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陳氏敗亡,陳恒遁海而逃,已經過去整整七年了。.更新最快”
在孫武麵前說起這事,趙無恤是比較注意言辭的,畢竟他也是陳氏的小宗,雖然因為司馬穰苴一事已經徹底與大宗決裂,叛出齊國,但畢竟血濃於水。趙無恤把陳完、陳文子的靈位留在高唐,繼續讓孫武為祖先提供血食。
但對於陳恒這個難纏的敵人,趙無恤是絕不姑息的,在攻破齊國,次年黃池之會上將其一分為三後,趙無恤就勒令三齊,尤其是淄川國的執政卿高氏,和膠西國的執政卿國氏,讓他們出船出人,出海搜索陳恒去向。
因為與陳恒有仇,歸附趙國的濟北郡晏氏,濟南郡鮑氏兩家也自告奮勇,參與了尋找陳氏的任務。單單在第二年裡,他們便多次派船試圖橫渡渤海,然而都為風浪所阻,小船有去無回。
畢竟整個齊國的大船,以及有經驗的水手,基本都被陳恒一掃而空,若是不知風向,不懂辨彆方位,渡海航行是極為艱難的。魯班雖然已經製出了較為精確的指南針,學宮也開始對經緯度的測量進行研究,但此乃國之利器,趙無恤暫時沒舍得給三齊用。反正也不急,慢慢找唄,順便也可以利用他們對陳恒的憤恨懼怕,替趙國做一次東北地區的地理大發現。
於是第三年時,三齊改變了策略,既然短期內造不出適合跨越海峽的大船來,那就派出小船先到燕國,再沿著渤海往碣石、遼西走,一路沿著海岸線找過去,由此大大拓寬了中原人對廣袤北方的認識。
這時候的遼西和遼河下遊,主要是半牧半耕的貊人部落。
三齊的探索者在給趙無恤送來的彙報裡是如此說的:“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這是《詩》裡的《韓奕》篇,說的是周宣王時,為了維護北疆穩定,特地在燕毫東北的遼西一帶,又建立了一個邦國,名為韓,燕國幫助韓國修建了城池,而韓侯也率軍進攻貊人,開疆拓土,可惜那韓國早已滅亡,遼西一帶,先被山戎、孤竹所占,等到齊桓公伐山戎斬孤竹後,貊人又回來了。”
三齊派出去探索的第一批船在遼西沿海沒找到陳恒的蹤跡,僅僅是恢複了從膠東到碣石的海上航線,順便與當地貊人建立了貿易關係,在葫蘆島留下一個據點後,就返回來了。
之所以如此謹慎,因為他們深入的是之前中原人從未抵達,哪怕有人去過也沒有留下記載的地區,那裡的海岸線神秘莫測,觸礁、迷航、心懷惡意的土著,數不清的挑戰等待著他們。
到了陳恒北遁的第四年,一支船隊再度從碣石出發,這一次,他們不但找到了遼河的入海口,還繼續向南,抵達了遼東半島的最南端,也就是陳恒最可能渡海抵達的地方……
在這裡,他們終於發現了陳恒留下的蛛絲馬跡!
趙無恤對孫武說道:“在遼東,三齊的船隻找到了一批在岸邊定居的齊人,上岸將聚落圍困後一詢問,發現這些齊人果然是當年跟隨陳恒遁逃的漁民。據這些人聲稱,他們在離開齊國北部的小島後,原本打算抵達遼東最南端,然而卻遭遇了一場大風,船隊被吹散,等風暴過後,大部分船隻已不知所蹤,僅有百餘人劃船逃到了陸地上,就此定居,繼續以捕魚為生……”
儘管那些齊人苦苦哀求,但三齊的探險船隊還是將他們儘數索拿回中原,然後派使者跑來鄴城向趙無恤報喜,說陳恒的船隊在渡海時遇風浪失事,十不存一,他本人也葬身魚腹,不會再對三齊和趙國造成威脅了。
當時趙無恤正忙著進攻中山國,對此也沒太在意,也默認為陳恒已死,讓三齊將海岸線地圖獻上後,就停止了對陳恒的搜捕。畢竟這個時代的東北一片荒莽,探索起來太麻煩。
至於殖民……連河北腹地都還有大量無人區有待開發,趙無恤等國內人口增長等得頭發都白了,他瘋了才拿人去填海外。
這之後又過了兩年,也就是陳恒北遁的第六年,隨著趙無恤整合魯國,滅中山,對北方崛起的隱患東胡人也犁庭掃穴,趙國聲威漸漸散播到了海外,燕國也雄心勃勃,希望能對曾經控製過的遼西地區開疆拓土。
趙無恤這才重新對東北產生興趣,他讓三齊交付了一批新造的海船,選了一些琅琊、即墨的水手,船上裝備指南針,運用學宮總結的天文航海技術,在三齊漁民的指引下,直接渡過渤海,去先前抵達過的遼東半島南端,也就是後世的旅順、大連一帶建立貿易站,並繼續向東探索,尋找商機。
這時候的遼東東部,乃至於朝鮮半島鴨綠江入海口一帶,是穢人的地盤。
穢人是東北地區的古老居民,部落處於原始狀態,沒有君長,但已經會鑄造青銅。他們是後世扶餘、高句麗的祖先,早在周代時,穢人曾經經千辛萬苦,抵達洛陽朝貢,並獻上了當地的特產鯢魚,其實不是魚,是海豹或海獅。
這個分布廣闊的族群以漁獵采集為主要生存方式,對中原器物充滿好奇,利用廉價的中原物品,可以換到能賣大錢的貂皮、海獺皮、人參等物,是難以估量的暴利。又因為他們沒有君長,互不統屬,可以讓使者帶著鄴城的銅印,哄騙他們向趙侯獻土臣服,畢竟穢人與中原的時代差距,好比後世的印第安人和歐洲人……
隨著在穢人地盤的深入,趙無恤的探險隊也得知了一件很打臉的消息:原來,陳恒根本就沒死於風浪,不但沒死,他還在穢人以東的箕子朝鮮站穩了腳跟!
……
“穢人分布的地域很廣,遍布遼東。在穢人之北,是肅慎,穢人以東,是良夷。良夷與穢人犬牙交錯,比鄰而居,也是部落,他們都沒有自己的君長,但據傳聞,有一個強大的邦國統治著水(鴨綠江)以東的穢人和良夷,這就是箕子朝鮮……”
趙無恤給孫武看的密報裡說的就是這件事:
“箕子朝鮮,乃是殷末三仁之一的箕子所建邦國,也是周室的海外諸侯,名義上臣服於周,實際上很少有往來,齊桓公之後還曾派人出海尋找過,但之後,朝鮮便與中原便徹底斷了聯係,但此邦依然延續至今。”這時候的箕子朝鮮,基本局限於大同江流域一帶,雖然放到中原隻是小邦,但在東北,已經是了不得的文明國度了。
“陳恒在北逃途中遇到了大風浪,船隊偏離了原本的路線,跑到了箕子朝鮮的領地上,在朝鮮侯的同意下借地寄居,至今已經七年了!”
“陳恒倒是命大……”孫武感覺有些神奇,陳恒走的時候帶了五百壯士,八千百姓,不知道登岸時還剩多少,隻怕不到一半吧。
“三齊的船隊人數寡少,不敢深入水以東,整件事情的經過還無法弄明白,不過有一件事,倒是證實了。”
趙無恤心情有些複雜,喜的是終於找到了陳恒這條泥鰍的下落,惱火的是他的狡猾一點沒變,靠著一群背井離鄉的殘兵流民跑到千裡之外後,還能數年隱忍,一朝爆發……
“就在今年年初,陳恒已經反客為主,帶著齊人和穢人、良夷奪了朝鮮都邑,將箕氏後裔趕儘殺絕,隻剩下幾個人逃到了遼東穢人處,寡人的船隊這才能從他們口中,得知陳恒下落……”
“還有這種事?”如果說剛才的一切都還算合理的話,孫武這下有些吃驚了。
趙無恤也感覺有些不可思議,但現實就是這麼奇妙。史又有驚人的相似,三百年後,也有一個叫衛滿的燕國亡命徒,帶著一群驚恐的流民跑到朝鮮半島,幾年功夫,就反客為主滅了箕子朝鮮,取而代之!
“雖然整件事的過程,還得等船隊帶著幸存的箕氏後人歸來後方能知曉,但有一件事確定無疑的。”
趙無恤起身,嚴肅地說道:“陳恒鳩占鵲巢,自立為朝鮮侯,改名為田恒,箕子朝鮮已亡,大海之北的國度,變成了田氏朝鮮!”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