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秋以獮治兵(1 / 1)

公西赤的腦袋有點暈,在中都邑,夫子和地方的族長們商量事情,或者召集弟子們議事,都是要談仁義。

..可在廩丘,對外雖然還暢談大義,但遇上內部的小會議,卻是完完全全在談利益,這樣真的好麼?

夫子可是說過的:“放於利而行,多怨!”

不過他本性就是個喜好侈靡和利益之人,喜歡華麗的輕裘,還有高車肥馬,所以孔子說他“不知其仁也”。何況表兄冉求也告誡過他,當大夫為政的理念和夫子教授的東西相悖時,以大夫為準,所以公西赤對這裡的氣氛還能適應。

君君,臣臣,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這是作為人臣,基本的忠誠問題。

趙無恤是個好主君麼?在公西赤看來自然是的,勤政愛民,生活簡樸,這樣的大夫在魯國點著薪柴都找不著幾個。

既然如此,那主君的話自然就得聽著,“吾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那是孔子,不是他更具有妥協性的弟子們。

於是公西華諾然受教。

而且,他還在心裡安慰自己道:夫子也說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大夫雖然言利,卻是為了更好的治民,這是大節,大義!”

趙無恤沒了方才的盛氣淩人,他和藹地對這個同齡人說道:“至於為這些行政之法追溯緣由,引用詩、書來證明其合乎上古之治,就靠子華的筆削了。”

除了負責祭祀和接待賓客,處理文案外,公西赤在趙無恤勢力裡一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把這些集權的措施美化,說成三王、周公之治……

這也是趙無恤眼中,儒家子弟中的“禮儀”之士最大的用處。

那就是為統治者吹噓,為冷冰冰硬邦邦的行政法令粉飾上一層合乎禮儀的光環!

……

公西赤絞儘腦汁,還真的引經據典,為趙無恤的“什伍”製找到了依據。

“《周禮》言,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鄉遂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齊國管子亦有五家為軌,十軌為裡。”

“今日大夫甄、廩丘之政,雖名為亭、裡、什、伍,看似不同周、齊製度,實則是周禮與管子之政的結合。與周、齊善政無異,豈曰不合禮哉?”

對公西赤的這篇粉飾之言,趙無恤一笑而過,裡麵基本沒什麼硬傷,不管孔子信不信,反正甄、廩丘的不少士人和族長是被忽悠得信了。

亭裡什伍製度隻是給各聚集地的小宗族勢力套上了枷鎖,限製他們的擴張,至於慢慢收緊繩索,讓“中央”和地方勢力達到一個均衡程度的時機,還尚未成熟。

而且壓製得太緊了。也不利於地方的開拓和發展。

麵對即將到來的十月之交,趙無恤依然得和當地土著勢力分攤利益,尋求他們的支持和合作……

正是基於這種考慮,趙無恤施政中的最後一項:“從公田到稅畝”,也就是廢除那些已經名存實亡的公田,重新丈量土地,分攤賦稅,暫時無法實行。

變革地方製度,更易官職名稱,這在短視的氏族族長們看來。隻是換了一個名號而已。但若是把手伸向他們賴以生存的田畝,那就是在挖他們的根,必然會引發劇烈反彈。從古至今,一直到兩千年後。無數矛盾都是從土地上產生的,所以不可不慎!

望著秋末田間農人們踩著耒耜,趕著耕牛,或者倆人耦耕的忙碌身影,趙無恤下了馬,走到田邊蹲下。捏起了一把黝黑的泥土,感受其中的粘度。

河濟之間的兗州自古以來就是個好地方,目前大河的水患尚不嚴重,不過在原本的曆史上,之後幾百年戰國七雄將會“以鄰為壑”。為了減少本國的水患,互相築堤禦水,甚且決河水以灌鄰國,這一帶恐怕就會成為一個重災區,經濟人口大大下降。

這也是“平天下”的一個內在需要,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原無法馴服桀驁的大河。上一次夷、夏第一次統一在一個王權之下,正是夏禹治河,千餘年後,華夏又有了這種迫切的需求。

他拍了拍手,任由泥土揉成塵埃隨風而去,對同行巡邑的計僑說道:“這裡的土地是大河、濮水、濟水衝擊而成的平原,禹貢稱兗州的土壤為黑墳,也就是黑色的肥沃田地,絕不比新絳差。我打算在糞土肥田和疏鬆土地後,讓流民們用代田法種植冬小麥,這裡將成為試驗田,吾等可以試試在跨越千裡後,這法子濮北之地能不能獲得豐收。”

若是代田法行之有效,明年春天將在甄、廩丘全麵推廣,開始一粟一麥,雜種戎菽的循環。

因為對於土地的謹慎態度,這個秋末,代田法隻在烏氏舉族遷走後,歸屬邑寺的田畝上實行,主要的勞作人口則是魯國的流民。

計僑雖然剛剛走馬上任沒幾天,但已經對廩丘的戶口、府庫情況倒背如流了,他答道:“前後從高魚、鄆城湧入了近千人,除去老弱病殘幼,還有數百人可以開耕五千畝土地,剛好能將屬於邑寺的公田種滿,大夫已經同意他們可以得到其中一半的收成維生,所以魯人們勞作都十分儘力。”

“善,我還要再頒布一條法令,在這些魯人中挑選青壯者入伍,嫻熟鄆城道路、地勢的人優先,其家人可以獲得五十畝土地一年的租種權,十稅一即可!”

隨著封凜不斷從魯城曲阜傳來的消息看,陽虎那邊已經基本準備好了,隻需要一個時機,便會迫不及待地對三桓動手,所以趙無恤這邊也必須抓緊。

要是能拿下河道縱橫的鄆城,也許明年就能吃上稻米,論起養活的人口的能力,還是這種作物比較給力……

……

在秋收完畢,部分公家田畝冬小麥種下後,已經是九月上旬,秋分已過,整個北方開始進入農閒時期。地方的新官製已經漸漸步入正軌,但軍中的許多人卻權職未定。

召集屬下們後,重新披掛甲胄的趙無恤如此對他們說:“我打算將兩邑的軍隊分為了兩個部分。分屬不同的體係,一是武卒,二是地方兵。”

武卒以招募的職業兵為主,人數700。負責攻城略地的外戰,由趙無恤自己統領,每日訓練一次,幾乎人人帶甲,而且兵種齊全。有長矛兵、劍盾兵、輕騎士、擲矛手、弩兵。

地方兵以征召的國人、野人為主,主要任務是守備城邑,巡視道路,緝拿小股盜寇,由邑司馬負責,每旬訓練一次,裝備較一般。

地方的什伍製度已經確立,所以趙無恤便迫不及待地開始第一次大規模征召兵卒的“秋以獮治兵”。

“去年戰亂,民眾流離,盜賊蜂起。藏匿野澤,待到冬天或會剽掠廩丘、甄地。我既為大夫,便有保護一方的職責。如今九月,正是繕五兵,習射術,以備冬寇之時。”

因為有縱橫雷澤、大野澤的盜蹠存在,周邊各邑都如臨深淵,秋收過後,也是盜寇開始為了越冬而四處劫掠最猖狂的季節。所以趙無恤隻是一鼓動,兩邑的族長。還有各裡裡正就紛紛響應,幫助他征召兵員了。

地方兵裡,趙無恤又將其分為邑兵和亭卒,邑兵征召邑內青壯。每兩戶出一人,甄邑征了500,廩丘征了600,由邑司馬直轄。亭卒則多半是各裡的庶民,每兩戶出一人,甄地各亭裡有眾600。廩丘各亭裡有眾700,約占了總人口的十五分之一。

因為推廣了什伍製度,所以這次征召的效率比往年高了不少,僅僅花了幾天,甄、廩丘邑外的平地上就有數百人開始了武卒式的操練,而各亭長也紛紛彙報說完成了征召任務。

裡正是土著勢力的代表,被特彆“優待”不用入伍,但亭長卻多半是趙無恤直接指派的親信,負責管理訓練亭卒,如此一來便為他間接控製了地方武裝。

在“兵農合一”製度下,平時管理村社和國家事務的各級什伍長,戰時就是軍隊中的基層軍吏,趙無恤暫時還找不到比鄉黨鄰居更能凝聚集體性的東西。

這些征召兵平時散在村社為農,戰時臨時征集為兵。散在為民時,兵器收歸國家統一保管,臨事征兵時發授武庫中的武器,不過訓練時多半以竹矛木棍為主,會射箭的則自帶弓矢。

此外,從高魚、鄆城逃來的近千名魯國人也受到了征召,出百名青壯為卒。本著“以魯人治魯卒”的思路,這一流民卒被趙無恤交付給了已經將武卒訓練方法化為己用的冉求。

這也是他對冉求軍事能力的考驗:“子有,兩旬之內,將這些流民練成一批能日行五十裡而不掉隊,麵對賊寇而不潰散的兵卒,可乎?”

……

在冉求接受生平第一次重任,開始訓練那些青壯流民的同時,趙無恤從曲阜要來的兩百多名魯國工匠也被安置在廩丘城外郭區的原烏氏工坊裡。加上從甄邑和廩丘集中起來的百餘工匠,已經足以打造一個多樣化的手工業基地。

這一日,朝食剛過,工吏公輸克一家居住的瓦屋裡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卻是他剛剛委質效忠的主君趙無恤。

滿臉絡腮胡,手腳粗大的公輸克又驚又奇,連忙帶著家人下拜頓首。

“下臣見過大夫,大夫光臨鄙舍,實在是……”公輸克兩隻手都不知道該往哪放,眼睛看著亂哄哄擺滿了木料、木屑、工具,還有機括零件的屋子,窘迫不已。

趙無恤卻對他擺了擺手道:“不必多禮,公輸子一家在廩丘可還住得習慣?”

他和公輸克說著話,眼睛卻望向了小公輸班身上,他正躲在父親的身後,手裡捏著銅削和削了一半的木頭,偏頭出來看著趙無恤發怔。

無恤眼前一亮,指著他手裡的東西問道:“這是何物?”(未完待續。)

ps:感謝書友萌小魚,凜風衝擊,linhpin,迅浪,eilv洞,三個腳的蟬,kryss,蛇威將軍,微風清涼裡的夏日,柢步末日光,牛逼的打賞!感謝各位的月票!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求月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