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修這回來潁川,確如荀貞、孫堅所料,確是奉董卓之命來勸降的。
陰修是不想來的,可又不得不來。
來的路上,他也曾做過猶豫,到底勸不勸降荀貞和孫堅?
這好容易到了陽翟,還沒進城,就先被孫堅給來了個下馬威,接著又被荀貞說“不要再回去了”,從孫堅、荀貞的態度上,陰修看出了他兩人是絕不會應董卓之勸降的,於是索性也就不再猶豫矛盾,做出了決定,心道:“罷了,既然孫堅、貞之‘漢賊不兩立’,我也就不多費口舌了,便如貞之所言,此次既然出京,逃得樊籠,乾脆就不回去了。”
他心中做出了決定,言語上便不再吞吐,變得痛快起來。
從行他來洛陽的這些人中,有董卓的人,也有他自己的人,他叫來了一個自己人,命道:“凡董相國派來之人,你都一一給孫將軍指出吧。”
吳景、孫賁帶著兵卒上去,先令隨從陰修來的那些人列成隊伍,然後由這個人一一點出,凡是董卓安插進來的,無一漏免,被點出一人,兵卒便當場砍殺一人,屍橫遍地,血流滿道。
董卓安插到陰修身邊的人著實不少,幾乎占了一多半,有百十人之多。
這百十人中,有文臣,更多的是武士,有那不甘受死的,試圖拔劍相抗,或者想要逃跑,可是吳景、孫賁早有準備,近處有甲士步卒,遠處有騎兵巡弋,卻是不但沒有一人能夠逃走,更是因有人抵抗之故,遂皆如先前被殺的那兩個屬吏一樣,俱被砍了腦袋,無一人能落全屍。
等洗清了隊中的董卓的人,餘下的都是陰修的人了。
孫堅吩咐吳景:“把首級帶上,懸掛縣門,告訴城內外百姓,就說這些都是董賊的走狗。”
吳景應諾,自與孫賁命人將那些砍下的首級堆到車上,等會兒帶回縣中。
這等路上殺人,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下,一殺就是上百,且悉數梟首的舉動,看來是十分“殘暴”,但而今亂世已至,莫說荀貞、孫堅等,便是從陰修來的那些文臣們,之前在董卓血洗洛陽時也曾見過比這等舉動更要“殘暴”的行為,所以在知道不會傷及己身後,他們倒是沒有再表現出害怕恐懼的模樣,甚至還有幾個一向痛恨董卓的,不覺為之拍手叫好,大感解氣。
荀貞笑對陰修說道:“陰公,天色不早,請入城吧?”
“請,請。”
孫堅在前導路,荀貞陪陰修一道,眾人返回縣中。
沒有再去軍營,而是直接去了郡府。
到了郡府,暮色已至,孫堅吩咐下去,府中安排了酒筵,是夜給陰修洗塵接風。
次日早起,荀貞、孫堅聯袂來見陰修。
陰修昨晚酒沒喝多,可到底年紀大了,一路風塵,疲憊不堪,所以早上起得晚了些。
荀貞、孫堅在外等了會兒,陰修穿衣、洗漱完畢,請他二人入內。
陰修住的是郡府後宅的主室,這本是該孫堅住的地方,然為示尊敬,故孫堅將之讓給了陰修。
荀貞、孫堅兩人來到室中。
彼此見禮畢,分賓主落座。
孫堅笑問道:“陰公車騎勞頓,昨晚酒也沒喝得幾杯,……這臥室住著還慣,昨夜睡得還好?”
此時的孫堅笑語殷勤,哪裡還有半點昨天在路上殺人的凶悍?陰修知他是武夫本色,對昨天他的殺人舉動卻也沒有太過介意,聞他這時座上詢問,遂乃答道:“室中布局,與我昔在潁川時幾無變化。我這也算是重溫舊夢,昨晚睡得很好。”
“噢,對,公嘗為鄙郡太守,當時住得便是這屋。”
“正是。”
孫堅哈哈大笑,說道:“如此說來,昨夜卻是舊主駕臨,……貞之,看來我讓房是讓對了啊。”
荀貞微微一笑,說道:“陰公為舊主,文台是新主,新也好,舊也罷,本是一家。”
“‘新舊本是一家’。這話說得好!”孫堅抬眼看向陰修,笑容頓斂,正色說道,“陰公,公從洛陽來,當知洛陽事,不知洛陽眼下情形如何?”
陰修長歎一聲,哀然說道:“董相國……。”
“董相國?”
“不,董卓。”
陰修久在朝中,身在董卓的眼皮子底下,左近周圍多董卓耳目,平時不敢稍有不敬,稱董卓為“董相國”稱呼習慣了,一時忘了改口,得孫堅提醒,忙改口,直呼董卓之名。
他頓了頓,接著說道:“董卓不顧公卿勸阻,一意孤行,非要天子西遷,天子前腳剛走,他後腳就縱兵大掠洛陽,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內裡,幾無雞犬之存,又儘徙民從車駕,亦使長安去,複使呂布掘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塚墓,收其珍寶。種種惡行,罄竹難書!想那洛陽,乃我天下名都,國之京城,人煙盛時,何止百萬!現如今卻是百裡無人煙,遍地見人骨。”
說到激憤處,陰修握起拳頭,捶打案幾。
“這些事,我等已有所聞。陰公,我想問的是:現今洛陽周近的兵事如何?”
“兵事?”
“對。”
“……,董卓十分謹慎,從不談講兵事,我對此所知者不多。”
“都知道些什麼?”
“董卓入京後,先後收並了北軍、西園軍、故大將軍與故車騎將軍的部曲,複又使呂布殺丁原,吞並了並州兵馬,洛陽諸軍,早就悉入其手。”
荀貞插口問道:“我聞皇甫將軍、蓋京兆早前被董卓召到了洛陽,不知他兩人現下可好?皇甫將軍留在三輔的部曲、蓋京兆留在京兆尹的部曲現下又是歸誰統帶?”
聽荀貞問及皇甫嵩,陰修搖了搖頭,歎道:“皇甫公一世英名,到今亂時,卻反倒糊塗!”
“噢?”
“他如是聽了蓋元固之議,恐也不會有後來的天子西遷事,更不會有他險些喪命洛陽之事。”
“險些喪命洛陽?”
“可不是麼?董卓召他入洛,蓋元固勸他不要應命,他的長史梁衍也勸他不要應命,都說應當響應關東義軍,應該起兵抗拒董卓,可他卻不肯聽從,舍棄部眾,輕騎來了洛陽。一到洛陽可好,就被董卓誣造罪名,被抓下獄。”
“竟有此事?”荀貞急忙問道,“這是何時的事?現在皇甫將軍還在獄中麼?”
皇甫嵩原是左將軍,董卓征他入洛時,改授以城門校尉之職。按此,荀貞本是應該稱皇甫嵩為“皇甫校尉”才對,可他一口一個“皇甫將軍”,明是不認董卓的任命。
“不久前還在獄中,不過現在已經出來了。”
荀貞鬆了口氣,說道:“皇甫將軍威名蓋世,本朝名將,董卓素嫉懼之,當聞將軍應召入洛時,我就有將軍或會被董卓所害之憂,不意竟果險成事實。董卓既素懼忌將軍,已把將軍下獄,而前不久卻又把將軍釋出,這必是有人相救之故。”問陰修,“不知將軍是為何人所救?”
“是被其子皇甫堅壽所救。”
“我聞皇甫堅壽不是在長安麼?”
“他原是在長安,後聞其父被囚,便從長安馳來洛陽,他到洛陽時,董卓剛好在置酒高會,他於是就入到董府,來到席上,直前質問,責以大義,叩頭流涕,時在筵上之人俱為之感動,皆離席懇求,共同請求董卓釋放皇甫公。皇甫堅壽素與董卓友善,董卓因便起身,握其手,讓他與自己同坐,遣使令免皇甫公,不但釋放了皇甫公,還複拜皇甫公為議郎。”
人的性格不同,為人處世不同,交的朋友也就不同。
董卓忌恨皇甫嵩,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曾建議皇甫嵩殺了董卓,可皇甫嵩的兒子皇甫堅壽卻和董卓的交情一向不錯,也正是得虧了皇甫堅壽和董卓有交情,皇甫嵩也才僥幸免了一死。
孫堅喟然歎道:“皇甫公固當代之楷模也,但有些時卻未免太過、太過……,唉。”
當年討黃巾時,孫堅、荀貞都曾效命軍中,不過孫堅當時是朱俊的部將,而荀貞則是皇甫嵩的直係下屬,並得皇甫嵩重用,深受其拔擢之恩,所以孫堅雖覺得皇甫嵩有時未免太過迂腐,可當著荀貞的麵前,這話卻不好說出,話隻說了一半就打住,最終隻是長歎了口氣。
老實說,彆說孫堅了,就是荀貞本人,他也覺得皇甫嵩雖然知兵善戰,堪稱當代第一名將,並且收名斂策,不爭戰功,當年討黃巾時,把豫州之戰的戰功讓給朱俊,又把冀州之戰的戰功勞讓給盧植,可稱謙厚君子,但有些時,的確是太過迂腐。
皇甫嵩至少有兩次可以殺掉、或者至少大大削弱董卓實力的機會。
一次是在董卓不奉靈帝詔令,不肯把兵馬交給皇甫嵩時。當時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在軍中,對皇甫說“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強烈建議皇甫嵩抓住這個“董卓逆命”的機會,把董卓給殺了,可皇甫嵩卻以“專命雖罪,專誅亦有責也”為由,也即“董卓不從詔書是有罪的,可我如擅殺他,卻也是有過錯的”,不肯從皇甫酈之諫。
再一次就是蓋勳建議皇甫嵩和他自己共起兵響應袁紹等時。當時皇甫嵩麾下有三萬精卒,屯駐三輔,與蓋勳聯兵,兩部人馬三萬餘眾,且多善戰老卒,如與袁紹等人呼應,便等同是斷了董卓西去長安的退路,不但不會有天子西遷的事情再發生,在荀貞、孫堅、曹操、鮑信聯兵進擊時,他和蓋勳還有與之東西呼應,兩麵夾擊董卓的大好機會,說不定就能一戰獲勝。
可這兩次機會,皇甫嵩都因想做一個“漢家忠臣”的緣故而將之放過了。
念及此,荀貞心頭不由浮起了一句話:“小忠,大忠之賊也;小利,大利之殘也。”
雖是心中如此想,可皇甫嵩畢竟是他昔日的長吏,對他深有恩惠,且他本人也是很佩服皇甫嵩的傑出軍事才能和謙厚愛民之品德的,故隻是在心中輕歎了一聲,嘴上沒說什麼。
孫堅卻是意猶未儘,忍不住又說了一句:“如是皇甫公肯從蓋元固之諫,董卓恐早無今日之猖狂;又或如是故太尉張公肯從我之諫,更不會有今日之董卓為患!”
“又或如是故太尉張公肯從我之諫”,孫堅說的這是張溫討邊章、韓遂時的事了,當時董卓對張溫不敬、言出不遜,孫堅時在張溫軍中,便建議張溫把董卓扣下,行軍法殺之,可張溫因顧及董卓熟悉羌人情況,又勇猛能戰,還想著要倚仗他平定叛亂,所以沒聽。
荀貞不想在舊事上多講,拉回了話題,笑道:“皇甫將軍、張公當時或是各有彆慮,故使董卓苟延至今,文台,往事已矣,今朝為國‘討逆’,當看你我!”
孫堅的將軍銜是“行討逆將軍”,荀貞這一句“今朝為國‘討逆’,當看你我”卻是一語雙關,是在暗指孫堅定能在此次討董之戰中大放異彩,成就功勳。
孫堅哈哈一笑,不再說過往的舊事。
荀貞對陰修說道:“皇甫將軍幸得無恙,此天佑也。陰公,隻是不知皇甫將軍和蓋京兆留在三輔的兵馬,現由何人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