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在趙國輔佐了廉頗和朱襄一段時間門之後,繼續回到南秦鎮守。
王翦伐燕時,李牧還接管了王翦的防區。
李牧已經封侯,對於建功立業不是特彆在意。他知道王翦的心思,所以在秦王政下詔讓他伐燕的時候,他推舉了王翦。
李牧勸說秦王政,現在白公已經去世,朝中地位最高的兩位大將是廉公和他。廉公和他都自趙國來,雖然功勞很大,與秦王很親近,但在老秦人勳貴心中,恐怕有些不是滋味。
王翦很有本事,又上溯幾代都是土生土長的老秦人,應該讓王翦多多立功,早日封侯,形成將領之間門的權利均衡。
當然,在君上你眼中,不需要這樣的均衡,隻是樣子還是要做一做,何況王翦確實不錯。
秦王政接到李牧的上書之後,非常惡趣味地將這封上書留下來。
“等王老將軍封侯時,寡人要將這封上書送給王老將軍。”秦王政對左右道,“王老將軍一定會很感動。”
藺贄:“那可是太感動了,君上做得好!”
蔡澤:“唉……”
走了一個夏同秦王,又來了一隻政兒秦王,什麼叫做子承父業,一脈相承啊!
王翦,辛苦了。
地位已經足夠高的李牧對功勞看得風輕雲淡,現在隻死死盯著楚國,以全秦王統一天下的夙願。
楚國確實非常強大。
李牧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門逐漸拆解和蠶食楚國,楚國隻剩下當初的三分之一,仍舊是戰國七國中排名第二的強國。
如果當初太子啟沒有被廢,春申君沒有身死,兩代楚王順利交接。一個清醒且年輕的楚王身邊,有春申君為令尹,和項燕為大將軍,恐怕能重現趙惠文王時期的“將相和”局麵。
那樣的楚國,秦國就算能獲勝,也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且很難讓楚人歸心。
現在太子啟雖然也成為楚王,但春申君身死,項燕與國內其他羋姓貴族矛盾尖銳。楚國已經是日暮西山,回天乏術。
但日暮西山的楚國,也仍舊是魏韓趙燕齊所不能比的。它仍舊是秦國統一天下最大的障礙。秦國會用最盛大也最謹慎的陣勢來對待楚國。
李牧在項燕和楚王失和時沒有出手。他很有耐心地等待項燕與楚王矛盾激化,在兩者和談後才會出手。
項燕和楚王和談時,不是他們的矛盾解決,而是矛盾拉鋸久了,雙方都疲憊了。看似平靜,其實內在的隱患已經埋下。
所以這個矛盾拉鋸越久越好。
李牧本來預計楚王和項燕在看到秦國攻打燕國時,就會迅速被迫和好。就算楚國不冒險遙遙支援燕國,也該做好防備秦國的準備。
所以在王翦與燕軍在易水對峙的時候,李牧就開始籌集調配後勤,點兵點將,調整戰線。
齊國的堅守勢力在齊王不斷親自叩門勸降後,對齊王十分厭惡,其厭惡甚至蔓延到了整個齊國宗室身上。
李牧還讓隨軍出征的小說家編寫話本,扮成說書先生,在齊國四處傳揚齊王的“豐功偉業”。
小說家是諸子百家之一,出自為周王搜集民間門傳說議論,以便於周王體察民情的稗官一脈。
朱襄身上傳說太多,許多小說家都來找朱襄取材,被朱襄留在了身邊,整合成了“宣傳人員”。
因為沒有獨特的思想,小說家在諸子百家中地位很低,被顯學儒墨法等鄙視為不入流。
朱襄重用小說家,肯定他們的作用,幫他們編撰整理“小說家的求道思想和政治理念”。現在小說家也登堂入室,成為鹹陽學宮中一門必學課。
於是小說家把朱襄視為學術領頭人,稱“朱襄子”。
不過把朱襄視為學術領頭人的諸子百家太多了,所以時人都不是很在意。
在朱襄的奇思異想下,李牧采納朱襄的意見,讓小說家入軍隊為文吏,設立“宣傳”一職,主要職責是負責戰後平息占領城池的民間門怨氣,以各種膾炙人口的小故事宣傳秦國的正麵形象。
效果很不錯。李牧已經上書秦王政,建議全國推廣。廉頗和王翦軍中也已經有小說家的身影。
齊國有了小說家弟子的賣力宣傳,連鄉野老農提起齊王都要吐一口唾沫。
再加上齊國豐收和秦國相比齊國而言更輕的徭役和賦稅,齊地現在糧食基本能自給自足,局勢很穩定,不需要南秦再持續運糧運人。
李牧在為楚國內亂添油加柴的時候,小說家弟子也功不可沒。
他們從民間門和前朝史書中取材的小故事,比單純的流言蜚語更容易傳播,也更生動形象,觸動人心。
楚王啟和羋姓貴族聽了將領要挾國君,掌控國家的故事後,對項燕很恐懼;項燕聽了許多功高蓋主,兔死狗烹的故事後,也對楚王啟越發不信任。
兩者的猜忌就算秦國攻打燕國,楚國是秦國下一個目標,在短時間門內也無法暫時和解。
所以李牧有條不紊地從楚國東部撤離。
他隻留下了很少的人駐守,以給楚國一個秦國還在堅守的假象。
撤離的時候,李牧把城中居民也遷走了。
蝗災時,沿海灘塗鹽堿地是重災區。楚國東部沿海狹長的通道幾乎已經荒蕪,人口十不存一。
南秦富庶之名早就傳遍了楚國。李牧將楚國東邊幾座城池的楚人遷徙到南秦墾荒,他們都沒有怨言。
古代人口遷徙之路就是一條黃泉路,就算官方給口糧的那種遷徙,路上也不知道會死多少人。
每一次遷徙的路上,都布滿了庶民的血淚和屍骨。
楚人十分積極地從楚國東部城池背井離鄉前往淮河以南,可見他們的生活已經艱難到了何種程度。
因楚人十分配合,李牧撤離平民時也悄無聲息。
楚國腹地和東部沿海平原因蝗災和饑荒,出現了大片人口空白地區。再加上楚國內亂,沒有精力安插探子,所以李牧把人都撤走了,他們也沒有發覺。
李牧掐著時間門,在得到王翦圍住燕都薊城的情報之後,就讓軍隊整備出發,悄悄繞到了淮河上遊。
楚王和項燕矛盾妥協後,項燕最先做的事,一定是把秦國從東邊掃出去,以免四麵受敵。
在項燕率領大軍攻打東邊的時候,他就能順著淮水而下,搶攻楚國腹地。
李牧沒想到,楚王啟和項燕都不是蠢人,但也出乎自己預料,和好的時間門實在是太慢了。
他更沒有想到,秦國居然遇到了一場特大的黃河水災。
楚王啟和項燕和好的時間門太慢,導致他的軍隊會白白吃掉很多糧草;黃河水災,又讓秦國關中關東的糧食豐收和糧草供應出現了大問題。
人算不如天算,李牧此次失誤了。
李牧請求撤兵,秦王政駁回了李牧的請求,他十分果決地命令李牧不用理睬糧草消耗,該駐紮多久就駐紮多久。就算駐紮一整年,他也能供應上軍隊的糧草。
秦王政命令南秦不需要再將糧草運到鹹陽,直接供應李牧大軍需求。救災時,隻用秦國原本積攢的糧食。
李牧上奏,大軍吃不完那麼多糧草,隻取了一部分,剩下的仍舊運到鹹陽。
但秦國才風調雨順沒幾年,秦王政自繼位後又連番作戰,秦國救災時,賑濟糧食仍舊出現了空缺。
於是張良出手,利用災民的憤怒,掃滅諸多三晉之地舊貴和不良豪富,奪得不少囤積糧草……以及減少了災民的數量和憤怒,度過了這段空缺期。
待蜀地的糧食運到,秦地其他沒有遭災的地方豐收,補上了賑濟糧食的不足,秦國安然渡過此次難關。
李牧駐紮在淮水上遊的大軍糧草也沒有出問題。並且秦國因為水災頗為慌亂,李牧的大軍被隱藏在水災和暴雨下,不算民夫在內,整整十萬人在淮水上遊屯田演練,偶爾幫忙治水和農耕,居然完全沒有引起楚國的注意。
這期間門也有張良的策略。
張良成為內吏後,拿著秦王的詔令高調來到南秦,調集南秦軍隊北上抗洪,混淆了楚人的視線。
得知楚王啟和項燕終於和好,還遷都項城後,李牧鬆了一口氣。
他終於等到了。
還好政兒厲害。否則他就要因為糧草問題先行撤軍,無功而返,白白耗費那麼多錢糧不說,還會打草驚蛇。
得知楚王啟遷都時,李牧心情很好。
項城雖然堅固,但比起陳都還是不如。一座都城,肯定需要專門規劃整修,才能住得下那麼多貴族。項城的規格並不是國都,楚王匆匆遷都,城防一定會產生混亂。
楚王啟雖然不笨,但畢竟沒有太多治理國家的經驗。楚國朝堂原本身居高位、能總攬大局的大臣,自李園當政起,楚國多次內部傾軋,幾乎已經被清理乾淨。再加上他們對秦國的恐懼,想要逃到最安全的地方,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
“將軍,我們白白吃了大半年糧,終於可以打仗了嗎?”蒙恬的語氣中帶了一絲憋屈。
在秦國遭遇黃河水災時,他們卻白白吃了大半年糧草,幾乎什麼都沒乾,蒙恬心裡都開始愧疚了。
不僅蒙恬,秦兵心情也是如此。
雖然白白吃糧很好,但無奈將軍老讓人在軍中宣揚現在秦國有多艱難,秦王為了保障他們這群人白吃白喝等戰機有多麼不容易。
領兵的將領多是跟隨了李牧近二十年的老將老卒。秦王政在南楚時,多次在李牧軍中玩耍,還和李牧一同追擊過項燕潰軍。他們大部分人都見過秦王政幼年的模樣。
雖然秦王政現在已經長大了,但在他們的印象中,秦王政還是那個胖嘟嘟的小孩,精神氣十足的小少年。
雖然這很不應該,但秦王政跟在朱襄和李牧身邊的時候太過於接地氣,他們都無意間門將秦王政當做自家晚輩嬌寵。
他們看著胖嘟嘟公子政長成了精神氣十足的太子政,太子政又離開他們,去了鹹陽,又成為了秦王政。
那麼大點孩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