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的時候,鎮高官呂誌超親自把攝製組給送了過來。
敖沐陽帶了薑曉玉、敖文昌幾個人去接應,接到人後呂誌超先給雙方做介紹,攝製組的導演叫畢賢傑,都叫他畢導,主持人是名人,紅洋名主播楊秋莎,兩位錄像師分彆叫做毛一通和丁少珍。
雙方握手寒暄後,敖沐陽展開手道:“各位貴賓,咱們先去會議室坐坐吧,我已經泡好茶了,咱們喝杯熱茶暖暖身子。”
攝製組倒是好說話,一個個懷裡抱著暖寶寶、穿著棉大衣,連連搖頭說他們不冷。
呂誌超說道:“拍節目這事咱們不著急,不能趕時間,大家先去暖和暖和,慢工出細活麼?待會天轉暖了再去村裡轉轉,同時你們也給我們小敖同誌指導一下,看看該怎麼配合你們。”
畢賢傑笑道:“這些我會叮囑敖主任,其實沒什麼難的,到時候主要是由他找個不怯場、口舌伶俐的人來給介紹點關於魚鯗的內容。”
敖沐陽拍了拍身邊的敖文昌說道:“找來了,不管中文英文,我這兄弟都能給你們搞定,要是需要法語的話那也沒事,我上!”
攝製組以為他在說俏皮話調節氛圍,便配合著他笑了起來。
薑曉玉補充了一句:“大家可彆笑呀,彆看我們村長學曆不高,但法語說的可好了,去年夏天的時候有法國旅遊團來村裡來著,就是我們村長接待的。”
這時候毛一通用法語問了句話,對老敖來說這是小兒科,他輕鬆的跟他攀談起來。
聊了幾句之後,毛一通麵露訝異:“呀,敖主任是深藏不露,法語說的真好。”
敖沐陽低調的笑道:“就會那麼幾句常用的,還是毛小哥說的更好。”
毛一通說道:“我是在巴黎第五大學上了四年的學才練出這麼個口語水平,敖主任您是在哪個學校上的?”
敖沐陽說道:“我沒去過法國,我這是跟巴黎一位大廚學的,他是我打工時候的老師,我給他打下手,他平時沒事乾就教我學法語。”
“社會就是最好的大學。”畢賢傑讚賞的說道,“我早就聽說過敖主任年輕有為,沒想到也是多才多藝。”
商業互吹模式打開了,呂誌超給他提前說過攝製組的情況,他查過這些人員的履曆,其中特意查了畢賢傑這位導演的作品,所以吹起來毫不費勁。
喝著熱茶吹著牛,這是漁家人冬季最喜歡乾的事了,一會就吹的全身暖烘烘,這時候就可以開工乾活了。
村裡家家戶戶在曬魚鯗,敖沐陽帶著一幫人先去拍攝這個場景。
兩位攝影師中毛一通擅長的是使用長鏡頭做近距離取景,丁少珍則操控無人飛行器,從高空變換鏡頭縱覽全局。
他們先圍繞全村拍了一會,畢賢傑看著電腦屏幕上傳回來的鏡頭指指點點:“俯瞰一下,讓鏡頭稍微低一點,嗯,這邊給個特寫,看,這裡有雪有狗,多有漁家的風采……”
敖文昌和楊秋莎聚在一起商量稿子,待會楊秋莎要對前者進行采訪。
楊秋莎是名主播,文采斐然,在她的主持下很快就做出了一份通稿,待會敖文昌按照上麵的指示來介紹魚鯗即可。
不過她能給出的都是套話,具體細則還是得來詢問敖沐陽。
等敖文昌背誦稿子的時候,她走過來找到敖沐陽問道:“敖主任,我剛才聽文昌先生說,你們漁家認為最好吃的魚鯗是船上曬出來的,是嗎?”
敖沐陽說道:“這點確有其事,在漁船上曬魚鯗用的魚是最新鮮的,撈上來後宰殺了立馬用海水過濾一遍,再用乾淨的淡水洗一洗,然後晾在船艙通風的地方就行了。用文藝點的話來說,那樣曬出來的魚鯗帶著海水原有的味道,有一點點鹹,有恰到好處的鮮味。”
“還有一點哩,”來看熱鬨的敖千文補充道,“曬魚鯗不能靠光照,得靠陰乾和風吹,你在院子裡曬隻能被動的等風來,你在船上曬的話,那風多給力?能更快的把魚給曬乾透,而且裡外乾透的均勻,這樣不就更好吃了?”
楊秋莎若有所思的說道:“哦,還有這說法呀。”
敖沐陽問敖千文道:“千文叔,今年咱們船上有曬的魚鯗嗎?”
敖千文說道:“有,咋沒有呢?十一月的時候我曬了好些。”
敖沐陽說道:“待會去挑揀點好的給畢導和楊老師他們帶上,讓他們回去嘗嘗咱龍頭村的海船魚鯗。”
楊秋莎急忙擺手道:“不用不用,敖主任您是誤會我的意思了,我隻是想以此來做個話題進行講解而已。”
畢賢傑也說道:“敖主任,我們有規矩的,下鄉的時候不能隨便拿百姓的東西。不過你們要是有曬好的魚鯗那準備一下,待會做幾道菜展示一下,到時候我們剪輯一下,可以幫你們做個宣傳。”
“這沒問題。”敖沐陽痛快的說道,“拍節目的早準備出來了,我現在讓人去給你們準備點做禮物拿回去,這也是給我們村裡做宣傳嘛。”
楊秋莎又問了一些關於曬製魚鯗的竅門,敖沐陽說曬這東西沒什麼技術,隻要天氣合適、選址合適就行。
聽了這話楊秋莎搖頭,說不能這麼介紹,必須得搞得接地氣又有牌麵才行。
敖沐陽想了想說這簡單:“曬魚鯗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要曬製出好魚鯗,那得掌握非同一般的曬製技巧,曬得太乾了會發油,失去原有香味,曬得濕了會回潮,保存時會長蟲子。”
楊秋莎微笑道:“對,就是這樣。”
丁少珍繼續進行各種航拍,另外還找了兩家曬場布置最像樣的來做特寫拍攝,毛一通開機,楊秋莎開始進行采訪。
首先是介紹魚鯗的來源,敖文昌側對著攝像機侃侃而談:“魚鯗在漁家的飲食曆史中出現很早,其製作史始於2500年前的吳王製鯗一說。”
“根據史書記載,公元前時期,吳王闔閭起兵征剿東夷人,在東沙洋麵交戰數月,軍糧斷絕。吳王命人焚香祈禱,隻見東風起後,戰船四周圍滿了數不儘的黃魚,從而解了絕糧之危。回朝後,吳王思念黃魚的鮮美。將士將曬乾的黃魚蒸上,大臣們一吃果然香美,紛紛問吳王這是何物?吳王也說不上來,他便寫出了‘美下著魚’四字,始創了‘鯗’字。就此,魚鯗正式登上了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