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壞了,修了半個多月,剛修好,今天開始正常更,這月還是至少三十更。
——
荀貞訝然問道:“伯槐,卿為何事求助?”
“林得家中信,林從父為河內王太守收係,舉宗震怖,林實在無法,隻能求到君侯這裡,求君侯相助。”
原來是常林的從父被王匡給抓了。
荀貞心道:“伯槐是我的家丞,王公節不會不知,那伯槐的從父被他抓了,想來定是有緣由的。”因問道,“卿從父緣何被王太守收係?”
常林說道:“林從父家中有一徒客,因小事而觸怒了林從父,林從父遂撻之,結果被縣中諸生告之了王太守,王太守因將林從父收係。”
荀貞與荀攸、戲誌才等對視一眼,皆覺錯愕。
所謂徒客,也就是佃農、食客之類,觸怒了東家,被東家打上幾下,作為荀貞來說,他對常林從父的這個舉動肯定是不讚成的,這是在仗家資欺人,可實事求是的說,確也不至於罪至被收係,——因為當下本來就是一個存在“貴賤等級”的社會,身為東家,彆說打幾下佃農、食客,便是把人給打死了,觸犯了國法,隻要有錢有勢也能遮掩過去。
可常林的從父卻竟因此而被收治了。
常林家在河內也算一個大族了,不看常家的麵子,荀貞的麵子呢?常林可是荀貞的家丞。王匡也不看?
細想下王匡到任河內郡以來的各種政令、舉措,他不看荀貞的麵子也還真是一點兒都不奇怪。
為了給袁紹起兵籌措糧秣、錢餉,同時,也是為了鎮壓郡中的反對力量,樹立威望,王匡這些時在河內著實抓了不少人。王匡年輕時就和蔡邕交情不錯,其為人又有俠氣,輕財樂施,所以在士人中頗有美名,尤其在正值熱血年紀、仰慕大俠名士的年輕士人中很有威望,因此,他就以“諸生”,也就是在郡、縣學校裡讀書的年輕儒士們為耳目,使之探伺郡中,無論士、吏、民,凡有過錯者,一概收捕之,考以錢穀贖罪,稍有延期未繳的便滅其宗族,已經夷滅了好幾個宗族了,常林的從父是正好撞在他的槍口上,也難怪常林的從父一被抓,他族中人便皆震怖,無有敢出頭營救的。
常林是實在沒有辦法,這才不得不求到了荀貞這裡。
荀貞心道:“王公節竟真有如此酷烈!”
當年在潁川,有人說荀貞是酷吏,和今之王匡相比,荀貞自歎不如。
荀貞對常林說道:“伯槐勿憂,我這就書信一封,立刻遣人快馬趕去河內,麵呈王太守。”
說著,他鋪開紙墨,提筆給王匡寫了一封信,信中內容大概是:今州郡起兵,誅天下之賊,順應天時是也,河內表裡山河、士眾民殷,占北國地利是也,倘使能任用賢人,再得人和,則於諸路義軍之中,王匡必能獨占頭籌,高立功名,常林從父素有清名於州郡,聞今以細過而被抓,恐王匡會失郡中人望,不利討董,因竊以為不如放了他,以示恩德郡中。
書信寫就,封了口,荀貞即叫人進來,命立即送去河內。
常林伏拜在地,再三致謝。
有了常林這一打斷,等他退出去後,荀貞等便不再討論董卓是否會退出洛陽,而改以議論當下的軍事。
曹操曾在給荀貞的信中說,說酸棗的那些人不思出戰,假以時日,用不了多久,必會因糧儘而散。荀貞、孫堅兩部聯軍現在倒是暫時不愁糧秣,他倆先後從孔伷那裡弄來了不少糧食,可是荀貞卻也不能在潁川多留,孫堅還好,長沙太守已成了他的舊職,他而今是潁川太守,在潁川待多久都行,荀貞的本職卻還是廣陵太守,廣陵遠在潁川東邊數百裡外,徐州又不安穩,郡外有刺史陶謙陰伺,而荀貞任廣陵太守這個職亦是去年才上任的,換言之,雖經過種種的努力措施,他在郡中儘管此時已算根基較穩,可卻也不能長時間在外,身不在郡中的。
所以,主觀上來說,荀貞是希望速戰的,希望能快點把董卓這事兒搞定,該撈的好處撈到,該得的名望得到,然後他就可以趕緊回廣陵,為下一步的群雄逐鹿做準備。
可是,客觀上來講,卻是萬難速戰。
酸棗諸軍十餘萬,不動;袁術屯兵魯陽,不動;袁紹意在冀州,也不動,看似聲勢浩大的四路義軍,除了荀貞和孫堅這一路,隻有曹操、鮑信敢於出戰,可經過前番之戰,他二人大敗而歸,便是重再分彆募兵,銳氣已失,短日內也斷難再戰了,現下敢戰、也能出戰的隻剩下了荀貞和孫堅這一路,前時雖從孔伷手裡奪了點州兵到手,可就算把州兵也加上,也不過才幾萬人馬,隻憑這點兵馬,卻也是無法再次出擊的,如強要出擊,也是落敗一途。
荀貞對此,可謂左右為難。
不過還好,因清楚曆史走向之故,早在出兵前,他對此就有了心理準備,所以為免後顧之憂,提前在廣陵布置好了一番局麵,至少到目前為止,廣陵郡中尚還安穩,陶謙雖窺伺在側,卻因袁綏和姚昇等理政井然、陳褒等陳兵郡界,以及郡中士大夫多擁護荀貞之故,暫時也還沒有什麼舉動,故而荀貞倒是仍可以安心地待在潁川,等待戰機,以再次出戰。
“等待戰機”,這個戰機,指得自然是董卓兵“厭戰思歸”之時。
現在天子剛西遷不久,董卓親坐鎮洛陽,又是散財、又是掘墓、又是賞賜婦人,財貨美人的激勵下,董軍上下的鬥誌尚高,可洛陽畢竟已被燒為廢墟,城內外的居民也都被迫遷徙去了長安,待以時日,那董軍的將士中胡人眾多,便是漢人兵士,因多來自涼、並這些漢胡雜居之地,亦有不少都沾染了胡人的習俗、脾性,換言之,大多是野慣了的,肯定會不耐在此人煙罕見的廢墟之所久待,必有思歸之意,而隻要他們起了思歸之意,這仗就好打了。
說到底,打仗打的是士氣、是人心。
董軍將士都想離開洛陽了,不想在這裡待了,便是他們人馬再多,器械再精,戰力再強,人心一去,士氣一無,便是袁紹、袁術兄弟和酸棗聯軍仍不肯出戰,隻荀貞和孫堅兩支人馬,荀貞也有一定的把握擊敗他們,獲取勝利。
事實上,在原本的曆史中,為何在曹操、鮑信、孫堅接連敗北後,孫堅能敗而複勝,甚而一鼓作氣,抓住機會,長驅直入,進一步地把呂布、董卓都又接連擊敗,終兵入洛陽,成就為後世讚頌的忠烈威名,其中固是有孫堅猛鷙之因,可最根本的緣故,在現今掌兵已久、熟知沙場兵爭事的荀貞想來,應也正是因為那時的董兵已無了鬥誌,都厭戰思歸了,要不然,孫堅再猛,肯定也是難以進洛陽半步的,——要知,即使在董卓死後,那涼、並集團卻依舊兵勢盛壯,還又把持朝廷、擾亂天下了很久,由此足可見其強。
孫堅之勝,非因人力,實因時勢。
人力有時而窮,時勢卻是無可違逆。
荀貞這幾年位居高位,通過與曹操等人的結交,也算是親身介入到了朝中高層中的爭鬥,通過親身的感受,加上他對曆史發展的了解,兩相映證,他漸漸明悟到:爭權勢也好,爭天下也罷,爭得不是人力,爭得其實就是時勢。
有那麼一等人物,能夠抓住時勢,借時勢而起,可在荀貞看來,這等人物卻還算不得英雄,至多是個豪傑,真正的人傑應該是不但能借助時勢,還能因力施力,在目前時勢的基礎上再創造出一個有利自己的新時勢,此即所謂之“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荀貞之前給曹操的信,信中寫天下英雄氣,曹操獨占五鬥,嚴格說來,這一句話不算“奉承”,漢末之際,群雄並起,可既能抓住時勢、又能創造時勢的實則無幾,曹操為其魁首。
也因了有此明悟,閒暇時,荀貞現下想得最多的就是這個“時勢”了。
討董,是個時勢,能夠借機起兵;董兵思歸,也是個時勢,可以借此名壓諸侯;討董之後,群雄逐鹿,也是個時勢,可借之奪占地盤;可再之後呢?
荀貞以為,他就該創造時勢了。
不能總是順應時勢,順應時勢的豪傑不少,袁紹、袁術、張邈、橋瑁、劉岱等等這些人,包括後來割據各地的諸色人等,他們都可以說是順應時勢的,要想從他們這麼多人中脫穎而出,非得再造時勢不可,隻有造出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新時勢,借助其浩浩蕩蕩、無人可以違逆的勢頭,也即所謂之“天下大勢”,又可稱之為“人道天命”,才能輕取天下,再造乾坤。
可是,這個時勢他又該怎麼造呢?
他現在還沒有一點頭緒。
收回思路,把目光重投注眼下,荀貞聽到荀攸正對他說道:“君侯,今我軍雖暫歸潁川,屯駐休養,可為來日與董軍再戰計,以我愚見,似最好也不要空坐等機,不防未雨綢繆,先下些閒著。”
“下些閒著?”
“正是。”
“如何下些閒著?”
“我有一計,君侯如肯按計行施,來日或可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