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紫霄三講(1 / 1)

功德成聖也同樣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成聖所需的功德可並不少,雖然帝俊知曉一些獲得功德方案,但卻不一定適合太一,而且靠積攢起來的功德能否證道成聖,這也是一個未知數,不到最後,帝俊實在不想太一走這條路。

但想要三屍合一成聖卻似乎比功德成聖還要困難,先不說三屍合一的苛刻條件,但就是斬卻執念似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帝俊雖然斬卻了善惡二念,但最後的執念為何,他根本不知道,明悟執念才是三屍證道的第一道難關。

隻有闖過了這道難關,才有資格麵對三屍合一這成聖前的第二道難關,也是最後一道難關,三屍合一的條件乃是本源相通,太一的本源與帝俊一樣,乃是由太陽本源融合一小部分開天之初的火靈本源所誕生的,故而本源相通的或是太陽本源,或是火靈本源碎片所化的先天靈寶才行。

攝去太陽星本源,帝俊可不敢這麼做,哪怕是聖人也同樣不敢,太陽星與太陰星位周天星辰之首,普照洪荒世界,乃世界陰陽調和之根本,若是攝去了太陽星本源,影響到了太陽星乃至洪荒陰陽之平衡,那無疑是與洪荒眾生結下了因果,那可不是鬨著玩的。

說道太陽星本源,帝俊便不由響起了還被他封印在太陽星中的那九隻凶獸,它們的本源雖然雖然具有一些太陽星本源的氣息和特性,但畢竟是凶獸本源,不純粹,用它們的本源來煉製出三件先天靈寶供太一斬屍倒是可以,但能不能到最後能不能三屍合一就兩說了。

如此想來,也隻能靠火靈本源碎片孕育出的先天靈寶來讓太一斬屍了,這條路似乎是最可能成功的一條路,太一本命之火乃是太陽真火,又領悟了火之法則,想要駕馭其他火焰也不非什麼難事,而且火靈本源碎片孕育的寶物,如今帝俊和太一手中加起來可是有兩件的。

帝俊手中的離火神鑒,太一手中的六丁神弓,那可都是火靈本源所孕育出的上品先天靈寶,離火神鑒乃是當初火靈道人的伴生靈寶,掌南明離火,而六丁神弓乃是勾陳老祖的伴生靈寶,掌六丁神火,當年勾陳老祖想要禍水東引,為太一所殺,六丁神弓自然就落到了太一手中。

此弓帝俊也曾見過,太一對這把神弓並不感興趣,原本想送給帝俊,但帝俊手中法寶本就不少,自然沒有要,如今用來給太一斬屍倒是不錯,至於離火神鑒,它與帝俊手中其他三件上品先天靈寶用來布置四靈破滅大陣乃是最佳,但帝俊對此陣並不太感興趣。

四靈破滅大陣威能雖然不錯,或可匹敵洪荒三大奇陣,但在帝俊手中根本無法發揮出全部的威力,隻有當初的火靈道人四人才能夠真正地發揮出它的威能,既如此,帝俊又何必用四件上品先天靈寶來布陣,完全可以煉製陣旗代替。

至於最後一件火靈本源碎片所化的先天靈寶,那邊需要慢慢尋找了,好在洪荒之中,火屬性的先天靈寶並不少,接下來紫霄宮分寶,未必不能找到,帝俊倒不必召集,有離火神鑒和六丁神弓便足夠太一斬出善惡二屍了,至於執念,能否明悟,那就看太一自己的造化了。

······························································

經年流轉,百萬年時光匆匆而過,天地間又是一聲清脆的鐘響,隨後便傳來了鴻鈞的聲音:“百萬年之期已到,紫霄宮已開,有緣者皆可前來聽道!”

轉瞬之間,便有無數身影從洪荒四麵八方飛起,齊齊向著三十三天之外飛去,此次乃是鴻鈞最後一次講道了,而且講的還是混元聖人之道,自然誰也不想錯過,一些在第二次講道之後突破到大羅金仙之境的人也紛紛向著混沌趕去,希望最後能夠趕上一次鴻鈞講道。

但最後能夠抵達紫霄宮的卻是少之又少,而紫霄宮廣場之上,帝俊一行妖庭之人自然是最為顯眼的,先前滅了萬仙殿,吞並了萬靈殿絕大部分的勢力,如今一行七八百位大羅金仙簇擁著帝俊、太一、伏羲和女媧四人,能不顯眼嗎!

進入紫霄宮之中,眾人坐定之後,鴻鈞的身影便再度突然顯現在了高台之上,這一次,鴻鈞身上的氣息似乎變得更加玄奧了,帝俊的感受最為深刻,以他準聖巔峰的元神境界,在鴻鈞身上也感受到了莫大的壓力,當真是應了那句話,聖人之下皆為螻蟻。

鴻鈞坐定之後,神色無悲無喜,直接開始講起了大道,一條條大道箴言自他口中緩緩吐出,紫霄宮內繞梁不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斯不見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