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的官員紛紛望向徐階,亦是好奇這位首輔會如何作答,是不是真要推行這個禁鐵令。
“皇上,董郎中此言謀萬世之策!而今大明生鐵已經富足,多則必為兵器,對大明的安定是一個隱患!雖然此舉有損鐵課收入,但跟大明的萬世太平相比,這點收入可謂是微不足道。另外,據臣所知,今東南及嶺南出現很多大作坊,其護院之數動輒過百之多,人人都有精良武器,請皇上務必防微杜漸。”徐階早已經有想法般,當即便是進行回應道。
林晧然心裡黯然一歎,若有所思地扭頭望向了徐階。
這該來終究還是要來,後世都知道隆慶開海,卻不知隆慶禁鐵。
在眾多的礦產中,隻有鐵礦才允許民營,但限製極多。采鐵和冶鐵必須得到州縣衙門的批準,且雇員不能超過五十人,不得雇傭外地流民,且開爐時間限於每年農閒季節,販運生鐵必須向當地官府申請旗票等。
正是如此,這僅是給大明的發展埋下了一個小小的隱患,而始作甬者正是這位被後世視為賢相的徐階。
以福建為例,明初時期的鐵課收入是每年萬斤,至於隆慶元年是斤。正是因為這條禁令的影響,直到明亡都是保持著這個數字,大大地限製了冶金業的發展。
嚴嵩的貪墨損害的往往是一時之利,但徐階推出這種限製冶金業發展的“禁鐵令”,卻是讓到大明一步步走向毀滅。
防微杜漸?
殿中的官員聽到徐階的一番分析,亦是露出了沉思之色。
如果朝廷減少一點微不足道的鐵課收入,卻是能夠讓大明萬世安定,這確實是一筆合算的買賣,可謂是謀萬世的好國策。
“皇上,臣反對!”林晧然略作沉思,便是毅然選擇站出來反對道。
咦?
郭樸和高拱不由得好奇地望了一眼旁邊的林晧然,卻不知林晧然是故意不讓徐階稱心如意,還是確實不支持這個禁鐵令。
徐階的眉頭微微蹙起,同時顯得厭惡地瞥了一眼林晧然。
殿中的官員亦是紛紛交換起眼色,當即又是嗅到了一股火藥味。
隆慶暗自歎了一口氣,仿佛早已經意料到一般,便是對著林晧然抬手地道:“林愛卿,請說!”
“鐵,農耕之利器也!今天下太平近兩百年,開拓農田與日俱增,所需農具更是隻多不少。若是如今朝廷限製生鐵,唯利商人必定坐地起價,令到天下百姓受到他們的盤剝!”林晧然抬頭望向隆慶,顯得一本正經地分析道。
他不知道徐階和晉商是否已經壟斷鐵礦,但此舉的經濟邏輯是顯而易見。一旦朝廷禁止地方開設新鐵礦,那麼必然造成鐵價高漲,進而普通的百姓需要承當鐵價暴漲的價格成本。
普通的百姓其實離不開鐵器,不說農耕要的鐵犁、鋤頭和鐵鏟等,平時生活中的柴刀和菜刀同樣離不開生鐵。
正是如此,不管是為了整個大明的冶鐵業,還是為了避免百姓承受更高昂的耕作和生活成本,他都要堅定地反對這個荒唐的決策。
這……
殿中的官員聽到林晧然拋出這個觀點,亦是不由得認真地深思起來。
這禁鐵固然能夠有效地限製地方盜賊的發展,更是保持著朝廷武裝力量的絕對優勢,但帶來的負麵作用似乎亦是顯而易見。
正如林晧然所言,這生鐵價格高漲後,卻是需要普通百姓來承當,進而讓到原本背負重稅的百姓是雪上加霜。
一念至此,大家紛紛扭頭望向徐階,看這位首輔是否會做出讓步。
“林閣老,你此話言過其實,更是欲圖混淆視聽。這農具又非衣物,而今天下百姓早已經每家有一犁,所需不過是極少之量,縱使推高農具價格亦是影響個彆新戶而已!”徐階卻是戲謔地望了一眼林晧然,然後理直氣壯地反駁道。
殿中的官員聽到徐階的比擬生動,這家具確實不像衣物時常換新,亦是紛紛點頭,發現差點著了林晧然的道。
“嗬嗬……元輔,你從事過農耕嗎?可曾像下官這般上山砍過柴火?”林晧然的嘴角微微上揚,便是一本正經地詢問道。
殿中的官員看著林晧然如此有恃無恐的模樣,亦是紛紛扭頭望向徐階。
徐階的眉頭微微蹙起,他出身於官宦之家,更是年少得誌,自然沒有從事過這種賤民的生產活動,便是沉著臉回應道:“林閣老,你此番何意?”
高拱和郭樸亦是不太明白林晧然的意思,不由得扭頭望向林晧然。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鐵並非像金銀日久而無損。鐵器日用則鐵消,為了保持柴刀鋒利,更要時常進行磨刀。隻是再如何精良的柴刀,如果時常要砍柴的話,用不過三年則需要重新購買,鐵犁、鋤頭、鐵鏟同樣如此!”林晧然宛如一個專家般地給出了足夠讓大家信服的結論,而後又是望向徐階道:“農具確實不像是衣服要時常購買,但衣服穿久都破洞,這家具用幾年便需要重新購買。若百姓對農具所需甚少,卻不知為何京城的農具店有幾十家之多?農具店每年所售的上萬件農具又是賣給了何人?”
雖然聲音不大,但極有條理,這個充滿自信的聲音在殿中響起,更是宛如子彈般射向了徐階。
砰!砰!砰!
剛剛還無比自信的徐階宛如身中數彈般,顯得麵紅耳赤地望向林晧然,不想對方根本不是混淆視聽,而是真的言之有物。
這……
在場的官員不由得麵麵相覷,若不是林晧然提及,他們還真以為一把犁就能用一輩子,而不是林晧然嘴裡所說僅能用幾年。
最為重要的是,京城確實是很多的農具店鋪。如果真沒有什麼需求量的話,那麼店鋪不該這麼多,所購買的對象自然是需要的百姓。
顯而易見,這禁鐵令一旦推行,那麼普通的百姓確實受到很大的影響,讓到他們需要花費更高的價格購買農具。
董傳策卻是暗自一歎,因為有了兵卒的經曆,卻是知道林晧然所說的才是實情。這位首輔雖然有政治智慧,但卻已然是脫離了基層,已然連百姓的農具情況都不了解。
隻是這似乎不能怪徐階,殿中的官員亦是林晧然這個異類,絕大多數的官員恐怕都一直以為農具能夠用一輩子。
董傳策自是不甘於認輸,便硬著頭皮請願道:“皇上,雖然林閣老所慮有理,但今天下盜賊猖獗,為大明長治久安,請禁地方再開新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