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明的算盤打得不錯,眼下就有一期培訓,不過針對的並不是在張恒這樣剛入職的新人,而是核電站工作了一段時間的老人,這實際上相當於一個進修班,進入名單中的人在培訓結束後更容易得到提拔。
福明並沒有跟張恒所在部門的總工程師打招呼,然而等他拿到報上來的名單時卻發現伊萬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福明大吃了一驚,找來人一問卻又有些哭笑不得,他沒想到自己沒提這件事,但是張恒卻直接找到了部門的領導,之後扯起了他的虎皮,他在麵試上為張恒說話的事情很多人都已經知道,而且之後他又和張恒私下聊過。
福明本來是為了表現出自己平易近人的一麵,拉攏人心,但是沒想到反而被張恒給利用了,而且後者甚至都沒怎麼說死,隻是暗示了一下,部門負責人就把他的名字給加進去了,畢竟福明作為核電站運行部的總工程師,沒有部門想要得罪他。
即便是平時看不太慣他的人,也不會想在這種小事上跟他作對,一個培訓名額而已,甚至時候都沒人來向他邀功。這也是為什麼福明直到拿到名單才知道張恒在上麵。
不過這份名單最終還需要經過他的批準。福明的鋼筆在伊萬的名字上停了片刻,最終還是移到了右下角,寫下了同意兩個字,並且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儘管福明對於張恒的自作主張有些不滿,但是他招攬張恒的心思並沒有改變,不打招呼是一回事兒,主動劃掉張恒的名字就是另一回事兒了,會將張恒完全逼到他的對立麵那裡。所以福明最終還是捏著鼻子把這事兒認了下來。
事實證明經過黑帆海盜島洗禮過的張恒,應付區區一個核電站裡的那點派係鬥爭,簡直不要太輕鬆,就算有十個福明也不會是他的對手。
張恒隻花了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就把相關的物理知識,反應堆的設計圖和設計原理,乃至整個核電站的所有設備線路全部弄清楚了,而且在切爾諾貝利的第二年他還拿到了福明設計的安全實驗計劃書,甚至還圍觀了第一次安全實驗的失敗。
而白天他在核電站上班,晚上回到住處還會跟招待員小姐繼續學習俄語以及烏克蘭語,另外,張恒還抽空去基輔的醫院做了兩次複查,大概是因為他足夠年輕力壯,至少就目前看來,身體恢複的還挺不錯,也沒有檢查到有惡性腫瘤。
而在張恒將烏克蘭語也練習到可以正常交流的水平後,他一直沒有什麼動靜的語言精通技能終於從lv2升級到了lv3。至此,包母語在內,張恒已經有十一門語言達到了可以日常交流的水準。
而且這次平行副本還讓他又收獲得了一個核工程學的技能,現在是lv2級彆,當然張恒最大的收獲還是搞清楚了福明的安全實驗和反應堆的設計究竟有哪些缺陷。
必須得承認,相較於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在使用的壓水堆,rmbk在設計之初就存在有天然的缺陷,它以犧牲了一部分安全性為代價換來了更快的建造速度與更低的運行費用,無需停堆即可換料,還能生產軍用鈈等優點。
以當時人的眼光,硬要說有什麼缺點的話大概就是rmbk反應堆排放物的放射性稍大了一些,沒有VVER型壓水堆來的清潔。
但實際上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控製棒的設計,之前佳特洛夫也曾經說過控製棒是用來調節核裂變反應的,因為組成控製棒的硼能夠吸收中子,也就能降低反應堆的功率,但問題是控製棒的下端還有一小段石墨,石墨作為中子慢化劑的作用恰好和硼相反,是用來將快中子減速成慢中子從而提高反應堆功率的。
當然,早前的設計者之所以這麼設計不是為了讓反應堆的運行人員感受反轉帶來的“驚喜”的,底端的石墨也有它的作用,因為石墨堆對中子顯著的減速效果,可以適當的降低鈾燃料的純度,從而節約成本。
從經濟性的角度出發這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低豐度的鈾燃料在反應時不夠穩定,尤其是在反應堆低功率運行的時候,這時候控製棒下端的石墨就能發揮作用了,可以讓反應堆變得更好的控製。
但是這種設計會帶來潛在的風險,當控製棒被完全抽出反應堆,之後再插回的時候,先接觸堆芯的是石墨而不是硼,這時候的反應功率不但不會降低反而還會升高,雖然整個過程的時間很短。
而讓張恒感到驚訝的是根據他所收集到的資料,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事故發生之前,已經有其他的核電站發現了控製棒插入反應堆後功率先升再降的問題,並且上報給了有關部門,但是因為並未引發什麼安全事故,也就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另一方麵,也要承認rmbk反應堆的設計者為了保證反應堆的安全也做了不少的努力,比如安全手冊中有明確規定,在反應堆運行過程中,堆芯必須要保證至少28到30根控製棒是插入狀態。
除此之外,反應堆還配備有應急堆芯冷卻係統,當反應堆內空泡係數升高的時候應急堆芯冷卻係統的水箱會立刻打開,注入反應堆中,不過福明為了防止冷卻水進入高溫反應堆,造成熱衝擊,在實驗中將這個在關鍵時刻可以救命的裝置與多重強製循環回路斷開了。
而在看過福明第一次失敗的實驗後,張恒也幾乎可以肯定爆炸那晚,中控室裡的人並不像他們之前所說的那樣完全遵守安全手冊進行了操作。
爆炸當晚的情況也要比第一次實驗的時候複雜的多,因為安全實驗沒能按計劃進行,之前反應堆在低功率狀態下運行過相當一段時間,掉進了碘坑裡,而為了爬出碘坑,操作員抽出了過多的控製棒,最終導致反應堆功率急速攀升,之後因為安全係統被切斷,無法即時生效,中控室裡的人隻能又急急忙忙將所有控製棒插回堆芯,想要抑製裂變反應。
沒想到卻觸發率反應堆的設計缺陷,最終導致了整個核電站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