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約定而已,何況這種形勢下,六吉也要為他身邊的一幫人,為江南士人考慮。”喬應甲倒是很看得開,搖頭。
“也不能完全算是江南士人,六吉對江南士人的控製力影響力沒那麼強,一來他自己心有不甘,二來為其身邊人考慮罷了,李邦華、朱國禎、左光鬥這些人恐怕都不願意他退下來。”韓爌沉吟著道:“但隻要六吉不願意退,東鮮就沒多少希望,除非咱們這邊支持他。”
孫居相冷笑:“我們憑什麼支持他?湖廣士人從未有過當首輔的先例,曆來都是咱們北地士人和江南士人之間輪轉,他讓咱們支持他,那何如他們支持汝俊?”
如果湖廣士人支持喬應甲,那顧秉謙也無法和喬應甲抗衡,北地士人加湖廣士人,得票可以輕鬆超過二十一票。
就算是喬應甲無法得到所有北地士人的支持,但官應震在湖廣士人內的影響力還是很強,一旦官應震決定支持喬應甲,便可得到湖廣士人的全力支持,仍然能超過二十一票。
“隻怕湖廣士人不會同意,除非我們先全力支持東鮮,最終東鮮又失利,才有我們的機會。”韓爌沉吟著道:“可我們如果全力支持東鮮,東鮮又得到紫英的支持,他便穩操勝券了,汝俊哪裡還有機會?”
這是一個悖論,隻有北地士人支持官應震,湖廣士人才能同意支持喬應甲,可得到了北地士人支持,官應震便能獲勝,喬應甲拿著湖廣士人的支持又有何意義?
這就成了一個無解的難題。
如果北地士人不能全力支持官應震,官應震就基本沒戲,除非官應震能自己憑本事從江南士人中拉來幾票,再得到馮紫英的全力支持,但即便這樣官應震仍然不足以獲得二十一票,還要從北地士人挖走幾票才行。
這種可能性不能說沒有,但比較小。
從江南士人和北地士人挖牆角拉票,肯定會有一些效果。
但以湖廣士人自身六票,加上馮紫英那邊的五票,他能得到十一票。
另外十票就有些難度了。
江南士人那邊也許官應震能獲得三四票,而北地士人這邊,官應震得票不會超過三票,也就是說官應震頂多能獲得十八票。
再略微上拋一些,十九票就是極限了,官應震靠自己,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得到超過十九票。
同樣,對喬應甲來說,這一樣是一道難題。
得不到湖廣士人的支持,北地士人得票大概在十四票左右,馮紫英如果全力支持,也隻能得到十九票。
江南士人那邊,喬應甲很清楚自己在江南士人印象中很糟糕,遠不及官應震,這種對決,很難得到那邊的支持,哪怕去拉票,都難度極大,畢竟這是公開透明的投票,都是要擺在明麵上的。
喬應甲認為自己能夠從江南士人那裡獲得一票就是突破了,可即便是二十票,也難以當選首輔,顧秉謙以本屆首輔為優勢,獲得二十票即可,可他和官應震卻不行,必須要獲得二十一票才能獲勝。
而且這裡邊也還有一個隱憂,即便是北地士人內部,喬應甲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大理寺卿曹於汴,兵部右侍郎袁可立,素來與他關係不睦,甚至可能還有一二與他有些齟齬的,如果要出什麼幺蛾子,彆說投反對票,這些人就是尋個理由投票時不到場,視為棄權,他再努力也是白搭。
同樣這種可能性也存在於顧秉謙那邊,顧秉謙一樣沒有把握得到江南士人的全力支持,關鍵時候跑漏一二票一樣大有可能。
說來說去,整個四十重臣中,都還存在一個為數不少的變數票,對顧秉謙和喬應甲來說,他們兩個人的基本盤中都有二到四票的風險票,也就是說,這幾張風險票中,都存在棄權甚至轉投彆家的可能。
官應震和馮紫英所在的陣營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這就成了一個巨大變數,無論是顧秉謙、官應震乃至自己,都一樣清楚這其中變數,都一樣希望對方內部存在的變數票變得有利於自己,同樣儘可能地去穩固自己內部的不穩定因素。
這就需要在未來幾個月裡,大家各顯神通,如何去做工作,確保對方的不利因素變成有利於自己,而自己的風險提前消弭消除掉。
“如果汝俊和東鮮形成這種僵局,都難以過半的話,就便宜了六吉了,他可以輕鬆……”
孫居相話語尚未說完,就頓了下來,似乎也覺得自己這話有些不準確,遲疑了一下。
“就算是汝俊和東鮮過不了半,可也未必能便宜六吉吧,他也未必能過半,二十票他也不一定能拿到啊,江南士人中見風使舵兩麵三刀者不少,看不上他的也不少,……”
“見風使舵和兩麵三刀者如果確定汝俊和東鮮無望,肯定會投六吉,但吳道南這種看不上顧秉謙,或者原來緊跟黃汝良的,隻怕不會投票給六吉。”韓爌搖頭,“但就算六吉得票過不了二十,但他以本屆首輔的名義,依然可以擔任看守內閣首輔,但這個看守時間是多久,就不好預測了,也許一個月,也許三個月,也許一年,甚至三年,……”
韓爌和孫居相麵麵相覷。
但的確這個規則就是如此,如果重臣會議選不出得票過半的人選,這個看守內閣首輔就可能一直當下去。
不過看守內閣的首輔權威性會大打折扣,很多施政綱領就難以貫徹執行下去了,在地方上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看守內閣長期化肯定是不合符大家利益的,誰都不願意這種局麵一直持續,但在幾方勢均力敵,誰都不願意讓對方如願以償的情況下,要打破這個僵局也很難。
就算是北地士人勢力最大,但是卻也沒有大到可以自成一體的地步,不能從其他派係拉來幾張票,就過不了半。
“紫英那邊,有沒有征求過意見?”韓爌忍不住問喬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