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不提粟妃還好,一提粟妃,無數人的臉色立刻就變了。
尤其是幾位太妃,更是咬牙切齒,憤恨不平。
當年,粟妃在這宮廷之中,得罪的人,幾乎可以組成一個加強連。
薄太後和竇太後,更是臉色陡變。
當年,先帝為了扶持皇帝上位,煞費苦心,不惜殺母存子這個事情,兩位太後自然都是心裡跟鏡子一樣清楚。
尤其是竇太後,當年先帝臨終就跟竇太後交代了所有的事情。
如今,劉榮提起粟妃,頓時就讓竇太後內心深處最後一絲的親情灰飛煙滅。
先帝鳩殺粟妃,是為了給今上掃平道路。
而劉榮如今提起粟妃,在竇太後心裡,其實就等同於要挾。
以粟妃的死亡真相來要挾她,要挾朝廷,要挾皇帝。
要挾?
竇太後從不吃任何形式的要挾。
劉氏也從不吃要挾!
當初,太宗皇帝剛剛登基,國家內亂方平,百廢俱興之刻,匈奴人自以為有恃無恐,挑釁漢室。
在那樣艱難與艱苦的情況下,立足未穩的太宗皇帝,冒著根基動搖的危險,毅然決然,遣丞相灌嬰揮軍北上,與匈奴戰於河南,最終收複所有長城範圍內的城市,驅逐了匈奴人在長城內的勢力。
作為太宗的皇後,竇太後,自然也是不會吃訛詐和要挾的。
甚至任何形式的訛詐與要挾,隻會激怒這位太皇太後。
“江都王也是年少失母,怎麼就沒見變成你這個樣子?”竇太後冷冷的道:“淮南王,爾簡直太讓哀家失望了!”
劉榮聽著竇太後的話,渾身發冷,他想不清楚,事情怎麼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
但有一點,很清楚,他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一個巨大的危機之中。
現在,唯一能救他的,似乎隻有他過去一直仇恨和敵視的胞弟——當今天子了。
沒有辦法,他隻能是匍匐在地上,露出一副可憐巴巴的樣子,看向劉徹,希冀於劉徹能夠開口,為他求情,饒他這一次。
劉徹看著劉榮的模樣,也是歎了口氣。
前世今生,無數記憶浮上心頭。
走到這一步,劉榮自己要負大半的責任,而粟妃的寵溺和劉徹刻意的放縱,不過是誘因。
所以,劉徹內心毫無愧疚。
“淮南王,朕也很失望……”劉徹坐到禦座內,非常沮喪的道:“朕記得,當年,先帝詔爾為常山王,臨行前,訓曰:人不患其不知,患其為詐也,不患其不勇,患其為暴也……”
“先帝教誨,王是一個字也沒有記住啊……”
劉榮隻能是將腦袋深深埋下,瑟瑟發抖的匍匐在地,一個字也不敢說。
但心裡麵,卻是非常非常不滿。
當年,先帝將他趕出長安,還特彆命人來訓誡他。
就是現在劉徹嘴中所說的這些話。
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呢?
不擔心你不聰明,就害怕你弄虛作假,不擔心你不勇敢,就害怕你逞強,不擔心你沒有錢,就怕你見利忘義,為富不仁。
這樣的訓令,在劉榮眼裡,其實就是先帝在打壓他和歧視他。
要求他做一個愚笨、懦弱、循規蹈矩,中規中矩的諸侯王。
最好,當一個宅男。
但劉榮拒絕這樣的未來,也不會想要這樣的未來。
哪怕是現在,在他心裡,也依然如此。
“寡人國之長子,安肯碌碌無為,聊聊無聲?”
“生當五鼎食,死亦五鼎烹!”
他心裡,始終忘卻不了,那段他曾經最風光的時刻,那個他曾經觸手可及的太子之位。
“宗正何在?”劉徹淡淡的問道。
“臣宗正卿敬候詔……”宗正劉敬立刻出列。
“太常何在?”劉徹又問。
“臣太常卿彭祖候詔!”竇彭祖也出列頓首。
“廷尉何在?”劉徹站起身來,麵無表情的問道。
“臣廷尉卿禹在此!”廷尉趙禹手捧著漢律,匍匐在地。
“以卿等今日所見所聞,淮南王榮該當何罪?”劉徹冷冷的問著。
隻是微微一思考,廷尉趙禹就拜道:“請陛下榮臣等商議……”
劉徹點頭道:“可!”
“諾!”三人一拜,然後退到殿中一角,商議一會後,就回來了,頓首拜道:“臣太常彭祖、臣宗正敬,臣廷尉禹,昧死奏:淮南王廢先帝法,不聽先帝教誨,忤逆不孝,心懷叵測,居處無度,用黃屋左纛,出入擬於天子,私刻印璽,私作龍袍,行巫蠱之法,用厭勝之策,詛咒君父,誹謗國家,罪在不赦,臣等以為,淮南王榮坐法當族!”
說完,三人就深深頓首,拜道:“臣等頓首再拜,昧死以聞!”
大臣們作出的這個結論,早在劉徹計劃裡。
因為,這是漢室傳統:隻要皇帝將諸侯王的罪責問題交給大臣去裁決,那麼,基本上無論是什麼派係的大臣,都必然給出一個完全符合法律和製度的結論。
這是漢季政壇的潛規則。
大臣奏事,不問貴賤,隻論事實。
當然,最終裁判權,是在皇帝手裡的。
劉榮聽到這個結果,卻是惶恐不已,他終於知道害怕了。
他抬起頭,死死的看著劉徹,全身都開始發抖,這一次他總算不是裝的了。
他終於感覺到了危險。
劉徹端坐在禦座上,手指輕輕的敲擊著案幾的桌麵,然後轉頭看向宗室諸侯和外戚長者們:“宗室諸侯王及諸侯、外戚列侯諸公,有什麼看法?”
要處置劉榮,光靠國法是不行的。
還得有家法背書,先開除他的先帝長子身份。
江都王劉閼、淮陽王劉餘、蒙王劉非、魯王劉端等兄弟以及代王劉登、濟北王劉勃等宗室諸侯王紛紛出列,異口同聲的拜道:“臣等以為,淮南王榮,目無天子,忤逆先帝,行巫蠱之事,用厭勝之法,私刻印璽,出入擬天子,私作龍袍,用黃屋左纛,罪大惡極,不可饒恕,臣等昧死以為,淮南王不當奉先帝宗廟!”
外戚大臣以及宗室諸侯們也集體拜道:“臣等附議,淮南王罪在不赦,不當奉先帝宗廟!”
劉榮聽到這裡,幾乎昏死了過去。
不當奉先帝宗廟?就是不承認他是先帝之子了。
無邊的恐懼,立刻襲上劉榮心頭。
失去了先帝長子的身份,他就失去了一切。
現在,他終於醒悟了過來,他曾經詛咒和怨恨的那個男人,才是一直在無形之中庇護他、保護他的人。
但這個醒悟來的太遲了。
坐在禦座上的劉徹麵帶沉重的道:“朕獲先帝遺命以保宗廟,七年以來,夙興夜寐,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唯恐朕之不德,羞先帝遺德也……”
“今淮南王亂法壞政,此朕德薄,不能感化之故……”
“且夫淮南王,朕之同產長兄,先帝長子也,朕實不忍致法於王!”劉徹揮手道:“其與卿等再議之……”
這也是遊戲規則之一。
壞蛋大臣們來扮演,而皇帝則隻能扮演一個仁慈寬厚的家長。
劉榮聽到這裡,心中終於鬆了一口氣。
他知道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劉德確實不敢殺他。
但,他還沒有來得及開心,就聽到廷尉趙禹拜道:“臣廷尉禹昧死奏皇帝陛下:陛下以為淮南王先帝長子,陛下同產長兄,不忍致法於王……然,臣以為不然,陛下乃天下主,百姓民父母也,今法淮南王當作法族,倘陛下以為淮南王陛下同產兄,先帝長子而不忍致法於王,豈非壞先帝法,故臣昧死諫曰:陛下當以天下為重,致法於王,此法如是足也!”
緊隨趙禹之後,是一大片的列侯貴族。
這也是今日法家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以趙禹等司法官和刑名官為首的執法者們,在吸納了黃老派的法學思想後,漸漸向著保守派演化。
在他們眼裡,所謂壹刑者,法也,七尺之下,王子犯法與庶民同刑。
而捍衛法律的尊嚴和神聖性,就是他們的職責。
所以,淮南王劉榮在他們眼裡,必須被嚴正法典。
不然,就是對法律和他們的信仰的褻瀆。
這會讓他們惡心無比,比死還難受。
但,劉徹卻不能苟同他們。
因為,劉徹很清楚,這一個法家派係的主張和論點,至少在現在來說,是不現實的。
中國社會,至少在現在,還是人治社會。
未來至少兩百年,也會是如此。
既然是人治,那就要講溫情,講人情。
出於維護統治穩定的需要,劉徹不能直接處死劉榮。
但劉榮卻被這一批氣勢洶洶,對他喊打喊殺的法家大臣們,嚇得失禁了。
他恐懼無比的看向了他曾經痛恨的那個男人,他的弟弟。
“卿等勿複言……”劉徹對著趙禹道:“朕非聖人,不能大義滅親,還望卿等原諒朕的這一點私心……”
這一句話,讓劉榮終於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
劉徹看著他,在心裡搖搖頭。
到現在,劉榮才知道悔恨和害怕,早乾什麼去了?
劉徹是不會去當那個傻兮兮的農夫的。
更重要的是,劉徹清楚的明白一個道理——假如劉榮不死,那麼漢律就將成為一紙空文。
至少,對於劉徹的那些弟弟們來說,將成為一紙空文。
從此以後,他們就會肆無忌憚,就會毫無顧忌。
想想也能明白:連劉榮犯下如此多的罪,都可以免死,那他們自然不需要顧忌了。
當然了,劉徹也知道,他不能直接處死,甚至不能公開的對劉榮過於苛責。
這看起來很矛盾,似乎連邏輯都有些亂。
但其實,這一點都不矛盾,邏輯也很連貫。
在中國多數情況下,殺人的,其實不是刑罰,而是人心。
像嶽飛,死於莫須有,但他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無論是誰,都無法將他從中國人民內心之中抹去。
他始終是,也永遠是民族英雄。
至於秦檜趙高,他們活著,但卻早已經死去。
對於劉榮怎麼處置,劉徹早有定計了。
他要將劉榮做成一個典型,一個所有劉氏諸侯王一看就瑟瑟發抖,不敢再觸犯法律的典型!
那什麼樣的處置,才能讓諸侯王們害怕呢?
殺頭嗎?
未必,劉徹登基以來,宰掉的諸侯王,都快可以組成一個加強班了。
但違法亂紀,目無國法甚至強取豪奪,橫征暴斂者依然數之不儘。
譬如那現在的衡山王劉賜、那已經死了的燕王劉定國,還有劉徹的兩個親愛的弟弟淮陽王劉餘和現在雖然還沒有顯露本性,但遲早將成為一代大種馬的劉勝。
對於這些人來說,法律和製度,在他們眼裡,如同無物。
他們甚至聰明的知道,哪怕自己犯法,但隻要不過分,皇帝就不可能懲罰他們。
這些渣渣,劉徹已經失去了耐心了。
也不想再費儘心機,絞儘腦汁的想辦法來對付他們。
這太難了!
也太浪費時間了。
就拿劉榮來說吧,為了對付劉榮,劉徹布局數年,耗費無數人力物力和精力,才一步步的將他帶到溝裡。
若今後,再為了這種事情去耗費時間,消耗腦細胞。
劉徹實在有些擔心,自己的精力是否足夠?
他也不願意再將精力和資源浪費在怎麼懲治和處罰弟弟們上麵了。
索性借著這個機會,一勞永逸。
於是,他圖窮匕見,對著趙禹等人道:“當然,卿等所言,也不無道理!”
“法,先帝之所立,天下之所公認,臣不願壞先帝法……”他走下台階,對丞相周亞夫道:“丞相,三代之中,可有類似故事?”
對中國人來說,假如遇到問題,現在的法律和製度無法解決,那麼向祖先尋求幫助和智慧,就是理所當然的。
丞相周亞夫聞言,拜道:“臣孤陋寡聞,未聞三代有此先例……”
而這個答案正是劉徹需要的。
其實,從一開始到現在,這一切都在他的控製之中。
現在,劉榮的形象,已經從桀紂,上升到了比桀紂還可怕的昏王地步了。
想想看,連三代之中,都找不到一個類似的先例。
這劉榮得多麼可怕?
桀紂之屬,拍馬都不及!
太恐怖了!
“既如此……”劉徹沉吟片刻,道:“那便請丞相與諸卿商議,論及淮南之事,然後再上奏給朕……”
雖然劉徹早已經有了方案,但,遊戲規則如此,還是得讓大臣們先商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