山的軍民已經出來一萬多老弱婦孺,還有幾千有家屬的壯丁也隨著家屬下山。

這已經是很不錯的成果,孫承宗對此十分滿意。

對和裕升擅動軍糧的事,孫承宗也采取了默認的態度,畢竟距離十三山越近,調動人手前去也很困難,要額外支出很多費用不說,在動員上也很困難。

百姓都是從各處逃出來的,幾百裡的路程看似不遠,但荒蕪片片,到處是廢墟,白骨處處可見,這樣的環境容易叫人失去平常心,容易草木皆兵。

一直躲藏在這些地方的人,膽子反而大很多。

孫承宗在幕僚們的簇擁下觀看著十三山驛官道上的情形,他看到數千百姓不停的搬抬糧包和各種物資,經過這些天的好吃好喝,這些人比此前已經健壯了很多,臉上有一些紅潤之色,搬抬物品時也絕不惜力。

他們每日都能得到好幾十斤糧食的報酬,和裕升還供給飯食來恢複他們的體力,每個人都不惜力的做事,甚至有時候要和裕升的人安排他們休息。

孫承宗若有所思的看著眼前的情形,捋著自己的大胡子,說道:“那個李平之能想到這樣的辦法,非凡俗之輩。”

被孫承宗請過來為軍前讚畫的鹿善繼笑著道:“閣部必定是動了愛才之念,學生也見過那李平之,果然少年不凡。可惜,學生試探過,想叫他留在遼西效力,已經被他斷然拒絕。”

鹿善繼是孫承宗很重視的幕僚,果然事事走在前頭。

孫承宗心中不悅,他確實起了愛才之念,和裕升的人真是個個都是頂尖的人才,不過孫承宗不會用那些正經的商人和軍人,倒是李平之聽說是從學校裡才出來,雖然沒有功名,不過隻要願意上進,稍加曆練和提點,功名不過尋常事,就算沒有功名,茅元儀不也是一樣做到了軍前讚畫?

誰知那小子居然不識好歹,大好前程,自己輕輕放棄了。

“也罷了。”孫承宗道:“告訴他們最新的軍情了嗎?”

“已經說了。”一臉風霜色的祖大壽接話道:“已經有確切的消息,代善和阿敏就在回師途中,估計五六日後抵達義州衛至廣寧。”

孫承宗有些不安的道:“看來最多再運四五日糧便差不多了。”

“閣部大人說的是。”滿桂也道:“末將已經隻留少數哨騎在外圍,多半兵馬開始回撤了。”

“做的很對。”孫承宗肯定道:“方今不是與虜硬拚的時候,既然已經撤出近兩萬人,還送了大量糧食上山,諸位將軍已經做的很好了。”

曆史上十三山隻撤出六千人,孫承宗因此對王在晉等遼西的文武官員十分不滿,天啟皇帝心中也大為氣憤,現在撤出兩萬人,又運上了大批糧食和物資,想來十三山又能堅守最少一年,明年再相機而定,是否繼續援助。

以孫承宗對東虜能力的了解,圍困十三山的兵馬斷然無法久駐,一年之後,可能十三山之圍自解。

對上對下,也就完全可以交代了!

“知會和裕升的人沒有?”孫承宗又問道:“還有,他們已經運了多少糧食上去?”

身形黑瘦,穿著的官袍也有些空曠的袁崇煥道:“下官此前問過,每日有三百餘車直抵山下,大約是八千石到一萬石糧運到山腳,近日聽說堆積了一些,畢竟山道難行,山上人手雖足,但往返需要時間。目前來說,已經運了兩萬多石上山,尚有近兩萬石堆在山下。如果再運數日,最多再運一萬石也就差不多了,否則堆在山腳,憑白便宜了東虜。”

“五萬石!”孫承宗麵露滿意之色,四周的人都一起微笑起來。

有這五萬石糧,再加上一些軍需物資,山上聽說還開墾了一些坡地,春夏時還有野菜乾果一類補充,秋天可以打獵,看來兩年內不必擔心饑荒導致十三山失守了。

“總是閣部大人運籌帷幄,”一個官員讚道:“上慰天子,下拯數萬百姓的性命,有閣部大人督師薊遼,真是我大明的幸事。”

孫承宗沒有出聲,調轉馬頭直接走了。

那個官員愕然,眾人都跟著一起往前,等人走的差不多了,有人才對那官員道:“老兄真是馬屁拍到馬腳上了,閣部大人對十三山之事毫無辦法,還是和裕升的人做好了這件事,你老兄這麼奉迎,豈不是當麵揭短,真是不知所謂啊。”

……

代善回師的事,其實還是十三山的人通知了明軍將領。否則的話,以明軍的情報水準,恐怕要東虜十分接近了才會看到蹤跡。

數日之後,新的消息傳來,果然代善等人已經十分接近,在草原上的路程已經接近義州衛了。

“代善還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趙立德彙報了最新的情報後,忍不住譏諷了一句。

眾人都是點頭……代善這一次真是大贏家。

十三山是皇太極堅持要打,結果不如人意。而代善父子叔侄幾個直接打跨了內喀爾喀五部,同時威逼了阿魯科爾沁各部和科爾沁各部,還有巴林,敖漢,奈曼等部前來會盟。

這些部落,原本對林丹汗的忠心就十分有限了,而林丹汗倒行逆施,在炒花戰敗之後不僅不伸手援手,還趁機兼並了不少內喀爾喀五部的牧民,此事過後,各部對林丹汗更加失望,離心力更強,加上代善等人率領強兵在側,這一次的會盟,聲勢更大,而林丹汗完全無力阻止各部與後金會盟。

搞定了炒花,又在草原上武裝遊行和會盟,耽擱了近兩個月時間後,代善等人終於率出征兵馬分批返回。

楊二拿鐵夾子夾起一塊燒紅的木炭,將嘴裡的煙管點燃燒,問道:“代善知不知道十三山的事?”

看到他熟練的動作,和裕升的一群不抽煙的齊涮涮搖頭……

成方答道:“不太清楚,不過我心裡總是有些懷疑,代善的動作不緊不慢的,完全不象是心急來馳援的感覺。”

“不管怎樣,他的大軍不能飛過來。”李平之第一次參加這種高層會議,不過他神采飛揚,絲毫不怯場。當下接話道:“我們要做的就是抓緊時間,儘可能的多運糧食上山。”

“李兄弟這話說的很對。”成方表示讚同。

楊二噴了口煙,他對李平之這種讀書出來的小白臉總有骨子裡的輕視和懷疑。他淡淡的道:“我們山上的人不論戰兵輔兵,全部下來搬運糧食,戒備防禦西隘口的責任,就由輜兵來負責吧。”

“敢不從命。”張春牛拱手一禮,將責任接了下來。

……

“轟隆隆……”

天空響起了炸雷聲,接著銀蛇翻舞,地麵上狂風大作,一股泥腥氣撲麵而來。

張春牛和幾個副手在十三山人員的帶領下,在原本的女真人的陣地上重新修築防禦陣地。

這裡是十三山的山腳,左右兩側俱有官道,一條通往沙嶺和西平堡等處,一直抵達三叉河的邊河的各種軍堡和驛傳。

另一條就直達廣寧城,再轉向錦州等處,是連接各驛傳直達遼西的大道。

這裡當然是必爭之地,除了輜兵大隊的七百多人外,還有一個中隊的戰兵銃手也被劃給張春牛指揮,八百一十多人,加上五十多輛大車和車上的一些輕型火器來做守備。

在兩個中隊的輜兵的協助下,輜兵們構築了一條涵蓋官道兩側的防禦陣線,利用後金兵挖掘出來的壕溝,放上一些拒馬和鹿角,設立了幾個箭樓,木柵,一條簡單的防線就建立了起來。

在修築過程中,大量的車馬還是源源不斷的趕過來,山上的人手全部動員,一部份卸車,一部份搬運。

------------

緊趕慢趕還是沒趕上這個月的全勤啊。

帶小兒子到醫院掛水,這個點才回來,明天早七點還得起來送老大上學,當人家爸爸,容易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