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陳神龍元年,六月初八,隋搗位,陳帝登基。陳克複新皇即位之後,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得大封文武。無數跟隨他征戰過來的將士們,此時自然也到了功成名就之時。陳克複不是一個吝嗇之人,也深知朝廷需要以封賞來穩固群臣,以此獲得他們繼續對自己的忠誠。新皇即位當天,陳克複冊封長孫無垢為皇後,為陳深上尊號太上皇,母親沈氏尊為太穆皇太後,立長孫無垢所生嫡長子陳煜為皇太子。冊封楊吉兒為貴妃,李秀寧為淑妃,馮婠為德妃,翟無雙為賢妃。又加張出塵為昭儀夫人、契丹妃子阿麗娜為昭容夫人,東瀛妃子蘇我野麗紗為修儀夫人,靺鞨妃子玉蘭為修容夫人,突厥妃子阿依古麗為充儀夫人等正二品九嬪。又冊封了楊吉兒之子陳炫為晉王,阿麗娜、野麗紗、玉蘭三人之女為公主。末了,還在眾人的驚訝之中,冊封了新羅公主金勝曼為正二品九嬪之一的修媛夫人,冊封他與金勝曼的兒子新羅王太孫陳煐為遼王。對於冊封金勝曼母子兩個,本來房玄齡等人是反對的,雖然他們也知道這個陳煐是陳克複的兒子,但畢竟他母親是新羅國的公主,而且他如今已經好幾歲了,而且還是新羅的王太孫,這樣也沒經過對方的同意,就如此冊封,未免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不過對此,陳克複隻是說了一句話,公開未來的新羅王是自己的兒子,將來新羅王即位之後,那這新羅國自然也是他的了。到時派些兵馬入新羅,這新羅還不自己的。老子皇帝派兵去兒子國王的屬地之上,難道不是最天經地義。名正言順的事情?隻一句話。馬上就讓原本還有些猶豫的李奔雷、李靖等軍中將領們齊齊喊好。就連原本喊著陳煐不能入皇室宗譜的毛喜,也馬上笑麵如花的說要馬上把陳煐列入陳氏宗譜了。對於關外的新羅、契丹、百濟、靺鞨、庫莫奚等部族王國,新朝中的這些武將們最就是目光一致。那就是有機會了一定要把這幾個小蠻國吞並,把整個東北的關外與高句麗半島,徹底變成朝廷的大後方。隻不過眼下時機未到。隻要中原一平,這些如今已經被大陳各種奢侈之物腐壞了的部族貴族們,到時又有誰能阻擋的住。朝廷的文官們雖然表麵上一直喊著儒家仁義,但實際上跟著陳克複房玄齡等人都漸漸與陳克複產生了默契,外儒內王,才是新朝崇尚。有吞並關外各部,徹底免去東北各部族之亂的機會,他們當然不會如一般的腐儒一樣隻喊仁義。跟著陳克複久了,大家也都習慣了凡事都得先將利益擺在最前麵。甚至本已經退居二線的毛喜也重新煥發了第二春。天天以自己掛著太師之職,所以當守職而整天繞著陳克複,說是要與天子坐而論道。至於他論的道。其實很簡單。就是從陳克複要立陳煐為遼王之事中。找到了靈感。因此,現在天天纏著陳克複。要陳克複馬上與契丹妃子阿麗娜,靺鞨妃子玉蘭,東瀛妃子蘇我野麗紗,還有突厥妃子阿依古麗他們使勁,以好早日生出皇子,然後把這些皇子全封為各部族的王,將來派大軍護送著皇子們回外祖父家,好趁機師出有名,名正言順的把那些部族王國全吞並了。甚至為此,本來以前一向反對與那些外族聯姻,說是會壞了陳氏血統的毛喜,這個時候反而主動提出,要再向契丹大賀氏,百濟國,東瀛,庫莫奚,鐵勒,突厥等再索要王女和親,以便將來多生皇子,好名正言順的去吞並了對方。滿心激動的毛喜,甚至已經在策劃準備讓張仲堅麾下的水師艦隊出海,去一一拜訪那些東洋南洋的島國,及南洋沿海的王國,去跟各國求親,求他們的王女下嫁陳克複,好實行他的教化蠻夷,華夏天下的目的。看他那模樣,已經完全把陳克複當成了一個播種機。…,害的到了後來,陳克複不得不見到毛喜就繞著走,遠遠就安排了侍衛站崗,隻要聽到毛喜來了,馬上就躲。開玩笑,陳克複雖然在新羅國的事情上,確實是打的這樣主意。可好歹是因為新羅國王無子,那孩子已經當了好些年的王太孫了。更何況,就算真的在其它部族王國上也弄這計劃,可這事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啊。更何況,如今新朝初立,最重要的目標是統一天下,而不是去吞並那些塞外部族。皇子們雖還小,陳克複卻已經對皇子的將來有了安排了。陳克複雖然年青,可事實上陳氏宗族全在江南,他這個皇帝實際上完全是個孤家寡人,完全沒有宗族守護支持。為此,考慮良久後,陳克複準備實行藩王製度,不過考慮到漢朝的七王之亂,與西晉的八王之亂,還有明朝的靖難之變,以及後來的宗室養豬狀況,陳克複也在綜合了前後的因素之後。最後決定,還是實行藩王製度,不過要避免藩王將來做亂,或者隻是一味的養豬。陳克複決定,所有的皇子與藩王的王子們在十五歲成年前,全部在京中居住教育。十五歲後,皇帝與朝廷朝廷考核,品德與能力俱佳者才能封王,並且在滿二十歲後,就封藩國。而且還專門規定,所有的藩王必須封在大陳神龍元年之後開拓的疆土之上,就是如今最邊疆的琉球島,耽羅島,漠北行省、海東、海西,越南等行省都不行。所有的藩王必須封在建朝後開拓的疆土上,而且藩王沒有管民權,也沒有統兵權。藩王每人可以擁有一府千人的護衛,坐鎮邊疆,他們行的是對地方官員與軍官將領們的監督權。而且藩王的護衛沒有皇帝的命令,不準出藩地,藩王護衛的軍官也全由朝廷任命。但是藩王對地方有監督與守護職責,如有敵人入侵,他們必須率護衛協助防守,作為朝廷最忠誠可靠的力量守衛在最邊疆。而萬一中原有人叛亂,則諸藩王可以立即受皇帝詔令率軍回中原勤王。並且為了限製藩王的力量,除了護衛的軍官都由朝廷任免外,護衛兵馬也會五年一輪調。並且蕃王有親王,嗣王,郡王三級,親王的藩地有一縣,嗣王藩地則隻有一鎮,郡王的藩地則就隻有一座城堡。而且規定藩王的兒子五歲起須在京城教育,十五歲考核,除了世子外,其餘考核不佳者不能封王。所有的王爵,藩王的世子襲爵須降一等襲爵。而藩王的其它兒子們,就算考核過關,也得降兩等襲位。而一旦爵位降到郡王以下的國公,那麼就不再擁有分封藩國的權利。而皇族子弟沒能封王者,朝廷有專門的俸祿優養,但不會太過豐厚。皇族子弟的爵位一旦降到子爵以下,就可以參加文武科舉,可以為官。這一整套的藩王製度,對比於之前的漢晉等朝代來說,可謂是十分的苛刻。但陳克複實行的就是精英化,優秀的皇族子弟鎮守邊關,普通無才能的皇族子弟則留在京城。而嚴苛的獲封資格,也是為了限製和避免出現如後世明朝那樣,天下各地一年的稅收不夠藩王們食祿的情況。有藩王坐鎮邊關,就能加強朝廷對邊關的監督與守護,也能減免諸王全在京城時的各種爭鬥。而分封到最邊疆,並嚴格限製藩王的權利,則能避免出現藩王作亂的情況。一旦發現藩王作亂,朝廷就能調邊關部隊捉拿。甚至讓他們遠離京城,也能避免藩王謀反。就算藩王謀反,與中原京城相距遙遠,他們也難以殺回來。有皇子留在京城,也是藩王的人質。…,層層限製,既要合理的發揮這些皇權們的力量,製約那些武將及朝廷中的臣子,也為避免皇族內部的爭鬥。陳克複還不到三十歲,他相信隻要經過二三十年的時間,這套藩王製度也就完善了。對於這全新的藩王製度,朝中大多人是持反對意見的。毛喜和魯廣利等老臣都以為這樣做,對皇室成員太苛刻,而且優秀的成員全藩王在外,不免皇族力量削弱。容易給有野心的臣子們機會,出現遠水解不了近火的憂患。而如房玄齡等文臣們意見又不同,他們擔心的是藩王製度最後容易變成如漢朝與晉朝那樣的藩王坐大,最後反而威脅到中央朝廷的可能。對於此,陳克複也隻能細心的和他們交待。曹魏當年幾代人傑,最後一統漢末亂世,建立曹魏。可最後卻很快被司馬篡位,其中有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曹魏雖能臣名將很多,甚至兵強馬壯,可皇族卻一被朝廷壓製,沒有分封諸王。以致於最後曹魏的大權被司馬篡奪,最後被司馬氏篡國。而司馬氏篡國自立為晉後,也正因考慮到了當初曹魏的滅國教訓,他們大封諸王,但諸藩王的權利過大,甚至不但管民還擁軍,最後完全成了一個個的國中之國,這才有八王之亂,最後滅國。而曆史之上,唐朝不封藩王,結果武將集團勢大割據之後,無人能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