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長寧今年已經足足五十三歲了,這個年紀在大唐陸軍裡頭,都算是比較大的了。
早年的大唐陸軍一直都是非常年輕,當年的高級將領普遍都是隻有二十多三十來歲,超過四十歲的都少。
雖然說經過了多年的統一戰爭,又經過了統一後的數年和平時期,眾人的年紀逐漸增大,高級將領的平均年齡大幅度提升了。
但是這種情況在野戰部隊裡卻是不存在的,野戰部隊裡的將領們,平均年齡依舊是非常年輕。
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過去,原來在統一戰爭裡的中低級軍官也是逐漸成長起來,而這個時候如果上頭的將領們一直霸占著師長、軍長這些位置不肯讓位,讓那些年輕軍官看不到希望的話,兔子急了也會咬人的。
再加上統一戰爭結束後,聖天子李軒也是有些擔心那些高級將領們仗著功勞亂來,所以也是采取了明升暗降的方式,陸續把野戰軍裡眾多高級將領調回金陵城,甚至是為了安排那些郝柏年、李春景這些陸軍上將們,李軒甚至都是不在限定樞密院副使這個職務的人數了。
如今陸軍裡的十二名現役陸軍上將裡,除了雷萬上將擔任作戰部部長,禦書房值班大臣外,其他人都是擔任樞密院副使這個虛職,當然了,雖然隻給了虛職,但是為了補充他們,在爵位上還是很大方的,公爵,侯爵都是給了不少,甚至私底下也透出過口風,以後將會賜予貴族海外封地。
多種情況結合下,也就是使得了大唐陸軍裡的高級將領雖然不算,但是野戰部隊裡的高級指揮官們,依舊是保持了年輕化,二十個步兵師的陸軍少將師長,平均年齡隻有三十八歲,最年輕的甚至三十歲都不到,大的也不過四十來歲。
而那些中將軍長們,平均年齡也是四十歲左右。
像康長寧這樣的五十三歲的野戰軍陸軍少將,其實是比較少的,他的年紀比鄧喜德還要大足足八歲呢。
康長寧也是知道自己的能夠直到今天還在野戰軍任職,而沒有和很多人一樣被調回金陵城,或者乾脆是趕到各省守備司令部去,語氣是占據了極大的一部分的。
這一次的河套戰役,算得上是他在野戰軍裡最後的一次機會了,錯過了肯定就沒有下一次了,因為那時候,他不是被迫退役,就是被調回金陵城,或者是趕到地方守備司令部,至於想要待在野戰軍裡或者是樞密院裡的實權部門,基本上是彆指望了。
而正是因為知道這些,所以康長寧才是會如此激動,激動中又是帶著謹慎。
接到任命的當天晚上,他找到了鄧喜德,向這個比自己還要小了八歲的頂頭上司請求戰術上的指導,至於仗著自己的年齡和資曆亂來,這不是康長寧的風格,如果他真的是這種風格的話,宣平八年的時候估計就被逼著退出現役了,那裡還能留到現在。
對於康長寧的態度,鄧喜德還是比較欣慰的,他看重的就是康長寧的成熟穩重,同時資曆也足夠深,這大半年來給自己當副手的時候,康長寧就像是一個大管家一樣,把軍中的諸多雜務處理的井井有條,不用他鄧喜德操心諸多亂七八糟的事。
這一次,鄧喜德也是沒有對康長寧這個副手提出什麼太嚴厲的眼球,而是說讓他放寬心,擺正心態,遇到危險了,該避讓就避讓,但是抓住機會了也要果斷堅決的打擊敵人。
其中分寸該怎麼詳細判斷,這個鄧喜德自然是沒辦法詳細說的,隻能是靠著康長寧自己的經驗進行判斷。
鄧喜德相信,這個從軍十餘年的老騎兵,哪怕軍事才華不太出眾,但是該有的經驗和軍事素養還是有的,隻要他規規矩矩的指揮部隊打仗,不搞亂七八糟的東西,那麼就不會出現什麼大亂子。
對於鄧喜德的信任,康長寧卻是感到了更大的壓力。
因為鄧喜德讓他自行判斷局勢,什麼時候撤退,什麼時候打,怎麼打,都是讓他自行決斷。
說的直白一些,鄧喜德到時候隻會帶領步兵部隊進駐東勝舊址,吸引敵軍,同時保障後勤補給線,而打擊敵人這種事,就全部交給康長寧了。
為此,康長寧也是感到了極大的壓力,帶著這種壓力,他在九月初離開了大同府城,隨後兩天,把他自己麾下的騎兵部隊一一收攏,緊接著就是隱秘行軍到長城邊上,下一步,他就要率領這一萬五千名騎兵殺出長城了。
按照預定的作戰計劃,他率領的騎兵兵團將會先一步殺入草原,這一方麵是為了利用騎兵的快速機動,打韃靼人一個措手不及,取得先手優勢。
另外一方麵也是為了偵查韃靼人的具體情況,同時吸引韃靼人的注意力,間接掩護後麵跟上步兵。
後方的步兵們,任務更加繁重,他們需要一路殺到東勝城舊址,這沿途可都是一馬平川,隨時都會遭到韃靼人的騎兵襲擊。
所以,這些步兵們在出征的時候,後頭還有從北方各部隊抽調出來的總數超過三千人專業工程兵部隊,而且征召的眾多用來運輸輜重的民夫裡,還有一部分征召來的工匠,這些工匠和普通民夫們一起,將會成為輔助工兵修建堡壘的主要勞動力。
數量達到兩萬人的民夫,除了運輸輜重外,還需要在沿途修建堡壘,一路修道東勝城去,最後在東勝城插下一顆超大的釘子,足以刺死韃靼人的釘子。
而要想在敵人的虎視眈眈的下修築堡壘,難度自然不是一般的大。
為了快速施工,軍方甚至都是動用了大量的水泥,而運輸水泥等物資的各類馬車,更是清一色的四輪重型馬車,這些四輪重型馬車,不僅僅載貨量大,而且還可以良好的抵抗騎兵的衝擊,陸軍那邊再在統一戰爭期間就開始大規模在平原地形裡使用這些四輪重型馬車了。
北伐戰爭、遼東戰爭裡都是可以看見這些四輪馬車的身影,不過和現在大規模的運用,卻還是頭一次。
後方的步兵大軍,那就是一個超級大兵團,兵力總數就超過四萬人了,還有兩萬民夫,這麼多人殺上草原,韃靼人要是不進行阻攔是不可能的。
因此,前期康長寧的任務就是,乾擾韃靼人的視線,迷惑敵人,達到間接掩護後方步兵行動的目的,等中期隱瞞不下去了,那就是直接發動襲擊的時候了。
有自己的騎兵兵團在,那些韃靼人也就不敢輕易的對己方的步兵部隊發動進攻了。
而等到步兵部隊掩護工兵修築好了防線,那麼河套地區的戰略主動權,就可以直接回到大唐陸軍手上,到時候,依托東勝城,己方完全可以進退自如,想打哪裡就打哪裡。
騎兵兵團在康長寧的率領下,正式離開了長城,這一萬多騎兵越過長城,朝著草原殺了過去,對麵的韃靼人又不瞎,肯定是第一時間就是看到了。
緊接著,眾多使者騎著快馬在草原上飛奔,他們需要第一時間把大唐陸軍大股騎兵殺入草原的消息告知部落!
康長寧也是知道,自己一殺入草原,不用幾天時間,恐怕方圓數百裡的所有部落都知道了,畢竟大唐帝國裡有驛站體係,可以做到三百裡甚至五百裡加急。
但是人家韃靼人大多也是有著類似的通訊體係的,而且草原什麼都缺,就是不缺馬,同時地形又是平原,使者傳遞消息的速度更加快。
不過有那麼幾天時間的緩衝也就足夠了,他們就算明天知道了自己帶兵殺過來又能怎樣,這些遊牧民族平日裡都是分散在各地放牧的,想要集中起來打仗,需要的時間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他估計著,自己至少也有半個月左右的時間。
這半個月裡,敵人尚未大規模集結,己方的步兵也能夠得到安全,同時自己也能夠先先下手為強,給部分韃靼部落造成重創。
抱著這樣的判斷,他殺入草原後,並沒有太過謹慎,而是迅速北上,形成一個巨大的箭頭向草原腹地橫掃而去,他希望趁著這個時間儘可能的削弱韃靼人的反抗能力,為半個月以後的大戰做準備。
不過,康長寧顯然是低估了俺答汗的能力以及他統帥的韃靼人的軍事動員能力,更低估了韃靼人對長城防線上的情報刺探能力。
實際上,在康長寧出兵之前,草原上的俺答汗就已經是得到了諸多預警,知道了大同府那邊大唐陸軍重兵雲集!
為預防萬一,俺答汗在數天前就派遣了使者前往各部落,征召各部落的士兵。
如今征召各部落兵力的使者正在馬背上狂奔,朝著草原各處而去。
不僅僅是在土默川,臨近的河套等地區的部落,都將會陸續接到來自當代草霸主‘俺答汗’的征召!
至於俺答汗直接控製嫡係部落,也就是土默特部,更是嚴防以待!
當俺答汗從一路狂奔而回的使者口中得知,大唐陸軍真的出兵了後,土默特部的將士們就是迅速翻上了馬背,在俺答汗的親自率領下出征迎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