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鄧、潘璋率兵千餘為許仲、樂進這一路的先鋒,舍高山、盱台不取,直奔淮陵,在闕宣黨眾內應的情況下,鏖戰半宿,潘璋先登,複斬淮陵守將,一舉破城。
破城之後,在以闕宣為首的當地部分豪強士紳的配合下,劉鄧很快穩定住了城中的形勢。
同時,逃竄出城的淮陵殘軍,迎麵碰上了守候多時的廣陵騎兵,在廣陵騎軍曲軍侯陳即的帶領下,廣陵騎兵東逐西殺,這些淮陵殘軍奔逃無路,或被斬殺當場,或棄械投降。
攻伐徐州的第一戰,至此,圓滿結束,告一段落。
劉鄧、潘璋一邊清剿殘敵、安撫城中,一邊等待許仲、樂進等主力的到來,這且暫不必多提。
卻說就在劉鄧、潘璋攻襲淮陵的當天,北部戰區的荀成、徐榮部亦發起了對下邳的進攻。
和許仲、樂進“不擊高山、盱台”的戰術相同,荀成、徐榮這邊的“首戰”也是“避實擊虛”。
他們首先以平虜校尉陳午為先鋒,率兵千餘,從平安縣出發,聲勢浩大地進入到下邳境內,佯攻淮水南岸的“淮陰縣”,然後在成功調動了敵人守軍的全部注意力後,又遣彆部司馬文聘亦率兵千餘,潛渡淮水,掩擊淮水北岸的“淮浦縣”。
山南水北謂之“陰”。
“淮陰”之意,顯即是“在淮水南岸”。
“浦”者,水邊之意也,顧名思義,“淮浦”的意思則就是“在淮水邊上”。
淮陰、淮浦兩縣都在淮水的岸邊,分處南北,隔著一條淮水斜斜相望。
兩縣間的距離不遠,隻相隔有約八九十裡地。
因為淮陰在淮水南岸,從淮陰到廣陵中間並無山水阻隔之故,所以在這條守禦線上,笮融把守軍的主力都放置在了淮陰。若是直接進攻淮陰,必是不易得之。故而,荀成、徐榮選擇了與許仲、樂進相同的戰術,也是“避實擊虛”,佯攻淮陰,實擊淮浦。
“淮浦”隻要一下,就等同於斬斷了“淮陰”的後援,換而言之,“淮陰”就變成了一座孤懸於外的危城。外無援兵,近有強敵,此守城之大忌。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淮陰城中有再多的守軍,也必定是軍無鬥誌,到那個時候,大可再徐徐圖之。
又與劉鄧、潘璋敢於過高山、盱台不擊,徑入下邳南部腹地、首先攻取“淮陵”的情況相仿,負責進攻“淮浦”的文聘,之所以敢冒著萬一戰鬥失利,後退無路,或許會全軍覆沒的危險而率部潛渡淮水、先擊淮浦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淮浦縣”內有內應。
“淮陵”的內應是下邳郡南的豪強闕宣,“淮浦”的內應則是下邳一流的士族陳氏。
此“陳氏”即陳登陳/元龍的家族。
陳登是淮浦人,其族在州中都極有名望,更就彆說在他的家鄉淮浦了。
與劉鄧、潘璋夜襲淮陵的戰鬥經過相比,文聘擊取淮浦的戰鬥過程可以說是更加簡單容易。
先是在潛渡淮水的時候,陳家給了文聘極大的幫助。
既然明知“淮水”是下邳境內最大的“天險”,笮融就不可能會忽視對“淮水”的防禦警備,淮水河麵上不分晝夜都有他的船隻巡弋,在淮水北岸,並有步卒、民夫沿河巡邏,各個渡口都有兵士守備,——可以這麼說,笮融對淮水的守禦、守備不可不稱之為“嚴密”。
在這麼個“嚴密守備”的背景下,若是沒有陳氏家族的配合,文聘是絕對沒有辦法帶著上千兵卒潛渡過河的。
卻是說了:陳氏家族雖為州郡冠族,可他們並沒有守禦淮浦的兵權,那麼他們又是怎麼幫助文聘,使其在不驚動淮浦守軍的情況下,竟安然帶著上千兵卒潛渡過河的?
說來卻也簡單。
陳氏家族雖無守禦淮浦的兵權,可他們對淮浦當地士民的影響卻是極大的,而限於兵力不足的原因,淮浦守軍又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所以,包括在淮水上巡弋的船隻、在淮水北岸巡邏的兵卒和民夫、以至把守渡口的人手,很多都是派用的淮浦縣卒,還有的乾脆就是從淮浦縣民中抽調出來的,這麼一來,就給了陳氏家族發揮其在淮浦當地強大影響力的機會。
也正因此,文聘這才得以輕易渡河。
渡過了淮水,接下來便是進攻淮浦縣城。
劉鄧、潘璋在進攻淮陵的時候,雖是有內應,可不管怎麼說,卻也是經過了一番鏖戰的,而文聘進攻淮浦,卻幾乎都沒有怎麼動刀槍。
兩者之所以會有這樣明顯的不同,當然不是因為文聘更加善戰,而顯然是因為闕宣在淮陵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陳氏家族在淮浦的影響力。
闕宣再有名聲,黨羽再多,門下的食客、徒附再眾,他也隻是個豪強,對士人的影響力不大。
陳氏家族不同,陳家乃是士族,世代二千石,族中還有人曾做過“太尉”這等顯貴的“公”職,他們對當地士人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依照慣例,和郡府一樣,縣寺裡的各等曹吏、僚屬大都是來自本地的士人家族,因了陳氏家族在當地士人中的巨大影響力,早在開戰前,縣寺中的上下官吏,乃至包括縣令在內,實際上都已經被陳家說服,傾向到荀貞這邊了。
淮浦縣的守將固然是笮融派來的,可在全縣士人都已經“暗許荀貞”的情形下,他這個外地人便是手底下再有兵馬,又能起多大作用?——彆忘了,士族雖是“士族”,可如陳氏這樣的大族,卻也不僅僅隻是“耕讀”而已,他們也都是養了不少壯士、徒附的,再加上縣卒,此亦是一股不可小覷的武裝力量,尤其是在守將完全無備的時候突然配合文聘發難,對守將來說,就更是“雪上加霜”,除了投降之外,便隻有潰逃一途了。
事實也正是如此。
在接到部曲急報,聽聞縣中士、人“倒戈”,內應文聘攻城之後,守將立刻就放棄了守城的打算,先是試了兩次突圍,相繼失敗,都被文聘早就埋伏下的部隊擊退後,他當機立斷,選擇了投降。
淮浦既克,淮陰在又堅持了兩日後,亦舉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