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從情節發展其實可以看出一些老高構思的脈絡,從主角小時候求學練武的故事,一步步到發解試結束,然後進京發展,到科舉結束後,中間再穿插一些支線,主角的早期故事就結束了。
步入官場正好是宣和元年,老高讓主角最初走的是軍中文官的路子,也是大宋的特點,武將不能掌正印,必須是文官才能掌軍。
之所以放在西北軍,因為宣和元年正好爆發了宋夏之戰,讓主角跟隨種師道去混混軍中人脈。
寫到這裡,大家應該就能看出一點端倪了,將來小李的根基會放在西北,不過不會那麼順利,會曲折一點,得慢慢寫才行。
這本書預計是四百萬字左右,現在才一百萬字,故事還很長。
另外再說說趙佶,宋徽宗是曆史上出了名的昏君,但老高個人感覺,趙佶其實也並不昏庸,貪圖享受,重用奸佞倒是真的。
如果說趙佶最大的戰略失誤是聯金滅遼,那麼南宋末年,宋朝依舊是聯蒙滅金,和北宋走的是完全一樣道路。
從今天的角度看,確實是愚蠢之極,但如果從當時來看,宋朝確實沒有意識到金朝和蒙古的實力會那麼強大,他們對遼和金的仇恨刻骨銘心,滅遼和滅金屬於當時的政治正確,我們不能把曆史旁觀者的清醒強壓在當局者的身上。
趙佶最大的問題重用了太多宦官,北宋末年宦官當政也是政治腐敗的一個原因。
但趙佶為什麼要重用宦官,恐怕還是為了和文官勢力抗衡,老高在寫初見李清照那一章時,其實已經借書中人的口說明了當時文官勢力的強大,蔡京幾度被貶,又幾度被重用,恐怕也是趙佶不得已。
老高不敢說文官集團誤國,但如果把北宋滅亡的全部責任強壓在兩個皇帝身上,確實也不太公平。
我們今天看到宋徽宗很多荒誕之事,比如和李師師如何如何,老高就覺得是後人為了讓趙佶承擔北宋滅亡的責任而有意渲染出來的故事,讓人覺得此人是昏君,北宋當然就是毀在他的手上。
但製度上造成種種的惡果呢?強大的文官勢力對北宋決策的影響呢?難道就沒有一點責任。
老高並不是在替宋徽宗翻案,他是法人代表,公司倒閉他當然是負首要責任,隻是公司倒閉的根源未必是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