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荀貞沒有想到戲誌才所說的這第三件事是指的什麼,荀彧等人也沒有想到戲誌才所說的第三件事是什麼,一個調兵籌糧,一個防範袁紹,這兩件事完成以後,進討南陽的前提條件應該就已經成熟了,卻還有什麼第三事,能與此兩事相提並論,是需要先做預備的?
就在剛才討論前兩件事的時候,眾人也有在琢磨第三事是什麼的。
有人想出了兩三個可能,但又覺得論重要性,不足以配的上單獨列出。
此際得聞荀貞此問,眾人就都打起精神,看向戲誌才,等他回答。
戲誌才輕搖了兩下羽扇,笑道:“明公忘了劉景升麼?”
“劉景升?誌才,卿言之第三事說的是劉荊州?”
戲誌才點了點頭,說道:“正是。明公,忠所言之第三事,指的即是劉荊州。”
荀貞也好,堂中眾人也好,儘皆恍然。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隻看到眼前這麼塊地方,隻看到眼前這麼件事,然後單單就此討論對策,非是上等的謀士所為;好的謀士,應當是著眼於全局,放眼於未來。戲誌才這個時候提出“劉表”,正便是合乎了此中之意,正就是放眼未來。
像戲誌才這樣的頂尖謀士,他自然是會能預見得到,儘管劉表與荀貞現現在是盟友的關係,可在打完袁術後,他兩人間的關係勢必就會出現變化,那麼針對這個變化,當然就需要提前做好應對,提前定下應對之策。
對於這個問題,荀貞其實也已有考慮,但是考慮的還不成熟。
戲誌才現下正式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那就正好可以借此,聽聽他的意見。
荀貞稱讚說道:“誌才,所謂高/瞻遠矚,落子一著,先謀數步者,卿可謂是矣。”
郭嘉笑道:“明公說起落子,倒是讓嘉想起了一樁趣事。”
“什麼趣事。”
郭嘉笑道:“便是明公與戲公對弈屢戰屢敗,然明公卻仍一再主動邀戲公弈,自言此乃屢敗屢戰。若說戲公是先謀數步,如明公者,‘屢戰’與‘屢敗’二字一換,卻誠然大丈夫之百折不撓躍矣。”
琴棋書畫,君子之業,於今遂非如後世,這四門藝術堪稱是士人的標配,但也早在士人中流行開來。荀貞沒有藝術上的天分,唯其身邊儘是當今之一流士人,他自免不了附庸風雅,曾於這幾門藝術上下過功夫,隻是除了書法上頭,他照著人家的字,臨摹苦練,勉強算有些成就,能寫些“略具其形”的字以外,琴、棋、畫三門,全看天賦,他再是苦學,至今水平也很是一般,故當與戲誌才這類天分出眾之士對弈之際,他下不過,實屬正常。
軍議到這會兒,大家都有些疲累了,郭嘉的一句小小玩笑,讓堂中的氣氛得到了重新的活躍。
眾人皆不覺露出笑容,特彆和荀貞下過棋的幾位,想起荀貞慘不忍睹的棋藝,更是笑容頗盛。
荀貞卻是神色如常,毫無慚色,他撫摸頷下短髭,徐徐說道:“方寸之間,驚心動魄,棋局如戰場,不瞞卿等,我常邀誌才對弈,也是在向他討教兵法之道。”自覺他的棋藝也沒有那麼不堪,又說道,“我與誌才嘗言,如今海內棋士眾多,而無高低之分,實乃憾事,且待海內定後,我有意為棋術定品,將分九品,以我之棋技,上等不敢言,四五品總是有的吧?”
圍棋的定品現下尚無,原本時空中,出現在三國時期,是根據曹魏的《九品中正製》的而定為了九品。這些且亦不必多說。
說笑閒聊兩句,眾人話回正題。
荀彧說道:“阿兄,誌才提出的此事甚是。阿兄此次用兵南陽,勝之無疑,則於戰後,卻宜如何與劉景升相處,這一點還真是得提前先定好基調。”
荀貞沒有把自己對此做出的不成熟的考慮,向大家說出,而是顧問戲誌才,說道:“誌才,你慮到了這一點,則想來卿你必是已有定策,你是怎麼想的?說來聽聽。”
“明公,忠有三策,請獻與明公。”
荀貞說道:“竟有三策之多?都是什麼?卿一一說來。”
“召劉景升入朝,授以顯任,給予尊崇,此上策也。”
荀貞沉吟說道:“誌才,你這上策怕是不成。”
相比占據荊州,保有實力,劉表怎麼可能會甘心離開荊州,入朝為官?在荊州,他是主人,呼風喚雨,萬人之上;到了朝中,他就不複再有實權。以己度之,劉表必定不乾。
戲誌才說道:“回明公的話,忠也以為上策難行,上策若不得成,敢向明公再獻中策。”
荀貞問道:“中策是何?”
戲誌才說道:“此策即是待滅掉袁術以後,可奏請朝廷,擇適當之賢才出任南陽太守。”
召劉表入朝不可行,那麼退一步,打下南陽以後,就把南陽占為己有,以此保證接下來對劉表的優勢。
荀彧說道:“誌才,此策固可行,然我憂之,如果這麼做的話,劉景升就會與阿兄起隔閡了!”
打下南陽以後,一則荀貞的兵馬,那時尚在南陽,有軍事上的存在,二則朝廷令旨下來,劉表不能不從,所以戲誌才的此策是可以實現的。
但就像荀彧的擔憂,如果這麼做了,劉表心裡肯定會有疙瘩,南陽郡是荊州的轄郡,他又出兵出將,配合荀貞,結果消滅了袁術,南陽太守卻是荀貞的人來擔任,他怎能不會因此不滿?
荀貞問戲誌才說道:“誌才,卿之下策是什麼?
戲誌才說道:“明公,長沙太守張羨與劉景升不和,忠之下策便是,滅掉袁術,打下南陽之後,召張羨率部北上,明公則揮兵南下,順勢進入襄陽。”
這話沒有直說,可是也不用直說,戲誌才的意思很明白了,即打完南陽後,再和張羨聯兵,把劉表也給消滅掉。
荀貞聽了,搖頭說道:“誌才,卿之此策不可,不可。”
戲誌才笑道:“明公,所以忠把它作為下策。”
戲誌才的此個下策,隻從表麵來看的話,似乎倒是上策。
如果在打下南陽後,順勢和張羨聯兵,再把襄陽打下,將劉表這個割據勢力也消滅掉,那麼荊州豈不就能正式納入到荀貞的控製範圍了麼?
從軍事角度看,此策也有成功的把握。荀貞的實力比劉表強,再能說動張羨相助,就等於是重演一遍荀貞、劉表兩麵夾擊,滅掉袁術的經過而已。
可實際上,此策是不能采用的,至少現在是不能采用的。
如果采用,那就是隻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沒有看到長遠的影響。
想那劉表一則是朝廷正兒八經任命的荊州牧,二者他不像袁術,也沒有什麼大義上的過錯,三來,而且在打袁術這事兒上,他還配合荀貞。
這樣,若是在打掉袁術後,接著對劉表用兵,傳將出去,會讓海內的其它諸侯,乃至荀貞帳下的文武諸吏怎麼看荀貞?荀貞在政治信譽度上將會大大失分。
便如呂布,因為他缺乏政治信譽度,荀貞無法相信他,那麼一旦荀貞在政治信譽度上也大大失分,那他亦就會使人無法再相信他,對於他以後的招撫、政措就都會產生嚴重的負麵影響。
並且,這也會將會成為袁紹等對手們的把柄。他們肯定就會到處宣揚劉表無過且有功,而荀貞為了貪圖他的地盤,就把他給消滅,這樣的見利忘義之徒,難道誰還敢投附、依從?
到時候,像張揚、王邑此類本來是遊離於荀貞、袁紹之間的較小勢力,他們肯定就會對荀貞產生不信任和深深的忌憚,反過來,就很有可能會傾向投靠到袁紹那一邊。
這些如果說是對外的壞處的話,對內也有壞處。
對內的壞處便是荀貞這麼做了,荀貞帳下的文武諸吏,還有朝中現下對荀貞有好感的那些朝臣,往後對荀貞可能也就會換個眼光去看了。
簡言之,人無信不立,政治信譽度和大義一樣,看不著,摸不到,但極其重要。
是以,戲誌才的此個下策的確是下策,不能采用。
上策難做到,下策不能用,三策之中,隻有中策,可供選擇,可以考慮。
可這中策又如荀彧所憂,若用了此策,會使劉表與荀貞間產生隔閡。
雖然說荊州,荀貞是早晚要拿下的,可畢竟現在還沒有到荀貞拿荊州的時候,或者說畢竟現在的主要矛盾還不是與劉表的主要矛盾,滅掉袁術之後,荀貞對外的主要矛盾就將轉成與袁紹間的矛盾。這個時候,荀貞還是希望在滅掉袁術之後,荊州能夠安穩一點的,甚而他還希望劉表能夠像打袁術相同,繼續成為他的助力,幫助他接下來對付袁紹,則此點也不可不慮。
眾人都在考慮之時,一人說道:“明公,在下有個辦法,既可使南陽太守之任出自朝廷授給,並且還能不引起劉荊州與明公的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