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為,對於這些作亂的饑民,得剿撫並用。不能一味強硬的剿,也不能一味寬撫招安。饑民做亂,那是因為食不果腹,餓的沒辦法了才搶劫作亂的,因此可以說,其實朝廷負有部份責任,他們也算是事有起因,朝廷不能一味的剿殺。”
“但同時,許多饑民一旦做亂,他們就不僅是為了搶口吃的,他們甚至會迅速的變成強盜、劫匪,甚至無惡不作,殺人搶劫等等惡行,甚至會有人有更壞的心思。而如果僅僅是招撫還不夠的。”
“臣認為,當剿撫並用,首先,朝廷當招安做亂饑民,給他們發救濟糧,把青壯調動修新京,或者是維修水利疏通河道等,總之給他們一個以工代賑,能用力氣賺到飯吃的事做。再其次,對於那些做亂的饑民首領,絕不能留情,那些帶頭者,必須嚴懲,抓一個殺一個,這樣從者不究,隻追首惡,那麼也會狠狠的震懾饑民。”
“當然,事情的關鍵,不在於剿或撫,還是在於糧食。如果能吃包飽飯,哪怕是半飽,百姓也不會鋌而走險,甘冒殺頭之罪去作亂的。”
李世民聽了,心情很沉重,李超的話說到了點子上。其實朝中君臣宰相們,又哪個看不到這一點呢。
但問題還是那個,哪來那麼多糧食。
李世民來問李超剿撫,真正就是要問李超,如何弄糧食。
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其實李超也沒太多的好辦法,該想的辦法都想了,什麼捕蝗蟲挖野菜捕魚打獵,什麼遷移百姓離開災區,什麼對口安置。什麼以工代賑,什麼糧票定量供應,朝廷直接控製糧食交易等等。
這些辦法,確實有效,但要完全解決眼前的問題,還不夠。
1942年,河南111個縣有96個縣受災,其中嚴重的有39個縣,愛災人數一千二百萬人。當時,整個河南三千萬人口,在這場大饑荒中,有差不多三百萬人死於饑餓和饑荒引起的疾病,還有三百萬人逃離河南。
三千萬人死了三百萬,也是因為乾旱和蝗災導致的饑荒。
大唐的河南道,包括了後世的山東,人口是肯定沒有後世那麼多的,但河南做為這時代人口密度最大的中原地區,人口依然極多,加上河北、河東、關中、山南、淮南等受災區,大唐最精華的地區,災情嚴重。
各種救災辦法後,撤走了許多人,可留在災區的人依然很多。
朝廷一直在往災區運糧,可冬季到來,北方許多地方開始河流結冰,讓本就不發達的交通運輸更顯艱難。
彆說現在各地其實糧食也不多,就是有糧食,可也很難運進去。
楊廣當年征高句麗,運一石糧到遼東,路上耕費的去了七石。這個時代遠距離運輸糧食,非常的艱難。冬季,北方更基本上無法運糧。
“如今幾道的災區,至少還有一千萬災民,如果無法緩解眼下的情況······”李世民說到這裡,停頓了一會,許久才道,“按玄齡和如晦他們的估算,如果我們不能馬上改善眼前的處境,那麼明年饑荒更加厲害的情況下,起碼會有一到兩成的災民餓死。”
千萬災民,一到兩成,那就是一兩百萬人會餓死。
這個聽了後讓人毛骨悚然的數字。
但李超不會認為這是危言聳聽,在古代,抗災能力更弱,抗饑荒的能力也越發的弱。其實古代戰亂年代人口大減,往往直接死於戰爭的人口並不算多,更多的都是死於因戰亂而導致的饑荒。
三國、晉末等大戰亂時間,人口動不動就銳減上千萬人,除掉有些人做了隱戶逃丁外,死的人也確實多,而這其中絕大多數,就都是死於戰時的饑荒。
大唐剛剛立國,天下剛一統。尤其是中原地區,那更是在隋末時徹底打爛了的地方,民無積蓄,官方無存儲,遇到大災,隻能依靠朝廷。
如果朝廷救濟不力,那要麼餓死,要麼造反。
餓死一百萬人,那真是白骨累累,百裡無雞鳴。
這對於朝廷來說,這不光是餓死人的問題,事情若真到了那般嚴重的地步,那時無數餓的嗷嗷叫的饑民,可就會如滔天洪水,或者燎原的星火,淹沒一切,焚儘一切。
隋朝怎麼亡的?
大業末,無數饑民四起,紛紛揭竿造反,天下動蕩。隋軍確實強悍,可再強悍也撲不滅無數的叛亂,撲滅一處,又起數十處。
造反被剿是掉腦袋,可沒飯吃也是死,造反還起碼能吃幾頓飽飯再死呢。
饑民們若是不怕死了,那誰撲的滅?最後雖然代替隋朝的是關隴貴族的李家,但真正埋葬隋朝的卻是那些饑民們。
李世民是經曆過隋末大動亂的人,他非常擔憂大唐也遇到這樣的結果。
“文遠,朕需要你馬上給朕一個辦法,一個解決之法,如何不想一二百萬人,如何不讓朕的貞觀元年,變的饑民四起,烽煙處處。”
李超歎息一聲。
緩緩道,“陛下,眼下的情況,想不餓死人是不可能的了,如今我們隻能考慮一件事情了,究竟餓死多少,餓死誰!”
這番話無比的殘酷,可李世民和李超無法逃避,隻能直麵這些殘酷的事實,然後做出殘酷的決定。
“現在的情況,我們隻有兩個辦法,一,向地主富戶們繼續借糧,或者說直接征糧,讓他們把糧食都拿出來,隻給他們留下口糧。這樣,朝廷就能籌集到儘可能多的糧食,本就不多的糧食也能最大化利用。”
李世民聽了點點頭,這也是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了,向富戶這樣借糧,跟搶沒區彆,但現在都火燒眉毛了,不征富戶們的糧,也沒其它辦法。
“那第二個辦法呢?”
“第二個辦法,調整下糧食供應。優先保證青壯們的救濟糧供應,減少婦孺孩童們的供給量。”
青壯是最容易造反的,所以朝廷才要把青壯都想辦法都集中起來以工代賑,讓他們在官府的監督下乾活,給他們糧食。但糧食有限,如果想讓大家都吃飽,不現實。
哪怕讓大家都半飽,現在都難了。
現在隻能進一步的降低糧食供給量,青壯們要減少,而老弱婦女要減少的更多。
這樣做,很可能會讓這些老弱更容易餓死,非常殘酷。但就跟許多地方的風俗一樣,老人年老之後,就會自己進山。進山,其實就是到山上去等死。
“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
“給老弱們一點糧食,然後讓他們自謀出路,許他們離開家鄉,去外地就食。”李超道。
這個所謂就食,其實就是乞討,但如今是大饑荒,災區上千裡,去如能要到飯吃?自謀生路,其實就是放棄他們了。
“容朕再考慮考慮!”
李世民無法下這樣的決心,這樣的旨意一下,同樣是餓死人,但卻是朝廷有選擇的餓死人。也許這樣餓死的人會更少些,活下來的還會是青壯,但李世民難以決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