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宣一邊吃驚,一邊往“壯聲”說話那人的方向看去,見是一個穿著校尉甲衣的人,年有三十許,昂昂按劍立,頗有不俗之貌,記得之前許仲給他介紹,說這人姓劉名備,字玄德。
對劉備,闕宣卻是聞名已久的了。
一來,早時郭嘉和闕宣聯係的時候,劉備就在東陽;二來,既然決定了投靠荀貞,對荀貞帳下的文武親信,闕宣自然也會做些了解,知道劉備甚得荀貞信用,荀貞常呼劉備為“弟”。
許仲還在等著他回答,帳中諸人的目光也都轉在了他的身上,闕宣不敢多耽擱時間,心念在劉備身上隻是一轉而過,旋即麵向許仲,回答說道:“徐縣雖在淮水北岸,然距淮陵不過百餘裡,縣中的豪傑、士紳,宣多熟之,聲氣互通,笮融虐民,他們一直都是心向荀侯的,宣早就已經為義軍聯絡好了,現計各家共有約百餘壯士屯於內城,可為將軍內應;宣家在徐縣亦稍有置地,立有莊塢,也已在莊中、城中布下了三十餘劍客,隨時可為將軍前導、策應。”
“淮水寬廣,聞軍報稱:笮融沿淮設防。入下邳前,我就聽說司馬有渡淮之策?願聞其詳。”
闕宣在回答許仲的這個問題前,先抬眼看了下許仲的臉色,——因為許仲帶著麵巾之故,他當然是什麼也沒有看到,然後他回答說道:“將軍當知,徐縣臨淮接湖,笮融殘民不已,下邳百姓民不聊生,為了活命,有些徐縣的豪傑迫不得已,隻好遁入淮水、諸湖,在水澤間求條生路。這些而今出沒在水澤間的豪傑,宣也認識幾個,他們也願意為將軍助陣,隻是……。”
許仲問道:“隻是怎樣?”
“隻是他們有個不情之請。”
“講。”
“他們懇求荀侯,在攻下徐縣後,能夠納他們入軍;或有不願從軍中,求荀侯可放他們歸田。”
廣陵、下邳境中都多水澤。
廣陵境內的湖群有白馬湖、後世的高郵湖等,——所謂“後世的高郵湖”,指的是高郵縣西邊的大片湖域,這片湖域直到近兩千年後才彙成一湖,然在當下之時,還沒有貫連一起,而是分為了數十個較小的湖,湖湖相通,雖未貫連,然合在一處,占地亦有百萬畝之廣。
下邳境內的湖群主要聚集地便是在徐縣以東的淮水兩岸地域內了。
徐縣附近這片湖群的占地比高郵西邊湖群的占地還要廣闊,這片湖群橫跨了下邳、廣陵兩郡,便是後世鼎鼎大名的“洪澤湖”。
這片湖群占地既廣,又臨著淮水,加上而今天下亂起,下邳的笮融又崇佛虐民,湖群水澤之中,自是少不了有水賊出沒。闕宣說“為了活命,有些徐縣的豪傑迫不得已,隻好遁入淮水、諸湖,在水澤間求條生路”,這隻是好聽話,往直接裡說,他說的其實就是徐縣周邊的水賊。
為了穩定在廣陵的統治,荀貞此前曾在廣陵整治水賊、海賊,手段頗是狠辣,名聲傳出來,難免會使得下邳水賊兔死狐悲,可雖然會兔死狐悲,看看廣陵軍的戰鬥力,加上下邳西邊的孫堅部隊壓境,他們又未免會驚駭忐忑,沒有膽子和荀貞做對,那麼在這麼情況下,他們借幫助荀貞奪下徐縣的機會,提出請求“招安”或者請求“解甲歸田”,自也就在情理之中。
許仲看了眼坐在邊兒上的荀攸。
荀攸微微點了點頭。
許仲說道:“笮融暴虐,倒行逆施,隻要肯與吾軍同心討逆,便是義士。待取下徐縣後,可悉從司馬言:願從軍者,以克徐的功臣對待;願歸田者,另給賞賜。”
笮融固然虐民,水賊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但現在主要的敵人是陶謙,次要的敵人是笮融,較之陶、笮,水賊壓根不值一提。為了能攻取徐縣,使廣陵軍可以儘快地進至淮水北岸,從而在下邳站穩住腳,進而掌握住下邳戰區的主動權,收編些、或放掉些水賊也不是不可以的。
並且再則說了,闕宣能夠“通過水賊來使廣陵軍悄然渡淮”,這件事,其實早在闕宣和郭嘉聯係時,他就對郭嘉說過,對這些水賊該如何對待,荀貞也早就給過許仲等人指示了。許仲之所以這會兒又問了一遍闕宣,事實上,他隻是在向闕宣確認此事沒有變動。
闕宣說道:“有將軍此諾,必可使水澤豪傑為將軍效死!”問道,“敢問將軍,打算何時渡淮?”
許仲望了望帳外的天色,還是下午時分。
他詢問荀攸:“以參軍意,我軍何時渡淮為宜?”
許仲和荀攸兩人非常熟,平時私下,兩人都是以“君”、有時甚而以對方的“字”相稱,可是現下是在軍中,議的是軍事,故而許仲以荀攸現在的官銜“參軍校尉”相稱。
荀攸答道:“兵貴神速。”
“參軍所言,正合我意!”許仲麵向帳中的文武諸人,說道,“今雖得淮陵,而下邳諸縣,唯徐在淮北,最難克。遲恐生變。故我意今晚便渡淮取徐!”對闕宣說道,““你現在便可以去聯絡你說的那些‘水上豪傑’,以及你在徐縣布置的內應壯士,告訴他們今晚我軍渡淮擊徐。”
闕宣應諾,向許仲、荀攸和帳中諸人行了個禮,立刻轉身出帳,去辦這件事了。
徐縣在淮水北岸,現今淮陵已下,不能給對岸的下邳部隊太多反應時間,給對岸的時間越多,對岸的敵人就越能充足地布置沿淮防線,對廣陵軍這邊來說,就越不利。
是以,許仲、荀攸都認為“兵貴神速”。
許仲、闕宣說話的時候,劉備一直沒有再開口。
這時見許仲定下了渡淮的時間,闕宣也已經出去辦理此事,劉備因又按劍請戰:“備請帶甲士五十,今夜渡淮,為將軍取徐!”
許仲沉吟了下,說道:“雖有徐縣內應,有‘水上豪傑’相助,此事亦險。玄德居‘雍奴校尉’,乃一部之長,不可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