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公秘錄》,並非是通篇記載著諸般戰爭兵器的秘典,它還涉及到對礦石類的區分、武器裝備的打造甚至是民用器械與水利工具等等,毫不誇張地說,它涉及的領域非常廣。
這也難怪,畢竟《魯公秘錄》始終在修訂,魯國的工匠們時不時地就在先人的基礎上修繕、改良,亦或者直接添加新的技術項目,以至於趙弘潤當初看到的《魯公秘錄》真品,那些竹冊有的陳舊腐朽、有的卻嶄新如故。
不過最讓趙弘潤感到驚喜的,則是因為《魯公秘錄》它不僅僅隻是秘錄——即畫著有用器物的圖繪——更難得的,是無數魯國的工匠們在那些圖繪上的添注、詳解與理念的灌輸。
打個比方說,一把劍。
銅劍是原型,編著年代最悠久的某篇幅中,詳細記載著這種銅劍的精確標準與設計初衷。
劍刃長幾尺、寬幾寸、厚度多少,重量又以什麼標準為最佳,在簡簡單單一副圖繪旁,那些年代久遠的魯國工匠們早已做出了精確的統計,畢竟武器也要考慮使用者——魯國士卒——的身體素質。
然後是對這種銅劍的改良,為何增強這類銅劍的堅固與韌性,在銅礦中摻加幾種其他的礦粉,摻多少比例,打造時的火候又控製在什麼溫度,淬火、回火又怎樣處理,等等等等。
以至於往往一整冊的竹冊,隻有寥寥一兩幅設計圖繪,其餘皆是這種遠比金銀珠寶更珍貴的記錄,用後世的術語說,這叫設計數據,是改進、研發最重要的東西。
這是《鍛造篇》,而在《山石篇》中,《魯公秘錄》記載了魯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所有不同種類礦石,與對這些不同礦石所做過的測試使用。雖然命名的稱呼不同,但趙弘潤卻從其中找到了記憶中某些煉製鋼材合金的重要原材料。
當然,或許這些記錄仍不夠完善,但相信比起中原其餘各國而言,魯國無疑是走在技術的最前沿。
不誇張地說,這也是底蘊,是魯國集無數工匠們所研究出來的工藝技術的底蘊,是魏國縱使有趙弘潤在也無法在短時間內追趕超越的底蘊。
至於《器造篇》,那就更不得了,魯國的工匠們居然隱隱摸到了某些真理的門檻,粗略地明白了『摩擦力』、『重力』等概念——雖然那些魯國工匠們對這類真理所起的名詞並不與趙弘潤的記憶相符,並且,他們也不能理解這些『力』的存在基礎,因此將這些『力』歸於『神祗的規則』,亦或是『天地間的道理』,即『本該如此』的意思。
這些珍貴的文獻,讓趙弘潤覺得魏軍這半年多來的辛苦與犧牲果真是值得的,因為單憑魏國如今的技術基礎自行研究,真不知猴年馬月才能趕上魯國的水準。
要知道,技術水準可不單單隻是打造幾輛投石車、改良幾輛連弩車,不懂原理、隻懂得按照圖紙打造的工匠,永遠無法成為真正的匠師。
因此,趙弘潤回到冶造局後所下達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儘快翻譯《魯公秘錄》,畢竟《魯公秘錄》內的記錄文字,單單魯國文字就有新、舊好幾種,偶爾還參雜著一些齊國的新舊文字,魏國的工匠們要學習這上麵的知識,就必須先將其翻譯成魏國如今使用的小篆。
這可是一項不小的工程。
但是趙弘潤絲毫沒有代勞的意思。
平心而論,依他過目不忘的記憶力,記住齊魯兩國的新、舊文字,將其翻譯成魏國小篆,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但他並沒有那麼做。
因為他覺得,似記憶中某位蜀國丞相那種事必躬親的方式,隻會使部下變得懶散、不求上進。
而記憶中的事實也證明,當那位蜀國丞相鞠躬儘瘁死而後已之後,得不到相應鍛煉的部下,幾乎沒有人能夠取代那位老丞相的位置,以至於蜀國後期人才凋零。
趙弘潤自然不會做這樣的事。
好吧,其實說到底,某位殿下還是想偷懶,畢竟整整二十幾輛馬車的《魯公秘錄》,他單憑一人要翻譯到什麼時候去?
啥事也彆乾,整天到晚呆在冶造局翻譯《魯公秘錄》?
若什麼事都由他代勞,那還要冶造局那麼多人做什麼?
然而,冶造局的官員與工匠卻不知某位肅王殿下的陰險用心,對於翻譯《魯公秘錄》,他們是歡天喜地。
這也難怪,畢竟傳聞《魯公秘錄》乃是魯國的至寶,若不是趙弘潤的關係,他們這些魏國工匠,哪有機會取接觸這類奇書。
那些被提名加入翻譯組的官員與工匠們歡喜萬分,而那些沒有被提名的,則是滿臉怏怏。
甚至於,在聽說這件事後,就連在博浪沙與祥符港建造港口的官員與工匠們,亦恨不得托關係,處心積慮想擠入翻譯組,隻為一睹為快《魯公秘錄》這等奇書。
當日,趙弘潤在冶造局呆了一陣子,因為局丞王甫提交了『有關冶造總督門下司署』的書麵建議。
趙弘潤在局丞王甫的建議基礎上,對如今的冶造局,不,確切說應該是冶造總督,做了一番新的規劃。
首先,設督長一名,由原冶造局局丞王甫擔任;設副署長兩名,由博浪沙河港建造負責官員陳宕,以及祥符港擴建負責官員程琳擔任。
位比尚書與侍郎。
這兩位官員皆是在冶造署十年以上的老人,資曆與能力都足夠擔任這個職務,趙弘潤對他們非常放心。
其次,冶造局總督門下設四個司,這四個司分彆是:專門負責大型營建,包括博浪沙、祥福港兩處河港建設的『營建司』,研發並加工鑄鐵、火磚等工藝的『鍛工司』,負責冶造局所需各類原材料的『采辦司』,以及專門用來研發打造戰爭兵器、包括建造船隻的『軍械司』。
以上四個司,分彆由原主事荀歆與原乾事呂璵、顧和、鄭昭三人擔任『司長』,位比司侍郎。
至於在『司長』職下的主事、乾事等職務,趙弘潤懶得費這個神,全部交給王甫等人自己去任命。
當日,在做好了具體的規劃後,趙弘潤便將規劃寫成書麵形式,派人上遞到垂拱殿,請他父皇拍案定論。
僅僅大半個時辰過後,垂拱殿便傳來了回覆,簡簡單單一個字:準。
得到回覆後,趙弘潤又對冶造局的種種情況做了一些安排,便在黃昏前後離開了總署。
此時的冶造局,已不需要趙弘潤每日親臨,他隻需做幾個統籌的規劃,剩下的事,王甫等人就會依照規劃去辦,畢竟今日的冶造局,已非是兩年前那一窮二白的冶造局了,它早已在朝廷二十四司署中脫穎而出,成為獨一無二的承辦、研發基地,並正在朝著趙弘潤所期待的魏國工藝中心基地發展。
離開了冶造局,趙弘潤徑直前往皇宮的凝香宮,畢竟昨日答應了他母妃沈淑妃,今晚也得在凝香宮用飯。
如此又過了一日,今日趙弘潤總算是稍稍可以偷閒一下,因為回到大梁後要做的事,他大致都已做完了,剩下的,就要等那百萬餘楚國平民抵達魏國境內。
相信到時候另有一番忙碌。
可惜的是,儘管稍得空閒,但趙弘潤終究還是沒能有機會帶著眾女到城裡城外遊玩,因為這從這一日開始,他便陷入了無儘的應酬。
雍王弘譽、襄王弘璟,這兩位王兄得知他打了勝仗回到了大梁,紛紛派門人送來了價值不菲的賀禮,並邀請趙弘潤到府赴宴,為他接風洗塵。
趙弘潤最終沒能推辭。
畢竟他以往與二王兄雍王弘譽關係還不錯,對方專門設宴為他接風,他豈可不去?
既然赴了雍王弘譽的接風宴,三王兄襄王弘璟自然也不好落下吧?畢竟趙弘潤與襄王弘璟雖說以往接觸不多,但怎麼說也是保持著交好的關係,更何況對方也是好意,厚此薄彼,回絕人家的好意,那可是會得罪人的。
然而趙弘潤沒想到的是,繼雍王弘譽與襄王弘璟之後,大梁城內那些大貴族們,紛紛開始與他接觸,有的發出請帖請他赴宴,有的乾脆帶著禮物到肅王府拜會,還得趙弘潤僅有的一些空閒,全浪費在這些應酬上了。
後來他才知道,原來是他遲遲沒有成婚的關係,以至於城內那些貴族們對『肅王妃』的位置,抱持著高度的熱情。
原本趙弘潤並不想搭理這些人,不過礙於安陵那位三叔公趙來峪的勸告,趙弘潤終究還是決定與那些貴族抱持若即若離的關係,畢竟倘若果真站在魏國貴族勢力的對立麵,縱使是他趙弘潤,下場恐怕也不會比羋薑他爹汝南君熊灝好上多少。
應付完這些人,趙弘潤又親自登門拜訪了幾位長輩與熟人,比如辭官告老在家的原工部尚書曹稚曹老爺子,如今在宗府執掌大權的二伯趙元儼,再比如,升任了工部尚書的原工部左侍郎孟隗。
而在趙弘潤處理這些應酬與人際交往時,六月亦悄悄地過去了。
此時趙弘潤才突然發現,原以為能有十幾日空閒,結果到頭來,他連一日的空閒都沒剩下。
不過讓他驚訝的是,在六月底,當兵部頒布的戰後犒賞名單的時候,他父皇,亦給予了他一個恰到好處的賞賜。
商水縣,由縣提升為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