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7章 登基前夕(1 / 1)

長樂宮。

張超和房玄齡過來看望皇帝。

北宮冷清了許多,之前長孫無忌等一堆人在這裡熱熱鬨鬨的,承乾這個皇帝也還是有幾分皇帝氣派。

而現在,連長孫無忌都出宮去變賣自己的家族產業去了。

偌大的北宮,十分冷清。

“陛下又瘦了許多。”房玄齡見過禮後,望著承乾有些心疼的道。二十出頭的皇帝,還是個孩子呢。

承乾坐在長樂殿前廓下,背靠著紅色的廊柱,直接坐在地上,一身便袍,一條腿垂到了廊下。

他對張超二人的見禮絲毫不以為意。

“這長樂宮,居住過兩位太上皇,朕本以為,朕會是第三任入住的太上皇呢。”

張超站在一邊。

“是陛下不想再當這皇帝的,不當皇帝去當唐王,到了唐國,到時想怎麼折騰都隨陛下。”

承乾不滿的哼了一聲,他現在對張超是無半點好感的。

十幾年的師徒情義,早已經化為昨日。

“攝政,朕與皇後和貴妃離婚一事,為何還沒有辦好?”

“這個事情,我問過夏花姐妹倆了,她們兩個現在還都有孕在身,陛下如何說的出離婚這樣的話呢?她們都不想離,也願意隨陛下去非洲。不管去天涯還是海角,她們都願意跟隨陛下一起。”

“她們願意,可朕不願意。”

房玄齡在一邊勸說,“陛下何必說如此氣話,兩位娘娘如此情堅意定,陛下應當高興才是。”

張超也坐了下來,他不理會承乾,隻是看著顯得有些冷清的北宮。

“你若真不願意離開中原,也可以留在這裡,這長樂宮可以一直住著。”

“那我寧願去非洲。”

留在這裡,那就是張超的眼中釘肉中刺,雖然能當張超的眼中釘也不錯,可他不想連累皇族的其它宗室。

過了會。

承乾主動問,“我要去的那個地方如何?”

“還不錯,比太上皇的美國和澳國公的澳國,土地可能不那麼肥沃、氣候不那麼好,但交通要方便的多。朝廷在非洲東北有殖民領,那裡還有繁華的貿易航線,陛下的領地在非洲的南麵,但沿著沿岸航行到北邊來比較方便,雖然與中原依然遙遠,但起碼不是獨處遙遠異域。”

承乾點點頭。

他問張超一個一直想要問的問題。

“聽說你與諸侯、官員們約法,還在擬大憲章?你真的能做到嗎?”承乾認為,皇帝怎麼可能做出那些?

卻不料張超道,“約法是我主動提出的,大憲章也是我主動提出的,而且大憲章的頭一條,就是憲法高於一切,高於皇權。陛下,其實憲章限製一點皇權,這並非壞事。”

“不是壞事嗎?”承乾茫然。

“當然不是壞事。”

“過些天,憲章草案就要擬出來了,到時我會讓陛下也參考一下。等到正式成法,還要所有的諸侯、議員、高官們簽名蓋章,到時也請陛下也簽個章。”

憲法不僅僅是約束皇權,也是對帝國體製,對諸侯對官員地主商人百姓們的一個約束,頒布後所有人都要共同遵守。

憲法既約束皇權,也保護皇權。憲法也約束諸侯,並保護諸侯。

“陛下,內閣已經擬定了禪讓大典的時間,定在八月初八。”房玄齡終於提起此事。

承乾麵色僵住,很艱難的點了點頭。

“朕知道了!”

此時已經進入七月,酷暑難耐。

張超跟承乾打了聲招呼,就去見兩個女兒。

夏花和妹妹兩個都挺著個大肚子,都是六七個月的身孕。

張超來了,兩人招呼著他坐。

“要不你們回家裡住段時間,在這裡怕是也照顧不周。”

夏花搖頭,“出嫁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嫁雞從雞,嫁狗隨狗,不管他過去是皇帝還是將來是庶民,我們都會跟著不離不棄的。”

“你們是不是怪我?”

“是的。”

夏花很直接的回答,在她看來,父親是太師是首相,還是國丈,他應當幫著丈夫維護他的皇位,可父親卻篡位了皇位。

她想不明白,為何要這樣。

“其實事到如今,也不是我的本意。如果承乾肯聽我的一些勸告,也不會有今天的。他登基不過兩年餘,可卻一直得不到朝臣的支持,你道為何?”

“不是父親不肯支持嗎?父親是百官之首,諸侯之首,若父親肯支持,誰能反對?”

張超苦笑。

事情哪有這麼的簡單。

“我們都是在浪潮尖上,隻能順勢而行,不能逆勢而行。這次回京時,我根本沒想過要做什麼,可是許多人跟我說,讓我代唐,他們說承乾不行。你知道這些話越來越多的人說出來,尤其是許多實權文武說出來時,有多危險嗎?”

“夏花,就算是我,也不能逆這浪頭。”

看著夏花繃著的臉,張超不想再解釋什麼。

“等到明年五月,到時你們乘季風南下。乘季風南下再西行,一路上會快捷許多,我會先安排一批人去那邊,為你們建好城堡,開辟一些耕地,放牧一些牛羊,到時你們過去之後,也不會那麼艱辛。”

“爹,如果你真疼愛女兒,那就彆把陛下流放到那非洲去!”若華道。

“如果他願意,當然可以留下,但他並不想留,我也不會勉強。”

八月八禪讓大典。

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朝堂上,這段時間,張超也一直在進行著各種人事、組織的調整。

現在的調整,基本上就是為新朝做準備了,上來的人,就會是以後新朝的人,甚至現在調整的衙門架構,也會是新朝以後的架構。

長孫無忌等人已經辭去內閣職務,現在馬周是次相,褚遂良、岑文本、於誌寧、楊師道等依然是群輔,加入了王珪、唐儉、鄭善果三人為輔相。

而翰林院削去批紅之權,改為擁有封駁之權,議會貴族院罷去六科。

翰林院以房玄齡為翰林學士承旨,孔潁達、陸德明、李守素、虞士南、崔乾、孫伏珈等八人為學士。

禦史台則負責監察事務,有風聞奏事,監督彈劾之權,同時也設置台獄,負有特殊案件的審理,與刑部、大理司並稱為三法司。

而議會兩院則擁有立法權,財政預算審核通過權,監督行政權。

一閣一院一台一會,就形成了如今全新的帝國權力格局。

內閣決策執政、翰林院審議封駁、禦史台糾察彈劾、議會立法監督。

禦史台的權職也是在不斷的加強之中,現在與內閣、翰林院、議會並列,充分的顯示了在新朝之中,這個衙門的重要性。

可以不客氣點說,張超當了皇帝以後,隻要能夠控製禦史台,那麼有這麼一個監察機構,就能緊盯著閣院,到時哪個宰相、學士要是不合張超的意,就能用禦史台把他弄下去。

皇帝都不需要出麵,驅使禦史們緊盯就行。

其實承乾就是缺了這種手段,隻知道用皇帝的權威去硬壓,這算是落了下乘。

皇帝聰明的做法,永遠都是馭使著手下的臣子們互相製衡,哪裡需要皇帝親自出馬。

先上後下,這段時間以來,中樞在整頓調整,人事已經差不多理順了,該拿的都拿下了,該換的也都換了,現在則在開始地方上的人事調整。從道一級的宣撫使到左右布政使到按察使到都指揮使,然後是邊疆領的總督、提督,接著是中原各州的刺史、長史、司馬、六曹等等,等調整的差不多了,也就是張超全麵控製天下,正式受禪登基的時候了。

一切都有條不紊,連長孫無忌都妥協了,沒有哪個再不識眼的。

受禪日子一天天臨近。

國號、年號等都在確定。

國號有兩個,中華帝國,或者華夏帝國。全稱則是中華聯邦帝國,或者華夏聯邦帝國。

張超個人還是比較喜歡中華帝國這個國號,中華中華,也可以簡直中央之國,中央的華夏帝國。

在這個時代,華夷還是要分的比較清的。

分封諸侯,也就是要尊王攘夷。

至於年號,自漢武帝起,采用登基後年號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其實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換算起來比較麻煩。

而西方現在采用的還是羅馬共和國時的獨裁官儒略·凱撒時執行的取代舊羅馬曆法的儒略曆。這種曆法在幾百年後,被羅馬教會改良後變成了後世的公元曆。

張超有個想法,打算推行一種新的曆法,不是傳統中國曆史上的這種皇帝年號曆,而是能把整個中國曆史串起來的紀年。

擺在他麵前的有兩個選擇。

一是以西周時的共和執政的那年做為共和元年,從那往後這樣推算疊加,這也是中國曆史上正式年代記載的開始。

另一種則是以孔子的誕生之年為紀年開始。

一種是共和曆,一種是孔子曆。

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而如今是開元三年,對應曆史上應當是貞觀十三年,算來應當是公元639年,這麼一計算,如果按共和曆來算,現在應當就是共和曆1400年。

如果用孔子紀年,那麼今年就是孔曆1190年。

還有一種紀年,後世也用過,不過如果按黃帝紀元來算,就應當是黃帝紀元5017年。這個紀年,遠不如共和紀年和孔子紀年來的精確,缺少足夠的史書資料支撐。

所以張超個人還是比較傾向於共和紀年或者孔子紀年,也可心選擇一種紀年然後再加上帝國年號紀年一起兼行。

比如今年八月八,張超登基禦極,那麼今年就可以改元,則今年是共和紀年1400年,中華聯邦複興元年。

拿著筆,張超在紙上寫下共和曆1400年,孔子曆1190年,中華聯邦帝國複興元年幾行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