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風波起(1 / 1)

寒門禍害 餘人 2167 字 25天前

老槐胡同,吳宅。

吳山一個人獨坐在花廳中,那張顯得正直的臉一直斂著,正在慢慢地品著茶。

茶是產於瓊島的綠茶,初時覺得味道過淡,但如今喝起來卻是越喝越有滋味,倒成了他所喜愛的品種之一。

對於瓊島的印象,主要是源於史書,知道那裡是有名的流放之地。從古至今留下了無數名人的身影,甚至有天子落難其中,但卻沒有想到會有這般有滋味的茶。

不過他不知道的事情有很多,沒去過的地方更多。他的人生軌跡是在瑞州府和京城,前期是為科舉,後期則是仕途。

隻是他並沒有過多的遺憾,因為他有著崇高的人生追求,想要儘畢生之所學,協助於皇上治理好這個國家。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吳山品了一口茶,感受著其中的苦澀。雖然他已經貴為禮部尚書,看似離人生追求不遠,但又顯得遙不可及。

特彆是這次日食之事,明明就是一次嚴重的日食天象,但一些居心叵測的官員卻弄出了“日食不見,即同無食”的謬論。

令他萬萬想不到的是,這個謬論竟然還得到了諸多官員的支持,甚至要以此作為結論。

反觀他們這幫一心做事的官員,不過是按例行救護之禮,結果卻受到了懲罰,當真是一個奸佞當道的朝堂。

這一次,若非他聽進了以林晧然為首的學生團體勸導,緩一緩再上奏疏,恐怕亦是要陷進裡麵了。

雖然今天沒有站到風頭浪尖上,但他心裡並不開心。通過這一次日食之爭,看到諸多官員的種種表現,讓到他對朝堂更加的失望。

若不是有著幾位得意門生,且心知當下還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他很想寫下一份舒暢淋漓的奏疏,好好地抨擊當下朝堂的亂象,狠狠地罵那幫奸佞之臣。

“明天要怎麼做呢?”

吳山收拾起煩悶的心情,麵對著形勢的變化,卻不由得沉思起來。

如果不是暫緩這一日,他必然是按慣例上奏疏,懇求請聖上自省、修德和修政,但當下無疑是要謹慎一下了。

若是他堅持上這種奏疏,那不僅要麵對袁煒的攻擊,且得罪嚴嵩等人,而他這位救護派的領頭人必然是要站到風頭浪尖之上。

“爹,可以用膳了!”

吳秋雨從走廊輕步走過來,沒有了以前那個活潑的身姿,顯得端莊地提醒輕聲道。

吳山頓時回過神來,輕輕地點了點頭,便是起身朝著飯廳走去。

看著已然是大姑娘的女兒,不由得感慨歲月匆匆,而女兒跟林晧然的婚事亦是推上了日程。

明年是京察大年,林晧然作為廣州知府必將要回京敘職。不管林晧然是否留京,婚事已然是要進行了,今年便要敲定成親的日子。

“晧然這次又托人送來沙蟲乾,我熬了粥,你要不要嘗嘗?”劉氏看著吳山進來,便是張羅著盛飯道。

吳山卻是果斷搖頭,蟲子乃惡毒之物,如何能下口呢?這吃粥吃飯是正統,卻不知粵人何故如此,當真是什麼都敢於燒製成食物。

落座,起筷,食不言寢不語,這便是吳家的常態。

劉氏今天心情不錯,吃著鮮美的沙蟲粥卻是跟著女兒交流著心得,點評著這種來自於廣東的佳肴味道鮮美雲雲。

吳山看著那所謂的沙蟲沒想象中惡心,似乎還很美味的樣子,卻不由得多瞧了一眼。

“要不要給你亦盛一碗?”劉氏看著相公望來,當即期許地詢問道。

吳山有著牢不可破的原則,縱使這沙蟲再美味,但不吃蟲是他的準則之一,斷然拒絕道:“爬蟲焉能入口,婦人無知無畏!”

“好心被當作驢肝肺!”劉氏卻是被氣得不輕,轉而對著吳秋雨又是說道:“秋雨,以後你成親了,可彆忘了娘,多給娘親捎些沙蟲乾過來!”

說著,她還得意地瞟了吳山一眼。

吳秋雨卻不知娘親是真愛吃,還是僅僅要氣爹,但還是羞紅著臉應下道:“女兒記下了。”

對於即將到來的婚事,她既是雀躍又是緊張。緊張,自然是從少女到人婦的轉變,而雀躍卻是因為可以離開這個牢籠,到一個顯得自由的地方去。

在一頓很不算太愉快的晚宴後,吳山回到了書房。

書房的桌麵上,已經擬好了一道奏疏,但卻被他付之一炬。

隻是執筆打算重新擬下一份奏疏,卻是黯然一歎,遲遲無法下筆。

次日,北京城依然如故。有地位的人生活在內城的繁華地帶,沒地位的人則生活在外城的貧民區,而眾官員紛紛前往衙門點卯。

吳山乘坐著官轎,並沒有前往禮部,而是直接到了翰林院。

當下,他仍然是《談古論今》的總編,每月十六日都會有一次定刊工作。

這個當初由林晧然創立的刊物,在士林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且銷售的範圍已經覆蓋大半個大明。

若說什麼事情最有成就感,那無疑是這個事情了。通過對文章的篩選,接著印製成刊物發出去,以供天下的士子研讀。

每一首詩、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政見,均能以最快的速度傳播出去。

進入翰林院,翰林院跟以往一般,這裡顯得很是清靜,而檢修廳則一如既往顯得其樂融融。

“老師,請過目!”

徐渭更顯得體胖,大步走到堂中,恭敬地將書稿遞了上去道。

吳山對這個極有才華的書生很是滿意,微微點了點頭,跟往常般進行細讀。他的工作很簡單,進行簡單的篩選,查看文章有沒有紕漏,最重要還是有沒有不合時宜的東西。

對於這種事,他自然不敢馬虎,昔日的吏部尚書李默就是前車之鑒,一些字眼的錯誤足以讓人掉腦袋。

咦?

吳山看著前麵點評時政的“論鹽弊”,直指京城官員吃免稅鹽所帶來的亂象,有人借此進行走私攫取巨額利潤,倒是不錯的政見。

不過,翻到後麵的《南洋國君的新裝》,臉色不由得變得凝重起來。

寓言倒是簡單,就是教導大家要誠實,但在當下卻無疑過於敏感。

“你下去吧!”

吳山沉默片刻,然後才淡淡地說道。

徐渭對這個老師很是尊敬,施了禮後,便是小心地退了下去,但難忍好奇地多瞧了一眼吳山的臉色。

吳山修改幾處後,便跟以往一般,直接前往西苑麵聖。

嘉靖不喜歡麻煩事,但對於一個月一次的《談古論今》,一直都保持著很高的興趣,且多次對相關人員進行了表揚。

嘉靖跟往常般坐在案前,認真地翻閱呈上來的《談古論今》,看著前麵的“論鹽弊”,眉頭輕輕地蹙起。如果這事屬實的話,倒不失為一個良策,可以取消官員吃免稅鹽的弊政,從而杜絕有人利用這事攫取利潤並敗壞鹽政。

隻是看到最後的《南洋國君的新裝》,臉色當即斂了起來,目光森嚴地望向了吳山。

“這些文章都是翰林院檢修廳所這個月所編造和篩選的,若是聖上以為不妥,臣便讓他們重新修編!”吳山注意到聖上的臉色,便是一本正經地施禮道。

嘉靖卻是正色地詢問道:“這裡當真沒有你剛剛撰寫的文章嗎?”

“沒有,請皇上明鑒!”吳山當即跪下,顯得真誠地說道。

嘉靖最討厭就是臣子使小心機,看著吳山如此反應,知道這次應該是一個小巧合。便又重新將這個寓言故事讀一遍,發現這故事中的寓意極好,恐怕亦不是一時半會能編造出來。

吳山等待良久,並沒有得到責罰,而是一句淡淡的“下去吧”。

吳山在無逸殿並沒有位置,這離開萬壽宮,便是直接離開了。

雖然引起了皇上的不滿,且《南洋國君的新裝》要刪掉,這一切無疑都是值得的。

無逸殿,屬官廳。

袁煒從昨天開始,心思就已經不在工作上,卻是千方百計地打聽著吳山的動向。

隻是消息傳來,他無疑是失望的。吳山今天早上沒有前往通政司,而是到了翰林院,卻是忙碌那份頗受聖上重視的《談古論今》。

一個小太監進來,聽到聖上要召見,心裡當即湧起了一陣狂喜。

月食的事情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無疑有著他的一份功勞在裡麵,想必聖上是要嘉獎於他了。

“微臣叩見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袁煒來到精舍前,顯得謙卑地行禮道。

身穿著淡藍色道袍的嘉靖坐在明黃色的蒲團上,整個人顯得是超凡脫俗,已然有了幾分道士的風韻。

先是一陣沉默,良久才淡淡地說道:“起身吧!”

“謝皇上!”袁煒自恃否定日食有功,故而有一定的底氣,對嘉靖的召見顯得很是樂觀,眼睛難掩欣喜之色。

“你昨天的奏疏寫得很好,當得一功!”嘉靖進行表揚道。

袁煒心中當即大喜,急忙回禮道:“謝皇上誇獎,微臣隻是就事論事,而吳尚書的言行當真令人失望。”

卻不管皇上有沒有聽得懂,他都決定給嘉靖上點眼藥,勢必要除掉吳山這個攔路虎。

嘉靖卻是不置可否,突然指著案上的木雕道:“朕新近得到一個寶物,道是有道根之人方可見其紅光。朕觀之,果真是紅光通體,確是聖物無異。黃錦觀之,卻說是朽木雕矣!”

“竟有此神物?”袁煒驚奇地道。

“嗬嗬……黃錦,拿給袁侍郎瞧上一瞧,朕亦想知袁侍郎有沒有道根!”嘉靖爽朗一笑,對著黃錦吩咐道。

黃錦當即小心地將一個木盒子拿過來,並小聲地說道:“這可是陶神仙送來的奇物,你可要當心些!”

“多謝黃公公提醒!”袁煒道謝,便是小心地將木盒子打開,看到裡麵靜靜地躺著一個三清天尊的雕像。

“袁侍郎,可是紅光通體?”嘉靖顯得興致勃勃地問道。

袁煒迎著嘉靖的目光,心裡微動,卻是緩緩地搖頭。

正是嘉靖失望之時,袁煒卻是回答道:“微臣的道根遠不及聖上,僅見得像中泛起些許紅光,並沒有紅光通體。”

嘉靖聞言,先是滿意地點頭,然後指著黃錦失望地道:“虧你是日日相伴於朕,結果如此沒有慧根。”

“老奴能服侍陛下已是天大的恩賜,怎敢還有此奢望!”黃錦卻是一個馬屁精,當即笑著回答道。

袁煒走出萬壽宮的宮門,卻是暗鬆一口氣,甚至有幾分心虛。

實質上,他看那個來自陶神仙進獻的三清天尊雕像,跟黃錦一樣是看到朽木一塊,隻是為了拉近跟皇上的距離感,這才杜撰說是看到一點紅光。

不過,他似乎是賭對了,皇上顯然會更看重於他,畢竟他亦是“有道根”之人。

袁煒回到無逸殿,仍然是心不在焉,卻是繼續打聽著吳山的動向。

而讓他微微意外的是,嚴嵩、徐階和呂本先後被皇上召去,卻不知所為何事。

眼看著就要到了下衙的時點,期待已久的事件終於傳來,吳山的奏疏從通政司送了過來。

一想到,聖上看了吳山奏疏突然暴怒如雷的場景,讓到他仿佛喝了仙釀般興奮,對著禮部尚書的位置當即顯得更有信心。

“什麼?吳山要彈劾於我?”

當進一步打聽的時候,袁煒是徹底愣住了,吳山上奏疏並不是要規勸聖上,而是矛頭直指於袁煒當日不行救護之禮。

“救護之禮,臣子本分也!”

“袁煒不行救護之禮,是為不忠也!”

“日食於天,卻是拂袖而去,卻舉非臣子所為!”

……

一石激起千層浪,隨著吳山上書,一眾官員紛紛上書攻擊於袁煒。

袁煒無論如何都想不到,原以為是對付吳山的絕好時機,但卻是搬起石頭砸到了自己的腳。

吳山沒有跟他爭這次日食該如何定義,而是指責他那日沒有行救護之禮,將他扣上一頂不忠之臣的帽子。

如果他僅是一般的官員亦就罷了,但偏偏他是禮部右侍郎,這無疑是直接打在他的七寸上。

最為重要的是,諸多官員仿佛找到宣泄口般,接下來幾天都是紛紛彈劾於他。

上到尚書,下到主事,都要上一道奏疏彈劾於他,而被罰半年俸祿的官員更是恨不得置他於死地。

一時間,袁煒發現自己正站在懸崖邊,下麵已然是驚濤駭浪。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