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英國政策轉變 二(1 / 1)

“英國人鬼心眼多,自1878年以來,本土和英國的外交關係素來不冷不熱,今天由英國公使親自出麵,主動與帝國政府聯係,可還是十餘年來,頭一次。”

從皇宮內離開,胡亞基、唐景嵩兩人坐在三輪馬車上,邊走邊聊。

“本土經濟發展不同於往,早在阿根廷戰爭結束初期,本土政府出於緩和雙方關係的目的,返還了許多英國商人在阿根廷的資產,而在鐵路和畜牧業、農業三個領域,政府同樣采取較為開明的政策,允許英國商人以外籍商人的身份,按照資金數額標準,重新領取一部分股份。

但是英國商人得寸進尺,妄圖染指本土鐵路的運營權和控製權,圖謀失敗之後,七成以上英國商人被踢出局,他們留下來的股份和資本,分彆被本土政府和德國、奧匈帝國等方麵接收。而剩下的英國商人,在德國、奧匈帝國、瑞士等國資本競爭下,在本土占有的市場份額越來越低,已經不複阿根廷時期,擁有一家獨大的影響力。”

胡亞基回想起英國資本在本土地區衰退的過程,臉上露出笑容:

“帝國本土遏守巴拉那河、烏拉圭河兩條國際河道主河道,擁有1700餘萬接受過初級掃盲教育的國民,本土國名平均知識素養雖然大達不到歐洲列強國家標準,但是擁有初級工業體係,能夠自主生產鋼鐵、機械、車床、步槍、火炮、機槍、彈藥等工業品,綜合工業體係覆蓋鋼鐵冶煉、紡織、化工、內燃機、電氣等核心工業領域,

地理航運優勢加上工業市場優勢,足以讓早期退出的英國資本眼紅、後悔。”

“英國人想要進入本土經濟領域,借著本土經濟騰飛的機遇分一杯羹,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唐景嵩點頭認同胡亞基的想法,附和道:“隻是因為阿根廷戰爭因素影響,英國政府對帝國抱有顧忌和偏見,既想白白占帝國的便宜,又不願意在購艦、留學生派遣、工業產品互惠等方麵,給予帝國應有的條件。

隻想著獲取,不願意做出對等的讓步,天下間那有這麼好的事。”

“英國人是在南美洲橫行霸道久了,習慣於欺負南美洲那些小國家,一時之間沒能轉過來彎,不甘心自降身份,以平等的姿態與本土進行經濟交易。”

胡亞基揣測著英國人的心思,繼續道:“英國政府在南美洲問題上的轉變,比起對待歐洲大陸均衡問題方麵,要遲鈍得多,其實,早在本土收縮海外勢力,相繼退出在坦桑尼亞、索馬裡、安南三地的殖民據點的時候,英國人便應該看出帝國政府無意損害英國的殖民利益、經濟利益。

但是時間過去了十多年,在麵對美國資本全麵進入南美洲,對英國資本進行圍剿和驅逐的時候,英國人才轉變外交政策,主動聯係帝國。

英國人在大多數國際問題上的決策,都是比較理智和符合實際情況的,可是唯獨在麵對美國崛起問題和南美洲布局問題上出現了偏差和失誤。”

“馬有失蹄,人有失足,英國即便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但是本質上還是一個麵積不過二十餘萬平方公裡的小國,本土和英國政府兩方在國際局勢分析判斷方麵,存在差異和不同,也不算奇怪。”…………

英國人主動尋求漢國支持,胡亞基和唐景嵩兩人心中有了底氣,也不著急著趕路,

一路上心定氣和的探討著英國對本土外交政策的利弊。

臨近中午,英國公使亞爾曼的心情已經不像最初來到漢國外交部大樓那般,還有閒情逸致觀察漢國風土人情、回憶往昔過往。

對於主動聯係漢國外交總長,亞爾曼身上是抱有重要使命的。

漢國本土的市場,乃至由漢國控製,一個統一而完整的巴拉那河流域,從經濟角度考慮,對英國並不是沒有好處,

但是這一方麵的因素,在亞爾曼此行中僅居於次要地位,聯合南美漢國,將美國囂張的擴張氣焰打消下去,才是第一等緊要的大事。

美國人侵略擴張的習性由來已久,1812年美加戰爭的失敗,非但沒有打消美國人的擴張野心,反而激發出了所謂的天定命運、美國合該統一北美洲、主導世界秩序的思潮。

1846年美墨戰爭爆發,通過這場戰爭,美國

從墨西哥割占了19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而在美墨戰爭之前,早在傑斐遜時代起,美國就想將古巴納入統治範圍內。

約翰.昆西.亞當斯在1823年發表聲明稱:“總有一天,古巴會象一隻成熟的蘋果一樣落人美國人手中,”

在1825-1826年,他又阻止大哥倫比亞解放這個安的列斯島。

從1845年到1861年,美國曾向西班牙幾次表示要購買古巴。

1880年以後,美國金融帝國主義的崛起,加強了吞井古巴的思想。

吞並總要找個托辭,美國找到的托辭是譴責西班牙殖民地,表麵上同情勇敢的古巴人民為擺脫西班牙的統治而鬥爭。

而背地裡,卻向古巴反叛武裝提供武器和彈藥支援。

西班牙政府已經衰退沒落,接受美國支持和援助,層出不窮的反叛武裝越剿越多,如果不是英國政府站在一旁為西班牙撐腰,自忖國家實力遠超過西班牙的美國政府,不會等到1898年,早在1823年,便會對古巴下手,將古巴變成美國名下一個新加入的州。

和美國相比,漢國相當於一個處於幼年期的獅子,雖然國家實現初級的工業化,但是還遠遠威脅不到英國的海上霸權,而美國則不同,美國擁有各種用於工業生產的礦產資源,距離歐洲大陸的海上距離不過3000公裡,同時,緊靠美國、礦產資源豐富、在大英帝國全球戰略布局中,與印度一同處於核心地位的加拿大,一直麵臨著美國的侵略風險。

加拿大在英國的全球戰略布局中,與印度的作用完全不同,印度人口眾多,英國占領當地,完全是為了經濟利益,而加拿大卻被當做本土一樣經營,移民當地的人口全部是歐洲白人,少量移居當地的華工,也在數年前的排華風潮中被遣返。

如果南美洲局勢失控,最壞的局麵不過是漢國占領巴拉圭、智利乃至割讓巴西共和國一部分領土,對英國在智利、巴西共和國的經濟利益造成一定的傷害,但是卻不會傷及根本,畢竟智利、巴拉圭不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也還是當前的世界霸主,南美漢國占領智利和巴拉圭之後,依舊會保留英國在兩國的經濟利益,英國資本最多因為局勢動蕩,造成小部分的損失,卻不會一無所有。

而如果美國人暴露擴張野心,武力侵略加拿大、古巴、南美洲,不僅最重要的自治領地加拿大難保,英國在整個美洲地區,包括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經濟、政治利益,將全部喪失。

站在英國人的立場,很容易便能理解,為何1900年英德矛盾未激化前,美國一直充當著英國第一假想敵的原因。

曆史上的一戰之後,英國實力受損,不得已接受美國與英國並列的事實,然而1889年年初的現在,德國皇儲腓特烈三世因為李明遠的乾預,病情得到及時治療,並且在手術後恢複良好,於1888年加冕為德國第二任皇帝。

腓特烈三世登基,延續威廉一世時期對英友好的外交政策,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權威沒有遭受挑釁,而在歐洲大陸,另一個可能威脅到英國霸權地位的國家,俄羅斯帝國忙於內部改革,暫時沒有心思給大英帝國找麻煩、調堵。

所以排除兩個歐洲競爭對手後,正處於最鼎盛時期的英國登高四顧,便發現隻有一個叫嚷著自由、平等、解放殖民地人民的美國。

殖民地體製是維持英國霸權地位的根基,美國人不僅在一百年前造英國人的反,搞出四不像的共和製度,而且還在工業總量超越英國後,四處嚷嚷著解放美洲殖民地人民,這不是從根子上威脅大英帝國的全球霸權地位嗎?

英國不害怕擁有野心的殖民體製國家,卻害怕以解放殖民地人民、意圖肢解殖民體的破壞者!

美國政府正是充當著這一破壞者的角色,而且樂此不疲、大張旗鼓的在全世界宣傳,麵對美國目的性明確的敵對行為,英國政府即使與南美漢國發生過軍事衝突,也不得不改變外交策略,轉而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扶持漢國,將漢國作為在美洲地區,遏製美國野心的最重要的一顆棋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