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觀世音菩薩 清虛道統(1 / 1)

清虛道德天尊 豫章 1057 字 1個月前

“如是讓龜靈投入佛教的話那就不必再說了。”龜靈聖母仍未睜眼隻是淡淡的回答道。釋迦牟尼挺龜靈聖母之言仍開口說道:“隻要道友做我大乘佛教教主協侍指至下一量劫便可回歸截教到時定無人阻攔。”“此話當真?”龜靈聖母有些不敢相信的問道。“道友儘管放心,我佛教兩位聖人之言豈能有假。”釋迦牟尼見龜靈聖母有些意動連忙出言道。聖人自然言出如山,沒有悔改。龜靈聖母聽到釋迦牟尼說西方二聖答應便放下心來。釋迦牟尼聽到龜靈聖母答應,便帶龜靈聖母去見阿彌陀佛。龜靈聖母見到阿彌陀佛也並不上前行禮,阿彌陀佛知道龜靈聖母對自己將她擒來西方心有怨恨便也不見怪。而後龜靈聖母化為觀世音菩薩作為阿彌陀佛協侍,又以手中日月珠化為佛教佛子諸天世界,毫光照耀寰宇。……轉眼五百年已過,青峰山紫陽洞中,自從昆侖山玉虛宮回來便再未下過山的清虛,這日清虛喚來楊曉蓮吩咐道:“曉蓮,下界有一人與你有師徒之緣,你去收她入門吧.”楊曉蓮聽到師父之言,便出了紫陽洞下了青峰山劃破虛空,出現在人間界祖星地球上。在她從三界縫隙出來的一刻,便感到這裡的天地靈氣遠遠比不上地仙界,不僅覺得此處濁氣上湧,更是有那紅塵七情六欲之氣在上空糾纏不休。楊曉蓮感歎不已:“想不到才兩百年左右,這人間界卻是不複昔時勝境了,實為可惜啊!”楊曉蓮來到了九州中原之地,降下雲頭,化作一老嫗。如今的九州卻是東周春秋時代,已有了百家爭鳴的前兆。話說在周有一女子名叫驪山女,自幼好修道法,時拜三清,當時逢那水中有一蛇妖作怪,危害四方,驪山女披掛執劍斬其於水下。一場好鬥,驚天動地,後就有人稱其為驪山仙子。驪山女修道十八載,才略有所得,但她為求真道,尋山防水欲求高人卻不可得。今一日行走在一座山上,感到有些勞累,便坐在石上打歇,突聽有一蒼老女聲叫道:“前麵那女娃子,老婆子累死了,能不能讓座兒給我歇會?”驪山女回頭看去,卻見一位老嫗蹣跚走來。驪山女趕忙起身,急前去攙扶老人,讓其於座上道:“老人家年紀偌大,怎的還到此等地方來?”老嫗答道:“在人間住不下去了,便到荒山野林等顏色老去。”驪山女笑道:“老人家甚是說笑,都一把年紀了,怎還言容顏未去?”老嫗道:“世人都道年老即顏色儘去,其實不然,皮囊尚在,容顏即在,為時不晚。”驪山女聽得此言,心中忽然一動,問道:“欲再活百年也可嗎?”老嫗微笑道:“薑太公七十還可封相,再活長久點有何不可能?”驪山女再問:“老人家真言相教,恩德難忘。不知老人家從何來,欲往何處去啊?”老嫗道:“從雲中來,到九霄去。”驪山女也是玲瓏人物,那靈根深種,一點即透,再一想這老嫗來得蹊蹺,當下就明白她乃有道修真,連忙跪拜道:“原來是有道真仙,驪山眼拙了。驪山女拜見仙人,萬望仙人憐憫我向道苦心,懇請收我為徒,授我真道,遠離萬丈紅塵。”這個老嫗,正是楊曉蓮所變化。她看到驪山女的時候,便是喜歡,幸喜人間界竟還有如此靈性的人物,因此便化身點化於她。此時見驪山女拜倒,忙攙扶起來我卻是有師徒之緣,今日我便收你為徒。”驪山女一聽楊曉蓮肯收自己為徒大喜,於是再次拜謝道:“師父在上,請受弟子。”說完便恭恭敬敬的磕了九個響頭。楊曉蓮受了驪山女九拜便將她扶起說道:“為師乃闡教三代弟子,你師祖乃青峰山清虛道德真君。如今你在這人間還有未了之事,待你完成之後為師再帶你回山門拜見你師祖。”說完楊曉蓮顯現本身,教授驪山女學道。那玉清道法博大精深,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領會的,即使以驪山女的資質也隻是懂得皮毛而已,楊曉蓮還連連稱她進步神。楊曉蓮授徒之餘一時心獵,把那山嶺用大神通聚起靈氣,又設陣法建一洞府,以供臨時用。在驪山女修道築基有所成後,楊曉蓮就離開回地仙界而去,驪山女很是舍不得,再三拜謝。卻說在眾聖將道場搬至地仙界後,元始天尊便命座下弟子在人間祖星之上傳下道統,轉世重新後拜元始天尊門下的薑子牙在人間建立昆侖派,廣成子創立崆峒派,而其他闡教金仙也各自有道統傳下。隻有清虛青峰山一脈卻是未曾有道統傳下。如今楊曉蓮奉清虛之命收驪山女為徒,驪山女便留在此處修煉,而她更是命名此山為驪山,自號驪山老母。而她受得楊曉蓮傳道,更是留在凡間界講授玉清**,使得青峰山在凡間終於也傳下了道派,一飲一啄,因果循環,果有天定。又過了十年,此時祖星之上百家爭鳴,各種學術都有,先後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等流傳於世。那俗世中人未開靈光,不懂玄門神奇,也不知大道人生。因此,太上老君也下得凡來,以教化眾生。再說人教太清教主太上老君分身以人身顯跡人間,做那周之守藏室史。孔子聞其賢名,遂遠道而來,老子見孔丘千裡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他禮樂大倫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歎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子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我聽說,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我不富不貴,沒有財來送你;隻好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的人,其之所以遇難而導至於死,在於好譏諷他人的缺點;善辯而通達的人,其之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讚揚他人的短處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希望你能記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