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你們難道要和殺父仇人共謀嗎?
對於光複軍的強勢,趙構還是本能地表現出了不安和擔憂。
數十萬虎狼之師,真的能被大宋收服嗎?
張浚的考慮是不是太樂觀了?
“光複軍擁兵數十萬,軍力強盛,在中原威望巨大,萬一其首腦野心勃勃,直接稱帝,豈不是下一個金國?”
趙構的擔憂當然是個嚴肅的問題。
這些日子以來,趙構一直都在擔心這件事情。
金國雖然強,還不講道理,但是雙方到底是接觸多年的老對手,還簽過和約,對彼此多少都有些了解,彼此的底線,還有接受的上限,都是可以判斷的。
而這個新近崛起的光複軍,趙構對其一無所知,非常不了解。
一個了解的對手,趙構知道他的底線在什麼地方,可以用什麼樣的外交手段去化解危機。
但是對於一個不了解還擁有強大軍力的對手,趙構則非常沒有安全感。
事實上,整個宰相團隊也都有這樣的擔憂,擔憂強大到了吞並金國的光複軍搞不好對大宋會有覬覦之心,就像當年吞並了遼國的金國一樣。
雖然他們對待大宋的態度目前來說還算是友善,但是這種友善能維持到什麼地步,還真不好說。
感受到了趙構的不安,最近備受冷落的湯思退和沈該立刻搗鼓出了一個方案。
他們建議趙構要吸取當年宋徽宗犯下的錯誤帶來的教訓。
當年宋徽宗認為可以聯合金國瓜分遼國,但是金國貪心不足,把他們兩個全給吞了。
所以為了防止當年海上之盟的錯誤再現,現在或許可以出手拉一把金國,讓金國幫南宋擋災,讓光複軍一直無法徹底平定中原,以此作為給大宋爭取時間的契機。
金國和光複軍兩敗俱傷才是最好的結局,不是嗎?
這個鬼才方案居然真的讓趙構很心動,趙構明顯覺得這一招很有意義。
但是張浚知道了以後,頓時就黑了臉。
“金國主力覆滅,皇帝戰死,已經被光複軍徹底打頹了,不存在翻身的可能性,金國必然覆亡,不可能與光複軍爭鋒,屆時一旦被光複軍發現什麼蛛絲馬跡,大宋又該如何與之談判?
而且你們可彆忘了,金國當年是怎麼攻打開封奪走大宋半壁江山的!又是怎麼擄走二聖羞辱大宋的!這可堪比殺父之仇!如此深仇大恨還沒有報,你們難道要和殺父仇人共謀嗎?”
道德帽子和軍事帽子一起往下扣,立刻就把湯思退和沈該扣的說不出話來,兩人惱怒地看著張浚,卻不知道該如何反駁。
張浚斥退了湯思退和沈該,自己走到了趙構麵前。
“陛下有擔憂,老臣清楚,老臣自己也有擔憂,但是光複軍和金賊不一樣,金賊是異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光複軍卻是漢人,與我同族,和異族比起來,沒什麼不可以談的。”
趙構麵上不動聲色,心裡卻對這樣的說法嗤之以鼻。
同為漢人?
沒什麼不可以談的?
曆代王朝更替不就是漢人之間互相殘殺嗎?
權力!關鍵是權力!什麼異族不異族的!
老糊塗!
但是張浚說的不無道理,想要光明正大與金國合作,朝野上下主戰派勢力必然大力反對,到時候他也不好做人。
整理了一下心情,趙構緩緩開口。
“可是德遠,光複軍已然據有河北、山東還有河南之地,眼看著燕雲也要拿下,這樣下去整個中原據有一半,這是要成大事的趨勢啊,如此大勢,他們真的會和大宋共處嗎?”
“老臣還是那句話,光複軍起事不過二載,根基淺薄,必然不能在中原紮根,隻要能得到其高層信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不準就能讓他們歸降大宋,大宋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收複中原、燕雲,何樂而不為也?”
趙構詫異地看著張浚,發現張浚這話不像是在開玩笑,他是真的這樣認為的。
“偌大戰果,他們肯拱手相讓?”
“人貴有自知之明,若其知曉無人主之能,則納土歸降亦不失封爵之禮遇。”
張浚拱手道:“若能達成此目標,大宋幸甚,天下幸甚,所以,陛下,老臣自請為使,願出使山東,與光複軍首腦麵談,曉以利害,若談不成,再用其他方法也不遲。”
趙構認真的想了想,覺得張浚所說的未必就沒有道理。
如果可以通過談判解決問題,那趙構肯定不願意動兵,動兵多危險?
而且就算談判不成吧,談判期間光複軍也不可能輕鬆解決金國,金國就算失去燕雲,還有遼東和關中,光複軍腹背受敵,不可能對宋形成戰略威脅。
所以,在短時間內,宋國還是安全的。
想通了這一點,趙構就感覺張浚的辦法可以試一試,萬一成了呢?
實在不行,再轉為湯思退等人的辦法,反正就眼下的局勢來看,宋國優勢很大。
趙構於是緩緩點頭,正準備開口答應,忽然又想到如果真的讓張浚出使,讓他說動了光複軍高層,使之納土歸附,那麼張浚就是一張嘴巴收複中原的大功臣,簡直是擁有了不敗金身。
到時候他還不得權傾朝野?
一旦中原歸附,那麼新歸附的北方政治勢力必然向張浚靠攏,甚至北方軍隊也會向張浚靠攏,以為靠山。
張浚本身就有偌大名望,要是再得到政治勢力、軍事勢力和道德高峰,那就是功高震主。
不行,這樣的局麵不能發生。
儘管八字還沒有一撇,但是趙構覺得作為一個優秀的皇帝,必須要有這種未雨綢繆的精神。
於是趙構開口了。
“德遠的建議我以為是可以的,但是德遠,你是我的良佐,離開你,我不知道還能與誰商議軍機大事,這樣吧,長卿,你出使山東如何?”
趙構認同了張浚的看法,但是沒有讓張浚出發,而是選擇了同為參知政事的陳康伯。
在趙構看來,陳康伯是一個純粹的文人,沒有張浚的軍事背景和才能,就算一張嘴說服了光複軍,也沒有張浚那麼大的威脅。
同為主戰派,陳康伯沒有張浚那麼討人厭和強大的戰鬥力,也能得到張浚的認可。
應該可以。
果然,張浚聽到了趙構對他的吹捧,有點得意,就沒有反對趙構的意見,表示了支持。
湯思退和沈該雖然不爽,但是也不反對,反正他們是絕對不想去山東冒險的。
樞密院三人低頭不言語,默認了這一選擇。
於是乎第二次出使山東的使節團代表就被確定為了參知政事陳康伯。
相比於第一次出使的試探性規格,第二次出使的規格就高多了。
參知政事親自帶隊,參與人等也不局限於樞密院小官,尚書省和樞密院都派出了一定品級的官員參加,攜帶的禮品也遠遠不是上一次可以相比較的。
據此,南宋方麵統一認為,這一次一定可以取得實質性的外交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