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慶並不是一個人去見鄭太後,而是和樞密院同知鄭望之一同前往覲見,鄭望之是原樞密使鄭居中族弟,也算是鄭太後的娘家人,雖然和鄭太後不是姐弟那樣關係親密,隻是遠房偏枝,但他現在卻是鄭家在朝廷中官階最高的子弟。
不過因為是偏支庶子的緣故,鄭望之在鄭家地位比較低,目前還很難成為鄭家在朝廷中的利益代表。
因為範黨案的緣故,李延慶和鄭望之的關係不錯,為了得到鄭太後的支持,李延慶便和鄭望之達成了某種協議,鄭望之負責走通太後路線,作為投桃報李,李延慶支持鄭望之入相。
擁立康王趙構登基有三條途徑,一是太上皇趙佶或者皇帝趙桓指定趙構繼位;二是知政堂六相一直擁立趙構登基;第三便是由百官推薦,太後背書同意。
但難度也很大,關鍵是大寧郡王趙諶還在宮中,作為皇嫡長孫、皇嫡長子,就算還沒有來得及立太子,但按照法理,還是應該由趙諶繼位。
曆史上康王趙構繼位,是因為皇族都被擄走,他才得到機會,現在趙桓的嫡子還在宮中,趙構的難度就比較大。
難度雖然有,但也不是不可能,宋朝已有先例,趙光義不就是接了兄長的帝位,趙佶同樣也是接了皇兄的帝位,而且宋朝更講究賢者為上,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哲宗、徽宗都不是皇長子,所以隻要操作得當,康王趙構一樣能登基。
寧德殿,鄭太後接見了李延慶和鄭望之,鄭太後年近五十,保養得很好,臉上沒有一絲皺紋,看起來不過三十餘歲,她對李延慶很感激,若不是李延慶率軍奮力抗金,恐怕她現在已身陷金營,遭受非人虐待,還有她的幾個女兒,更是會慘遭異族侮辱。
鄭太後坐在一幅竹簾後,隻能看見其身影,但看不到她的容貌,鄭太後聲音很輕柔,聽聲音便知她不是強勢之人,不太會尋求象當年高太後那樣垂簾聽政。
“李少保,不知能否和金人商議,讓官家和太上皇回京?”鄭太後憂心忡忡問道。
李延慶歎了口氣,“作為臣子,微臣當然希望能夠救回太上皇,使大宋免受兩帝被擄的羞辱,但微臣聽說,太上皇和官家已經先一步被送去了燕京府,恐怕一時半會兒回不來,但微臣向太後保證,朝廷一定會想儘辦法,贖回太上皇和官家。”
“李少保忠義,哀家銘記於心!”
這時,鄭望之在一旁道:“啟稟太後,贖回太上皇和官家不是一天半天,但朝廷不可一日無君,微臣和李少保前來,就是想請太後做主,早立新君!”
鄭太後當然知道鄭望之和李延慶一起前來,實際上就是代表了自己娘家的利益,李延慶手握軍權,他必然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所謂讓自己做主,無非是為了保證新帝人選的合法性。
她心裡雖然有數,但該說的話她還是要說,鄭太後沉吟一下道:“太上皇的嫡長孫、官家的嫡長子目前就在宮中,由他來繼承父位,於情於理都很適合,李少保覺得呢?”
李延慶欠身道:“如果是太平盛世,大寧郡王即位倒也沒有什麼影響,可以由百官輔佐,慢慢成長,但現在是大宋生死存亡之際,大寧郡王才七歲,過於年幼,恐怕無法承擔起這個重任,請太後明鑒!”
鄭望之在一旁意味深長地補充道:“太後,如果是大寧郡王即位,朱皇後必然會以太後身份臨朝,微臣也認為在大宋危難時刻,太後臨朝方式似乎不妥。”
鄭望之是在很含蓄地提醒鄭太後,一旦朱太後臨朝,將是外戚朱家得勢,就和鄭家沒有什麼關係了,甚至鄭家還會受到打壓,這絕不符合鄭家的利益,他提醒鄭太後要考慮到家族利益。
鄭太後當然聽懂了鄭望之的提醒,她淡淡一笑,“如果不是大寧郡王即位,那還有誰更適合?”
李延慶微微笑道:“康王年富力強,文韜武略,他必能帶領大宋走出目前的困境,微臣認為他最適合登基,目前康王殿下在鄭州管城縣,請太後下懿旨,微臣將親自帶兵迎康王回朝。”
鄭太後沉思片刻,“李少保可與其他大臣商議過?”
李延慶點點頭,“微臣與蔡公相商議過,他也堅持認為康王最為適合。”
鄭太後心中暗暗歎了口氣,隻得答應了,“既然李少保認為康王合適,那哀家也沒有意見,哀家這就下旨,請康王回朝登基!”
......
就在李延慶剛剛離開內宮,皇後朱璉便匆匆趕來了寧德宮,朱璉向皇太後施個萬福,“臣妾特來向母後問安!”
鄭太後冷冷看了他一眼道:“你不是來問安,你是有事來找哀家?”
朱璉低聲問道:“臣妾聽說李少保進宮,想問一問官家的情況。”
“哀家已經問過了,官家早已送去燕京府,短時間內是不會回來了。”
朱璉頓時慌了手腳,“官家回不來,那可怎麼辦?”
“李少保承諾,會儘力和金人談判,讓官家和太上皇早日回京,但國不可一日無君,李少保今天主要是來和哀家商議立新君之事。”
朱璉猶豫一下,小聲問道:“是要立諶兒為新君嗎?”
鄭太後沉默了,向、鄭、朱三大外戚家族早就達成共識,立趙諶為太子,將來全力輔助趙諶登基,同時讓趙諶立向家之女為皇後,以繼續保證三大外戚的利益。
可是形勢比人強,在這個關鍵時刻,三大外戚家族誰都不在京城,丟下她們幾個孤兒弱母,還指望她們來對抗李延慶?
鄭太後歎了口氣問道:“你很希望立諶兒為新君?”
“我不知道!”
朱璉搖了搖頭,她當然知道三大外戚家族的政治企圖,可諶兒畢竟是她的兒子,是她唯一的依靠,想到丈夫的遭遇,她心中就揪緊了。
朱璉半晌低聲道:“他還那麼小,承擔不起光複大宋的責任。”
“你明白就好,現在登基風險太大,如果金兵再次南侵,諶兒很有可能會象他父皇一樣被迫去金營談判,相信你絕不會願意看到那一幕。”
“不!諶兒絕不能去金營。”朱璉失聲喊了起來。
“所以李少保提出由康王登基,他也認為大寧郡王年幼,不合適在目前大宋生死存亡之時即位,哀家已經同意了他的方案,由康王繼位。”
朱璉心中既失落,但同時也鬆了口氣,皇位應該是屬於自己兒子,但被康王拿走,她心中多少感到一絲不公平,但她又想到丈夫熱衷皇權,最終卻被金兵擄走,她絕不能讓自己兒子再重蹈覆轍,想到兒子從此可以遠離皇權,遠離危險,她心中又長長鬆了口氣。
至於朱家會不會怪自己,朱皇後已經顧不上了。
朱璉屈膝行一禮,“母後的決定,臣妾沒有任何意見,一切由母後做主。”
鄭太後見兒媳明事理,她心中也略有點歉疚,便低聲解釋道:“李少保名義上是讓哀家做主,實際上他早就決定,隻是讓哀家下懿旨而已,皇後,你是聰明人,皇權鬥爭從來都是你死我活,以實力來說話,現在軍權在李少保手中,我們女流之輩若不知進退,一定要和李少保抗衡,恐怕最後難以善終。”
“母後不必再說,臣妾心裡明白,保住諶兒平安無事,對我來說比什麼都重要,什麼權力利益,隨他們去吧!”
“你能這樣想,是諶兒之福也!”
.........
李延慶和鄭望之來到大慶殿廣場,百官還聚在在龍首階前等候消息,見李延慶回來,眾官員紛紛湧上前問道:“太後怎麼說?”
李延慶高高舉起一份旨意,朗聲道:“宣太後懿旨!”
百官紛紛跪下,李延慶打開懿旨朗聲讀道:“靖康有難,朝廷蒙恥,二帝被擄北去,令山河齊暗,國破山河在,大宋社稷依存,還望諸君努力,求索二帝南歸。然國不可一日無君,康王構寬厚仁恕,英姿雄才,可繼大統,望諸君辛勤輔佐,重整山河,恢複大宋之榮耀,靖康元年五月初十,寧德宮擬旨。”
百官心中大驚,原以為是擁立大寧郡王繼位,不料卻變成了康王繼位,大大出乎眾人意料,這時,蔡京帶頭高聲道:“臣等接受太後懿旨,願擁立康王繼大統!”
蔡京率先表態,百官隻得紛紛回應,“承太後懿旨,願擁立康王繼大統!”
李延慶收起懿旨,對眾人道:“既然太後已下旨,各位也一致同意擁立康王,我們接下來商議如何迎立康王殿下。”
這時,徐處仁問道:“請問李少保,康王殿下現在何處?”
李延慶緩緩道:“康王殿下率軍勤王,目前在駐軍在鄭州管城縣,我已派人去告之康王殿下金兵北撤一事,康王殿下不日將進京,在康王殿下回京之前,我建議組成臨時議政堂主持朝務,尤其應對城外瘟疫,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否則瘟疫蔓延進城,後果不堪設想。”
蔡京微微笑道:“李少保的建議非常正確及時,不如現在就確定臨時議政堂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