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肖翠決定買房
經過大革命,蘇詠霖把城市內的上等人消滅的七七八八。
上等人被消滅的七七八八,城市裡的主要消費群體也就消失的七七八八了。
這些人被消滅之後,大量以他們為中心不停轉悠的市民們沒有了生計,沒了收入來源,根本沒辦法在城市裡過日子。
於是他們不得不拖家帶口從城市離開,試圖返回農村定居,重新過上男耕女織的日子。
這就出現了一股大規模的城市居民返鄉潮。
也恰好是因為這一波大革命,大量農村的土地被朝廷重新掌握,正是朝廷需要農業人口填補缺額、擴大農業生產麵積的時候。
於是這一波“開曆史倒車”的行為才有驚無險的成功過渡。
大批大批的“市民”從城市返回農村定居,重新走回了田野之中,獲得了農村戶籍,獲得了土地和房屋,獲得了農具和農業優惠政策,開始耕種田地,重新開始進行糧食生產。
一波“逆城市化”就在眼下的大明帝國的疆域之中發生著。
作為大革命的中心地區,作為上等人被清洗的最乾淨的地區,也是逆城市化發生最為劇烈的地區,位於泰安州的萊蕪縣城自然也不可能避免的出現了大量返回農村定居的“市民”。
他們的出現讓各個村莊的落戶名額開始有些緊張。
回鄉務農的城市居民家庭迫切希望得到戶籍和土地,而這相當的考驗明帝國的基層政府。
這個時候,蘇詠霖設置的鄉村農會組織就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對於縣以下遍布帝國基層組織的現狀,縣府官員、州府官員無不感到慶幸不已。
村農會、鄉農會和縣官府常常聚在一起磋商解決方案,這個村子認領幾家,那個村子認領幾家,反正要在三個月內解決掉這一波人口回流。
這一波回流帶來的農村落戶名額緊張的同時,也帶來了城市人口的大規模減少。
在整個大革命的背景下,城市裡原先的地主士紳階層被大規模清洗掉,他們整個家族都被朝廷物理消滅掉,再加上市民們的流失,以至於某些城池十室九空,幾乎成了無人空城。
老爺們寄了,市民們提桶跑路了,剩下大量空房子就留在縣城內,成為了無主之房。
而這其中除了原先市民們的房屋,還有大量老爺們的房子被朝廷充公,成為國有財產。
朝廷空有大量房產登記在案,卻不能變現為財富重新進入流通領域,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但是在這個時代,把老爺們給乾掉了,也確實沒有什麼接盤俠能夠接盤城池裡的房子。
除了各級政府治所所在地和一些傳統商業重鎮城池之外,整個明國的城市都在經曆一波市民人口流失,如果這年頭有房市,大明國的房市一定已經徹底崩盤了,整個社會都開始劇烈動蕩。
不過還好,大明國還有農村這個龐大的經濟基本盤,成功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沒鬨出什麼大亂子。
現在明國大部分城市中除了官員、吏員和一些被官府雇傭打雜的人員之外,也就剩下一些專門做他們生意的小商小販,剩下的幾乎沒有什麼人,全都回農村了,所以城市略顯“荒涼”。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方誌強對肖翠的勸說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他當然不覺得住在城市裡有什麼好的,都見不到幾個大活人,住在一起也沒什麼人可以說話,一點都不熱鬨,有什麼好的?
但是肖翠聽了,卻是一陣心動。
該說不說,她真的覺得城市挺好的,如果可以的話,她願意遷居到城市內,買一個小房子,把母親和弟弟帶到城市裡生活。
因為她所在的工場內就有這樣的人。
她所在的工場內有一些彼此之間看對眼的男工和女工結為夫妻,這樣的案例這幾年在工場內並不少見。
肖翠就認識一對結婚的男工女工。
因為大部分的工場都是距離城市更近一些,夫妻兩結婚之後也需要私人空間,繼續住在工場的集體宿舍裡還是不太合適的。
所以兩家父母一合計,便合力在縣城內買了一處房產,作為他們的新房。
縣城內因為人口稀少且有大量人口返回農村居住,所以空出了很多房產,但是購買者卻相對稀少。
於是有些很不錯的房產也隻需要比較低廉的價格,甚至堪稱甩賣,買一處房產對於他們來說不難。
小兩口拿出積蓄的工資,兩家人再從農業生產所得中拿出一點錢,加在一起就湊足了房款,小兩口結婚之後就離開工場宿舍住到了縣城的新房裡。
結婚的時候還邀請了工場裡關係好的工友去吃喜酒,肖翠也跟著去了,看到了城市裡的新房,接著目睹了他們結婚之後每天一起上班一起下工幸福生活的樣子。
這樣的小兩口在工場裡並不是一對兩對。
但凡是結了婚的男工和女工家庭,幾乎都選擇了在縣城內購置房產,然後移居到縣城內,從此縣城工場兩點一線,過上了穩定的生活。
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他們的祖輩全然不同,並沒有生活在田野之中,靠著耕種土地從地裡刨食吃,他們喜歡工場的工作,所以他們的選擇是依托工場的工資收入,在縣城裡生活。
他們成為了新的市民。
所以在肖翠看來,雖然縣城內人比較少,比較“荒涼”,但是也正因為此,房子比較便宜。
有些過去就是平民居住的小房子更便宜,隻要她辛勤工作省吃儉用,靠著工場發給的工資,要不了幾年就能攢出購買房產的錢財。
肖翠捏緊了拳頭,下定了決心。
她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攢錢買房,然後帶著母親和弟弟住到縣城裡去,擺脫那個可惡的酒鬼父親。
至於今後的生活,不如就用工場的工資養活他們,或者拜托一下指導員,給母親也找個做飯的工作。
再等弟弟長大一些,也可以進入工場工作,到時候一家三口都在工場內工作,領三份工資,絕對夠生活。
肖翠美滋滋的規劃著未來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模式,然後咬緊牙關,開始努力攢錢。
她不是隨便說說,她是真的製定了計劃,並且開始努力工作。
紡織工場內原本的工資形式是計時工資,即按照出勤時間計算工資,按天發給工人,走日結的路子,以此獲得人們的支持。
運行一陣子之後,因為過於繁瑣,對人力需求過大,改為每十天發一次工資,再往後則變成二十天,最後形成一個月發一次工資的規定,再沒有變過。
到洪武元年的時候,因為對公辦的大量工場的生產效率不滿,加上軍隊和部分市場的巨大需求缺口,蘇詠霖牽頭製定了工人工資改革法案,將計時工資製度變更為半計件工資製。
即工人的工資分作兩半,一半是原先的計時工資,按照出勤時間來領取,一半是計件工資,按照生產效率來領取,講究多勞多得。
蘇詠霖希望在保證最基礎的分配公平、不使得工人之間產生太大的收入差距的前提下,增加工人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作時間的【摸魚】行為。
果然,在變更為半計件工資製度之後,工場工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半計件工資製度全麵普及的洪武三年的工人生產效率遠遠高於之前任意一年。
肖翠所在的萊蕪縣國立紡織工場是最早實行半計件工資製度的工場之一。
在這樣的情況下,所以肖翠準備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獲得更高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