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鎮東王師入長安(三)(1 / 1)

李儒回到李傕軍中,把楊彪的話轉稟李傕。

李傕聽了,皺眉不快,說道:“睡著了,叫醒就是!待拿回天子,若是楊奉、曹操不逃,本公還要與他兩人再鬥上一場,才得渡渭水,荀賊追兵將至,本公哪裡有時間等他醒來?你去為本公傳話,告訴楊彪,叫把聖上叫醒,趕緊出來,本公接他到我軍中,不得有誤!”

李儒遲疑不走。

李傕問道:“怎麼了?”

李儒麵現深思,與李傕說道:“明公,儒覺得這是楊公再行緩兵之計。”

李傕問道:“何為緩兵之計?”

“楊公對明公素來是、素來是,這個、這個……,自恃族聲,倚老賣老,不大禮重,卻為何突然改顏作色,一番言語,竟如有委曲求全之感?太過奇怪。是以儒有此疑。”

被李儒提醒,李傕登時也覺得不對,問李儒,說道:“那你是何見?”

李儒說道:“明公,儒以為,這有可能是楊公想以此言來拖延明公,以等候荀賊兵到。”

李傕亦非蠢人,醒悟過來,不由又是動怒,說道:“好個楊彪,這般唬弄本公!也罷,既然不肯老老實實地將天子送我,我便攻入營去,自取之!”

傳檄郭汜,叫他與自己一起發兵攻打董承營壘。

郭汜得了李傕檄令,雖不滿他的頤指氣使,可是用李儒的話說,“為大局起見”,乃將這口氣又且忍住,調集兵馬,預備和李傕攻營。

董承兵馬兩千來人,兵不多,營就不大,因此李傕、郭汜合計隻調了四千兵圍攻。

以李傕估料,隻用這四千兵馬,用不著再做替換,應就能把董承營壘攻下。

然卻這邊戰鼓方才催動,李傕就聽到前頭大亂,他抬眼看去,見攻營的兵士亂糟糟地跑將回來。李傕瞠目結舌,問道:“發生何事?”

李儒慌忙派人去探,過不多時,前去探查情況之吏轉回,向李傕稟報:“明公,是守卒射了一陣箭矢。”

射了一陣箭矢和攻營將士散逃有何關係?

李傕好不容易才把這兩者聯係起來,吃驚到不敢相信,說道:“隻是射了一陣箭矢,兵士就就四散逃跑?”

那去探查情況的軍吏對此也是不能相信,可事實就是如此。

李儒微不可聞地嘟囔了一句什麼,李傕耳尖,聽到了兩個字士氣,顧問李儒:“你說什麼?”

李儒麵色灰白,慘然說道:“明公,萬沒料到士氣已低落至此!董承營已不可攻矣!當下之際,以儒之見,宜當速撤。”

李傕許久未言,看著從陣前跑下來的兵士,於他眼前亂哄哄的,往兩邊、後頭奔去,好一會兒,他說道:“撤往哪裡去?”

黃白城不用再提了,便不說裹挾劉協的計劃顯然已成泡影,撤去黃白城的前提條件已是無有,隻說士氣已低落散亂到這等程度,連董承的營寨都已是打不了了,更遑論去和楊奉、曹操所部作戰,通過他兩人扼守的渡口強渡渭水,那更不可能。

李儒到了此刻,也是束手無策,想了半天,回答李傕,說道:“明公,西還涼州不行,於下退路,隻有一個了。”

“哪個?”

李儒說道:“趁荀賊兵馬還沒有到,轉往東南,經藍田、上洛、商縣,出武關,去南陽郡。”

還有一個退路,是南下去漢中,但三輔與漢中隔著秦嶺,要想去漢中,得走子午等道,子午等道艱險難行,以李傕所部現下的士氣,肯定是不成的。

李傕說道:“去南陽郡,……袁公路他會肯放我入郡麼?”

李儒答道:“以儒之見,袁術當不會阻止明公入郡,相反,還會歡迎明公。”

李傕問道:“為何?”

李儒說道:“明公與袁術無有仇怨,且待袁術甚厚,遷他為左將軍,並封他為陽翟侯,而袁術與孫賊則是仇讎,兼袁術南又有劉表為敵,因儒斷定,明公若去南陽郡,袁術定然歡迎。”

這路中悍鬼袁公路的能力雖然不怎麼樣,然賴其族聲,靠其家世,仕宦之路卻是一帆風順。

早年他任過河南尹,何進以後,不管誰掌握朝廷,對他都是封賞有加,何進掌權時,他是虎賁中郎將,董卓入洛陽後,為拉攏他,表他為後將軍,李傕、郭汜等攻入長安後,想引他為外援,又遷他為左將軍。——前、左、右、後四將軍雖為同列,然四者間也有先後尊卑之序,後將軍最卑,左將軍隻次於前將軍,位且在今年春剛被朝廷拜為右將軍的袁紹之前。

確如李儒所言,袁術和李傕等的確沒有什麼深仇大怨,而且更重要的是,孫堅是被投靠袁術的呂布所殺,他與孫策有間接的殺父之仇,荀貞、孫策與他早已是攻戰不休,他與荀貞、孫策是敵人,可以想見,荀貞在擊敗了李傕、郭汜以後,勢力必定會得到更進一步的增強,到那個時候,又同時南有劉表為敵的袁術,夾在勢力更強的荀貞、孫策和老對頭劉表這兩個敵人之間,隻靠其南陽一地及江夏半郡,勢單力孤,那是萬難抵禦的。

而李傕、郭汜儘管為荀貞所敗,畢竟是有名的悍將,他兩人帳下的涼州兵也是有名於海內的勁卒,因此,若他二人往投,那麼袁術應當是隻會歡迎,而不會阻攔的。

“可是呂布已投袁公路?”

李儒說道:“布,無謀勇夫,稍與周旋,其必與明公和好如初,不足為慮;況南陽之主是袁術,呂布縱不願,其現在江夏,又何能為也?”

李傕做出了決定,說道:“如今也隻有從你此策了!”

命人去召郭汜來見,郭四也被部曲攻董承營壘,結果卻竟然被一陣箭雨就給打散給驚呆了,正在彷徨之際,聞得李傕請他,就急忙忙來與他見。

李傕把李儒的建議告訴了郭汜,問道:“你何見也?”

郭汜說道:“事已至此,還有什麼可說的?便去南陽。”

兩人收攏兵馬,縱兵入城,擄掠一番,搶了不少的財貨與糧食,即轉往東南,赴南陽而去。

倉皇逃奔的郭汜軍中,一將一邊驅馬前行,一邊不舍回顧。

弘農丟了,長安也不得存身,自此以後,還不知要再流離到什麼地方,單隻如此,也就罷了,卻又自己的妻子、從子,先後或者失散,或者為敵所擒,孤零零隻剩下了他一人,這份滋味當真是不知該如何才能形容!早知今日,當年又何必跟著董卓離開涼州故土!悔之晚矣。

這將正是張濟。

郭汜陣潰之際,因他和張繡奉了郭汜的命令在前督戰,故是逃之不及,被孫策率騎追上。張濟儘管僥幸得逃,張繡卻因殿後,而被孫策生擒。

妻、子皆失,部曲也損失殆儘,張濟現而今還真是孤零零的成了個孤家寡人,卻無需多言。

……

李傕、郭汜攻董承營不下,兩人率部向東南逃竄的軍報,於這天晚上送到荀貞軍中。

荀貞笑與戲誌才、郭嘉、宣康、程嘉等人說道:“李、郭二賊這是想逃投袁公路。”

郭嘉進言說道:“明公,今李郭二賊所部雖大半已為我軍殲滅,然觀此軍報言,其二人帶之逃往南陽的部眾猶有萬餘,不可給二賊喘息之機,應當追擊,爭取能把之殲滅在逃入南陽前!”

荀貞點了點頭,下令說道:“令玉郎、益德率騎改道南下追趕,再勞伯符也遣其部精騎追之。”

孫策、張飛都在荀貞所在位置的前頭,辛璦及其所部跟隨在荀貞的身邊。

從吏領命,分頭去給孫策、張飛、辛璦等傳令。令到,各部即行。

次日上午,荀貞等到了灞水東岸。

荀貞策馬,到至岸邊,河水奔流,風帶水氣撲麵而來。

近處,絡繹不絕的兵士沿著臨時搭成的浮橋向對岸開進,一副生動的大軍過河之景。

荀貞舉目遠眺,揚起馬鞭,朝西南而指,說道:“那裡就是長安麼?”

賈詡在旁應道:“是,明公,那裡就是長安。”

荀貞久久不語。

賈詡有心問他在想什麼,因是新投,不好相詢。

另一個新投之人,卻沒有賈詡的顧慮,笑聲問道:“將軍在想什麼?在想到了長安後,覲見天子的事麼?將軍雖早已威震海內,然今番此戰,以寡敵眾,於鴻門亭大敗李、郭,一掃多年賊氛,扶漢室於將傾,勤王之功已成,漢家中興在望,自茲以後,將軍勢更將名動天下,為士民交口傳頌;等將軍到了長安,對將軍的這份不世之功,天子也必定會重重封賞以酬!”

說話之人是皇甫酈。

荀貞搖了搖頭,說道:“我雖不比玉郎風雅,然我又豈是求重功名之人?我所思者,非此也。”

皇甫酈問道:“如此,敢問將軍,何所思也?”

“入河南尹以來,沿途千餘裡,我所目見,儘是百姓慘受兵災,十室九空,我所思者,此也。”

皇甫酈歎了口氣,說道:“黃巾亂起至今,天下實喪亂已久!也因此,將軍兵入弘農以來,士紳簞食壺漿,是百姓盼將軍義師如大旱之盼雲霓亦實苦久矣!”

“我心有所感,得詩數句。“

皇甫酈說道:“將軍舊年‘青青子衿’一章,早已傳遍海內,今有詩,必然佳作,酈敢請聞之。”

荀貞語調悲愴,感情沉鬱,眺望長安方向,顧看灞水遠近,吟道:“沿途所觀睹,萬姓已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敢問將軍,此詩何名?”

“《蒿裡行》也。”

皇甫酈、賈詡和戲誌才等人品味此詩意思,無不從中深深感到了荀貞哀憐萬民經受大亂之難的傷痛。饒以賈詡多為己謀的素來為人準則,亦不禁深受觸動,待要出言時,宣康騎馬過來。

“明公,可以渡水了。”

荀貞卻不急著就去,下令說道:“舉旗先行!”

於禁等幾個虎士軍吏,合力舉起一麵新製成的大旗,上寫著“漢賊不兩立”。

旗幟招卷於前,荀貞渡過灞水,十餘裡外,與等候的孫策會合,引帶數萬虎狼,行向長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