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捐贈(1 / 1)

帝國吃相 牧塵客 1849 字 27天前

“兩郡遭遇特大水患,陛下要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此事我大秦從未有過,陛下果然仁義也!”

“不僅如此,陛下還要委派匠吏和醫士,還要從河北征調數萬頭牲畜免費發放……”

“前所未有之舉,災民必將感恩戴德……”

“嗯,報館還要籌集舊衣物運送到齊東兩郡免費發給災民,此又是一樁善舉,某還有幾套舊衣物,回去讓娘子翻出來縫補一下捐贈給報館!”

“兄台所言不錯,兩郡遙遙數千裡,來回月餘,我等去幫忙賑濟災民恐怕做不到,但送幾件不穿的舊衣物儘綿薄之力還是可以……”

“某老家就在齊郡,不知家中族人可好,不行,某要回去一趟……”

“水火無情,這已經是十天之前的事情了,如果不是報紙登載出來,我等再過十天也不一定知曉,兄台急著回去也沒用,而且來往車馬不方便,還不如去報館詢問一下,看看他們征集的舊衣物何時運送,你也好去幫忙,順便跟著一起回去!”

“兄台一語驚醒夢中人,某這就去報館詢問!”

報紙拿到手後,許多人就直接站在大街上開始討論觀看,而且大部分人也都習慣於先看首版的朝廷諭令和實事新聞,看完之後,許多人都開始回家準備一些舊衣物準備捐贈,還有老家在兩郡的文士商賈也都湧往報館詢問更加確切的消息,其中許多人直接就要求幫助征集和整理舊衣物,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儘一份力。

“請求來往與齊郡東郡兩郡的商船幫忙托運舊衣物?”

在商賈聚集的城南,一些拿到報紙的商人聚在一起討論這個報紙頭版唯一和商賈沾邊的話題。

“此事恐怕吃力不討好,不可貿然摻與!”

“付兄說的是,某也感覺不可貿然答應,此去齊魯兩地兩千餘裡,而且還有大量的衣物,這些衣服並非是糧食銅鐵,皆都輕浮而體大,如今河船長不過十丈,闊不過三丈,如果報館征集到數萬件衣物,恐怕得數十船才能運送完畢,去還好說,順風順水三五日便可到達,但返回全靠船工和奴仆以纖繩引之,至少月餘才能複歸鹹陽,這一來一去消耗的錢糧無計其數……”

“是啊,本來某還很有興趣幫忙,但想想還是放棄為好!”

“不知幾位兄台看到最後的這幾個字沒有?”其中一個身材瘦高的商賈指著免費登載廣告的消息問。

“不知所雲,既然是邀請幫忙,也未曾言說要付錢糧,這必然和賒賬差不多!”

“不錯,也許隻是一個噱頭罷了,齊兄莫要多想!”

幾個商人都搖頭表示不知道,還有另外的人勸說不要想美事,不給錢的生意沒辦法做,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辦事不給錢。

姓齊的瘦高男子默不作聲,等討論的差不多了一群人散去之後,這才拿著報紙桌上馬車直奔報館。

自從朝廷約法三章之後,河南大捷導致參加了約法三章的商賈賺的盆滿缽滿,就光是鹹陽一地,先後就有商隊驅趕來上千匹匈奴駿馬,每匹八千錢,其中更有難得一見的寶馬售出上萬錢,最近這段時間,距離鹹陽城不遠的涇陽縣成為了一個龐大的馬匹交易市場,每日人群洶洶不絕,南來北往的富豪商賈彙聚此處,成群成群的北地駿馬在此交易,各地的馬販子每天都像在過年一樣。

這些駿馬普通人去了河南買不到,根據當初約法三章的協議,獲得戰利品優先供應這些參與打造馬卒裝備的商賈,而這些當初參加約法三章的商賈就沒有一個蠢人,既然擁有優先購買權,那自然是砸鍋賣鐵也一定要先搶到手,而且太特麼便宜了,一頭羊算下來不到三十錢,一匹馬駒子才兩百錢,完全就和撿錢一樣,這些馬駒子安排匈奴奴隸養兩年之後又是一匹健馬,弄到中原轉手就是八千錢,則完全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在這個農耕為基礎的文明國度,牛馬這種大型牲畜永遠都不愁賣,老百姓買不起,那些王侯公卿達官貴人卻需求非常大。

普通前置雙驅和四驅的馬車如果換上匈奴馬,逼格瞬間提高十倍不止,坐在雄壯的匈奴駿馬拉乘的馬車上,瞬間就有一種傲視群雄的感覺,那是坐在悍馬H1上看QQ車的既視感,油然而生吾可碾壓之的豪情壯誌。

因此約法三章不僅僅是讓大秦獲得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勝,而且也迅速造就了一大批靠牛馬暴富的巨商,而如今河南之地其他商人近乎於已經無法染指。

當初約法三章就是清河侯提出來的。

而聽了清河侯話的人都跟著發財了,而且是橫財,是許多商賈一輩子做夢都無法積累的財富。

一個小商人,一年掙一兩千錢,那就能讓一家人衣食無憂,算是小富之家;如果一年掙三五千錢,基本算得上是中富之家,可以養幾匹普通牛馬,而如果年收入上萬錢,那就算是大富之家,購買奴仆出入車馬。但這些說的都是小商人,還有富商和巨商,每年的收入都是幾萬甚至十幾萬錢,但約法三章造成的這一批商人,年收入至少都在百萬往上,完全控製了河南和中原的牛馬牲口的交易,而且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下去,最後形成一批壟斷中原大型牲畜和羊毛皮貨交易的超級巨商。

隻要大秦不倒,這些商人把持河南馴養牛馬,這個市場就不會有人再擠得進去。

而同時,這批人又壟斷了中原的鋼鐵冶煉和馬鞍製作,壟斷了大秦朝堂對馬卒裝備的采購渠道,由此形成一個和朝堂緊密聯係的利益集團,而這些人必然也會投靠一些王侯公卿作為大樹,聽聞南陽郡的一大批商人全都和清河侯關係密切,上次清河侯回南陽娶親,南陽郡數百商賈為其抬車,此事傳出來之後引起巨大的轟動,而南陽郡的商賈現在也在大秦混的如魚得水,魯陽鋼鐵廠,舞陽鋼鐵廠,宛城馬鞍廠,陽城兵械廠,這些以新式馬卒發展起來的工廠皆都名聲響徹大秦,每天還有源源不斷的馬卒裝備被朝廷的監吏驗收合格之後交給兵部運送到西北軍營,裝備三萬新式馬卒,這些軍備照樣全都是白送朝廷。

民間早有猜測,今年入秋之後,陛下將會再次發布征伐諭令,匈奴東胡皆是目標,到時候的戰利品將還是這些鋼鐵馬鞍商人鍋裡的菜,外人無法搶食,以補償這些商人免費為大秦做出的貢獻。

今天都市報發出這個邀請商賈幫忙運送衣物的信息雖然隻有一句話看不起眼,而且也沒說錢糧報酬,但提到了廣告一詞。

因此齊姓商人便略微有些意動,更何況他還是前齊貴族,田齊代薑,薑氏改姓為齊,但卻自始至終不曾忘記自己的祖國,如今他早無複國的念頭,但麵對昔日太公和薑氏祖先開創出來的故土,他還是想為家鄉受災的同胞儘一份力量。

大秦都市報館這些和齊地沒有絲毫關係的人都會征集舊衣物運送齊魯賑濟災民,他們齊地人自然也不想落後,何況他本來也有七八條商船,常年來往於齊魯和大河沿岸經商,販賣糧食布匹以及其他亂七八糟的商品,這次也打算趁著夏糧收獲之時去齊魯兩地收購糧食,也算是順路。

何況報館乃是清河侯創辦,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寫上毫無意義的幾個字在報紙上。

這廣告兩個字必然還有其他的意義,就和約法三章一樣,說不定是個一舉成名從而發家致富的大好機會。

齊姓商人來到報館的時候,報館外麵的大街上已經人滿為患。

大量的鹹陽民眾踴躍前來捐獻衣物,有的一件兩件,有的三件五件,還有的王侯公卿府上更是直接用馬車大車大車的將舊衣物被褥拉過來,而報館也雇了上百個幫工幫忙搬運,還請了數十個婦女幫忙整理這些舊衣物,渭河學院的一群學子和許多自發前來幫忙的文士都冒著酷暑登記記錄和幫忙清點衣物,沿街一字排開二十多個捐贈點都人來人往,大量的舊衣物被挑選折疊打包之後安排馬車拉到庫房,剩下實在太破舊的也沒有丟棄,照樣打包之後安排人送到城外的造紙廠,這些衣服全都是麻線製作,還是製作麻漿紙的上好材料,一點兒都不浪費。

看著這熱鬨踴躍的場景,齊姓商人竟然莫名其妙感覺眼睛有些發酸。

這些人不計報酬,為的就是幫助他曾經的父老鄉親。

而這些受災的人當中,可能還有他的族親。

就在他打定主意即便是在這次真的一石錢糧的報酬也沒有也要幫忙運送這些衣物的時候,卻被另一個文士一把拉住,把手裡的毛筆紙張塞進他的手裡說:“不用進去了打招呼了,就在這裡幫忙,反正他們也隻是登記一個姓名罷了,不過等會兒會有免費的飯食……”

齊姓商人哭笑不得,本來準備解釋一番的時候,接連幾輛馬車駛過來停在麵前,上麵竟然跳下來幾個宮人和內侍,其中一個宮人指著幾輛馬車上堆放的衣物說:“這些是淑妃安排從寢宮的倉房之中搜集出來宮人宮女不用的衣物,讓我等送來,你們整理一下看看那些合用就一起送去災區……”

宮人說完之後吩咐幾個內侍將馬車上的衣物都全部搬下來之後就轉身離去。

這些衣物足有數百件,有衣服也有鞋帽還有被褥等,基本上都還是全新的。

鹹陽所有人都知道,淑妃本來是齊國人,貌美溫柔,曾是齊王建的愛妃,而來鹹陽之後聽聞也深受皇帝喜歡,宮中用度奢華,聽聞家鄉遭遇水患,自然也想儘一份力罷了。

齊姓商人因此也不打算解釋了,在幫工和幾個婦女的清點下開始登記,等清點完畢折疊整齊之後,將一張登記的麻漿紙一起附在上麵,好便於到時候分發,同時還要附上捐贈人的名字,齊姓商人很恭敬的在上麵寫上了淑妃兩個字。

淑妃捐贈的衣物被很快整理送走,接下來又有無數民眾抱著衣物湧上來,於是齊姓商人也就專心開始幫忙,而這一忙就是接近了兩個時辰,臨近午時,報館的食堂幫工用馬車和木桶運送來好大幾桶飯食,有饅頭、醃菜、米粥、絲瓜雞子湯,雖然並不豐盛,但對於許多幫工來說,這已經是非常難得的美味。

齊姓商人也終於是鬆了一口氣,此時渾身早已汗透,他接過幫工遞來的饅頭,和幾個渭河學員的學生以及另外幾個幫忙的文士聚在一起就著米粥鹹菜大口大口的吃起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