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業所部被圍困後,北阪地區法軍驚慌失措,一度欲棄城而逃。
但接替盧眉任交趾支那總督的沁衝很快就鎮定下來,著手采取補救措施,他任命交趾支那駐軍司令波滑將軍為北阪地區的最高指揮官,指揮可以從交趾支那調動法軍和大部分新招募的安南土著士兵,配備充足的槍炮彈藥,火速出發前赴河內。
同時請求法國政府派來2500名士兵和三連炮兵組成的增援隊伍,其中1500人組成遠征軍到北阪地區。
在接到李維業被圍困的噩耗的第六天,交趾支那總督府已調集總共500名陸戰隊、土著殖民軍,準備前往北阪地區援助李維業。
到3月10日,由於援軍的陸續到來,北阪地區法軍及土著殖民軍數量已約達2600人。而在3月5日,法國政府剛剛通過給安南地區增派2500名援軍、撥款550萬法郎的法案。
現在,遠在千裡外的法國政府也急忙派遠征軍前往北阪地區,這支遠征軍包括每營600人的三個法國步兵營,每連125人的四個土著步兵連等共約2000餘人;任命孤拔為東京灣海軍司令,以加強海軍的指揮力量。同時還任命何羅榿為東京特派員,前往管理北阪地區的行政事務,使法軍能集中力量對付南洋軍團。
如此一來,南洋軍團很快將麵臨孤立作戰、海軍力量對比失衡的嚴峻局麵。
為了對付法軍的反撲,李明遠在繼續命令駐法國公使加強與法國政府談判的同時,也給南洋軍團下達作戰指示,命令梅東興等人利用法國援軍尚未抵達安南的空隙時間,
解決李維業等部法軍部隊,加強南洋軍團的防禦能力,以預防法軍在優勢海軍力量協助下,對南洋軍團發動致命性打擊。
接到李明遠的明確作戰任務後,梅東興立刻做出應對方案。
首先在獲得本土政府許可的前提下,動用鴻基煤礦、商業交易、走私等方麵獲取的收益,大力在安南、泰國、宋卡、大陸等地區,以每月四兩銀元的標準,招募青壯從軍。
其次,本著料敵與寬,多多益善的考慮,梅東興在儲備武器裝備的同時,指示設立在香港、澳門等地區的情報站點,多多購買火槍、火炮、彈藥、中西醫藥材等重要物資。
最後,不再等待安南政府軍的援助和配合,自行調動可用的正規軍和各地華人武裝,在一個時間內,對河內城發起總攻,解決掉法國人紮在安南北部的釘子。
和安南接壤的大陸地區,滿清朝廷內部仍然有一部分漢人官員尚懷有國家大義,這些人
很不滿意清政府的懦弱膽怯,紛紛上奏分析利弊,指出法國不足畏懼,滿清政府仍應堅持助派兵入越抗法的正確決策。
如署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張佩綸提出:“
中國確實很貧窮,法國也不是十分富裕,現在雙方主客形勢變化,中國占有地理優勢,這個時候朝廷尚且怯惴不安,遊猶豫不決,不敢做出果斷決策,等到藩屬國安南被法國人攻滅,幸存的如朝鮮等國家必然對列強心生畏懼,與朝廷離心,實在是鑄為大錯,悔之已晚。”
他還指出,梅東興等人雖然早年起義造反,但是他們到了安南以後,不再與滿清朝廷為敵,也沒有回到大陸地區從事叛亂活動,現在滿清國事艱難,國家不宜多樹強敵,應該主動與漢國修補關係,放棄一直敵視海外華人的政策。
吏部候補主事唐景嵩奏稱:中國如不敢抗法,則連梅東興所部不如,
“梅東興所部早年不過太平軍一殘部,帶領數數千流民、青壯,馳檄文,敗敵將,法國人行跡狼狽,被梅東興所部分割包圍在幾個孤立據點,進退兩難,而堂堂天朝上國,諸多文武大臣以老成持重為托詞,不敢出兵與法國人交戰,雖然表麵有說辭來應對安南政府,但是怯弱畏懼至此,難道不怕億兆國民和太平軍餘部恥笑嗎?”
主戰派官員的建議,毫不意外的遭到清政府的駁回,而像唐景嵩一樣,在奏折中言行過激的官員,則以不體朝廷苦心,思慮不當的說法,遭受一番訓斥後,以考察安南局勢的名義,發配到局勢危機的北阪地區,任其自生自滅。
滿清政府對外屈膝退讓,對內殘暴壓迫的本質,在鎮壓太平軍起義後的幾十年中,越來越顯露無疑,先是在遠東方向步步退讓,致使百萬平方公裡的國土被沙皇俄國吞並,接著小小日本也上來打臉,
1874年日本入侵台灣,隨後滿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北京和約》,和約規定,清政府以“撫恤”及支付“修道、建房”費用為名向日本侵略者賠償50萬兩白銀,同時,
和約中竟有“茲以台灣生番曾將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日本出兵乃為“保民義舉,清國不指以為不是”的自欺欺人之語。
稍後幾年,1879年,日本正式吞並琉球群島,滿清政府未言一語,於當時的滿清政府而言,本土的官兵剛剛經曆國內戰爭,有一定的戰鬥力,而日本方麵實行維新改革不過幾年時間,如果兩方交戰,日本必敗無疑,結果滿清政府尚且不敢出兵應戰,其懦弱無能之舉可見一斑。
從雄據中亞的沙皇俄國,到兵少國小的東瀛島國,再到侵略安南的法國,滿清政府一直秉承的對外屈膝投降的政策,在與南美漢國取得一場場對歐洲白人的勝利麵前,刺痛了一部分有良知的大陸華人的心,自從滿清朝廷明令駁回援越抗法的奏折建議後,不斷有沿海地區青壯奔赴北阪地區,投奔南洋軍團而來。
3月15日,兩廣人龐振雲帶領200民裝武裝,抵達下龍港,3月17日,廣東民團教頭胡昆山攜帶快槍17杆,民團勇壯140人投奔南洋軍團,3月20日,廣西幫派武裝頭目朱冰清、思州貢生李唐相繼帶領200到300不等的青壯,越過安南邊境,進入南洋軍團控製區。
到了三月下旬,僅僅從大陸地區投奔而來的華人武裝數量便達到了2000餘人,再加上梅東興動用搜集到的資金,大力在安南、南洋等地招募的士兵,南洋軍團正規軍人數恢複到5500人的大編製,同時裝備老式德萊賽步槍和不同型號的新編南洋警備軍人數達到3000人,預備役民兵武裝數量達到5000人。
法國人占領整個安南地區的野心昭然若揭,為預防法國人撕破臉皮,進軍北阪地區的最壞局麵發生,李明遠早在建立廣寧、諒山兩省移民中轉基地的時候,便指示南洋軍團曆任最高軍政指揮官做好準備。
糧食、醫藥物資充裕,各式火槍、火炮、仿製的加特林手搖機槍彈藥充足,足夠應付一場中等規模戰役,為期一年的消耗。
在此之前,南洋軍團方麵之所以沒有對龜縮河內城、海防等地的法軍發起最後進攻,完全是為了以被圍困的法軍為籌碼,策應中央政府與法國政府的協商、談判,但是法國政府認為漢國與法國同樣距離安南路程遙遠,無法投入大規模軍隊跨海支援,同時法國政府還過高估算了被困北阪各地法軍的戰鬥力,認為南洋軍團獲取軍事物資補給困難,缺乏重型武器支援,沒有能力在短期內攻下,由法國本土士兵嚴防死守的各個據點。
法國人企圖以被困法軍為誘餌,將漢國在安南地區的武裝力量牽製分散在各個孤立的據點外,然後等到法國遠征軍隊抵達安南後,協同被圍困法軍一起,將久戰無混、精疲力竭的南洋軍團部隊全部殲滅,解決法國占領安南的最後一支武裝力量。
南洋軍團自然不會一成不變的按照法國人的設想去做,就在法國艦隊剛穿過蘇伊士運河的時候,梅東興已經完成了對被圍法軍最後一戰的準備工作。
正式下達作戰命令之前,為了鼓舞士氣,梅東興親自召見了十餘名從大陸地區趕赴而來的武裝頭目,其中尤以唐景嵩最讓梅東興感到重視,因為他是漢國建立以來,第一個主動投奔的滿清中央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