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大唐帝國的精英教育(1 / 1)

山溝皇帝 雨天下雨 856 字 28天前

本章為勸學篇,闡述努力學習、工作的重要

宣平十一年二月,又是一年會考時,如果是早幾年的時候,每年的這個時候,金陵城總會特彆的鬨,因為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士子們參與考試。

但是自從大唐帝國對會試進行改革,實施各省分考製度後,前往金陵城參加會試的士子就是少了起來。

目前基本上隻有對自己特彆有自信的士子,才會千裡迢迢趕到金陵城參加全國的會試,而信心不是太足,又或者是因為其他因素的限製無法去金陵的士子們,往往會選擇在本參加各省的會試分考。

這也可以說是極大的減輕了普通士子們參加會試的難度,畢竟大唐的科舉製度是和傳統朝代不一樣的,每年都會舉行,這也是導致了士子要麼是常年住在金陵城參加會試,要麼就是頻繁來往家鄉和金陵城,這顯然是一個極大的負擔,不管是金錢還是時間精力上都是比較耗費比較大的。

如今可以在各省的省會參加會試,這對於絕大部分的士子們而言,也是一大利好。

當然了,一些對自己信心十足,又或者本來就是在金陵城求學的士子,他們依舊會選擇在金陵城參加會試。

大唐的科舉製度,並沒有嚴格規定說什麼樣的士子可以參加京師會考,什麼樣的士子隻能參加省城會考,而是選擇了不乾涉的態度,士子可以自由選擇在本省參加會試或者是來到金陵城參加會試。

當然了,兩者的會試題目難度雖然相當,但是競爭卻是不一樣的,在金陵城裡參加會試的士子,都是對自己特彆有自信的那種,同時隨著會試分考製度的施行,帝國也是相應的縮減了金陵城會試的錄取人數。

早幾年的時候,金陵城會試的進士、博士兩科,錄取的總人數能夠達到千人,但是宣平十一年的現在,預定的錄取人數已經是下降到五百人,直接下降了一半。

不過全國範圍來說,預計錄取的兩科學子人數,卻是會再一次創造新高峰,各省分考點以及金陵城考點加起來,預計將會錄取五千人。

這些新科進士、博士們,絕大部分都會進入基層崗位任職,從而逐漸改變目前大唐帝國的官場裡頭,低級官員素質不高的原因。

假以時,李軒還打算進一步擴大錄取人數,因為以後除去司法機構、巡警等需要特殊技能的人才,除去沒有品級,隻是普通的雇傭工作人員,比如馬夫、廚師等,其他擁有品級的帝國官員,必須經過科舉考試後選拔。

最後形成帝國官員以及普通雇員相結合的人事製度。

其實李軒一開始還打算搞成所有的公務雇員,都是需要通過科舉來選拔的,但是發現這不太現實,因為人家讀了國子監大學的學子,顯然是不可能接受成為一名官府裡的馬夫的,而且這也是極大的人才浪費。

所以,李軒才是施行了目前的這種官員以及雇員相互結合的模式。

而這個政策,自然也不是李軒亂搞的,而是參考了後世的公務員製度,後世裡的諸多媒體報道裡,為什麼會頻繁出現臨時工這個詞,那是因為公務機構裡是真的有這麼多的臨時工,他們以合同工,派遣工等名義為政府機構工作,是屬於沒有編製的那種。

李軒覺得後世的這個公務體係還是不錯的,可以有效控製薪資支出,捅出簍子了可以直接炒人平息民眾怒火。

實際上這體係華夏數千年來都是這麼玩的,以前是官吏之分,後世是有編製和臨時工之分,到了大唐帝國這邊嗎,那就是官員和雇員之分。

雖然cāo)作的細節不同,但本質上卻是一個卵用,沒啥太大的變化。

要不然怎麼說,其實華夏數千年,政治體係一直都沒有變過呢,家天下,科舉製度,官吏製度等等,幾千年前如此,現在同樣如。

在大唐王朝,同樣也不例外。

李軒不是聖人,更加不願意去冒無所謂的風險,既然這些東西在數千年裡都已經被證明了去實用,李軒自然是犯不著拋棄掉,然後自己去重新搞一亂七八糟的東西,那樣的話,誰知道會不會搞出什麼大麻煩來。

以史為鑒,實用為主

這是最近幾年李軒的治國理念,所以很多政策實行的時候,大多也是符合了這種理念。

科舉製度的改革同樣如此,到了宣平十一年的今天,科舉製度的改革,算是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後麵頂多就是縫縫補補,李軒是不打算再進行大規模的變革了。

和科舉還有著極大關係的教育製度,李軒同樣是不打算進行太大的變動,他覺得如今這個教育體係就好的了,頂多就是以後逐漸普及小學,再搞多一些中學,至於大學嘛,他還是打算走精品路線,嚴格控製大學生的數量,尤其是文科生的數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