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慶幸的是,這年頭蘇伊士運河還沒有開通,英國人如果要從本土的海峽艦隊,或者從地中海艦隊裡抽調主力戰艦的話,就得繞過非洲南部才能夠抵達中國,其航程之遠並不會比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增援遠東要近多少。橫跨半個地球對英國海軍而言並不算什麼難事,一路上也有充足的港口可以進行補給,但是這得需要時間啊。加上之前東印度艦隊剛失敗了一次,英國人也得詳細審視珠江口海戰的詳細經過,然後再決定抽調什麼戰艦,組成什麼樣的艦隊來遠東。這麼一來,所需要的時間就不是一兩個月,而是最少也得三個月以上,如果英國人謹慎一些的話,那麼可能要等半年以後英國人才能夠順利組建第二支龐大的艦隊來襲。也就是說,帝國海軍在擊敗東印度艦隊,迫使李斯特的艦隊退回新加坡後,至少擁有三個月以上的緩衝時間,如果英國人拖延一些,甚至擁有半年以上的休整備戰時間。而這些時間對於現在的帝國海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段時間裡,帝國海軍上下除了林同書等人要繼續研究各種戰術,需找擊敗第二次英國人來襲艦隊的戰術外,海軍的其他人員也沒有閒著。而最近幾天,他們要做的就是把昨天的戰鬥經過詳細整理出來。如此一場大規模的海戰,不管是對中國海軍還是對全球海軍的後續發展,都是有著重大影響的。海戰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會得到極端的重視,然後進行改良。近代曆史上。每一場大規模戰爭之後,總會帶來軍事上的革新。1858年上海的中英法戰役,直接讓全球範圍內刮起了後裝步槍的服役浪潮,並在美國內戰中前麵鋪開。克裡米亞戰爭讓全球海軍認識到了鐵甲艦的優勢,從而開始建造鐵甲艦,並在美國內戰期間達到了一個新高峰。而昨天發生的珠江口海戰,勢必會帶來更大,更深刻的影響,因為這是世界曆史上第一場大規模的鐵甲艦之間的交戰。這種交戰並不是美國內戰裡的那種近海內河之間的零星炮戰,而是正兒八經的大規模艦隊決戰。這種鐵甲艦之間的艦隊決戰,在人類曆史上還是屬於首次。其中必然會給後續的戰艦發展,海軍戰術帶來深刻的影響!先不提珠江口海戰對英國人的影響,也暫且不去提英國人在遭到珠江口海戰失利後,後續打算怎麼辦。隻說帝國海軍這邊,海戰剛結束,第二天開始海軍上下就是對珠江口海戰進行了詳細的研究!那些太過詳細的戰術理論先不去談,這些理論一時半會也決定不下來,需要討論再討論。但是有一點卻是被海軍上下迅速接受並支持。那就是要給戰艦加裝撞角!珠江口海戰,讓帝國海軍獲勝的根本性因素是什麼?不是第一縱隊的快速突進,並對英艦隊的木製戰艦群進行殺傷,而是女蝸號對抵抗號的撞擊。通過兩敗俱傷的模式把抵抗號擊沉,如此才是徹底奠定了這一場海戰的勝利基礎,迫使李斯特主動撤退。同時在海戰中。艦炮對鐵甲艦的傷害能力非常有限,而受限於技術發展。海軍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裝備更大口徑,身管更長的艦炮。也不可能短時間內就開發出來更先進的穿甲彈。那麼要想短時間內提高軍艦對鐵甲艦的擊沉能力,尤其是己方還是出於弱勢地位的時候,什麼才是最簡單,同時最可靠的?毫無疑問,撞角!曆史上在1866年後一直到甲午海戰期間,撞角能夠得到大力發展並不是當代的海軍將領們喜歡玩碰碰船,而是因為隨著鐵甲艦的防護能力越來越強,但是艦炮的能力卻是跟不上去,至少在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甚至到日俄戰爭的時候,這數十年裡,戰艦的防護和火力一直都是處於不對等的。艦炮的發展始終落後於裝甲的發展,當艦炮用的榴彈炮成熟可靠後,鐵甲艦的鍛鐵柚木混合裝甲已經大行其道,等軍艦開始使用大口徑的,比如那些十二英寸口徑的艦炮時,軍艦又開始用上了表麵硬化裝甲。以至於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期,出現了用二級主炮洗甲板的戰術,說到底還是因為艦炮以及火控係統不給力。一直等到披帽穿甲彈、集中火控係統麵世以後,戰艦的火力才是首次超越了裝甲的發展,如此才能夠打出來一場日德蘭海戰,如果沒有穿甲彈和集中火控係統,估計日德蘭海戰還會停留在洗甲板或者乾脆玩衝撞戰術的階段。太久遠的事不去說,而帝國海軍的軍官們也無法預料未來數十年的戰艦發展,他們隻是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去考慮。那就是現有技術條件下的艦炮無法對鐵甲艦造成有效傷害,那麼怎麼才能擊沉敵艦?在有了女蝸號撞沉抵抗號的前例下,給戰艦加裝撞角,采取撞擊戰術無疑是一條可行的捷徑。儘管曆史上的這種行為是多餘的,除了美國內戰以及利薩海戰裡撞角發回來較大的作用外,後麵的數場海戰裡,撞角都成為了一種裝飾物,而沒撞沉敵艦,反倒是把自家戰艦撞沉的例子不少。不過這些都是以後的事,至少對於目前,尤其是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間,撞角還是具備了一定的實戰價值。要不然曆史上的全球各國海軍也不會一股腦的都往軍艦上加裝撞角了!除了給軍艦加裝撞角外,海軍內部通過對珠江口海戰以及前麵火奴魯魯海戰的研究,同樣是得出了另外幾個結果,那就是戰艦上的風帆係統已經無法在艦隊決戰的時候帶來優勢,反而成為了累贅,風帆係統被擊毀的時候雖然不至於影響戰艦的活動,但是卻會帶來大量的人員傷亡。因此海軍內部是提出了徹底取消風帆係統,後續戰艦清一色用蒸汽機的建議!而被摧毀了一根桅杆的炎帝號在進入造船廠修複的時候,更是乾脆把剩餘的桅杆也給拆除了,成為了帝國海軍內第一艘純蒸汽動力的大型遠洋鐵甲艦。不過收到拆除桅杆的影響,失去了風帆係統後,對炎帝號的續航能力將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依靠蒸汽機的情況下,其續航距離隻有兩千海裡,這個續航能力如果要前出到太平洋深處戰鬥的話,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但是如果隻是在西太平洋地區,尤其是在國內沿海、日`本沿海等地作戰的話,那麼問題就不會太大。反正帝國海軍暫時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擴張到整個太平洋或者到印度洋,甚至連南海深處都很難去到,頂多是在越南和泰國沿海轉一圈,這續航能力少一些也是勉強可以接受。不僅僅炎帝號,其他幾艘受到了比較嚴重損害的鐵甲艦在進行修複的過程中,也是陸續拆除了風帆係統。預計等一兩個月後這些戰艦維修完畢,那麼整個帝國的大型遠洋鐵甲艦就會成為一支純粹的蒸汽鐵建艦隊,徹底和風帆說拜拜了。實際上帝國海軍使用純蒸汽動力的軍艦是有傳統的,最早的興吳級炮艦,這款隻有八十噸的內河炮艦,就是一款純蒸汽動力的內河炮艦,而帝國後續建造的一係列內河,近海炮艦都是純蒸汽動力。哪怕是鎮廣級近海鐵甲艦、女蝸級近海鐵甲艦,也都是純蒸汽動力,不過他們的航速普遍偏低,鎮廣級近海鐵甲艦隻有八節的航速,女蝸級也是隻有八節的航速,續航能力都比較悲劇。如果是按照海軍原定的計劃,第一艘純蒸汽的遠洋鐵甲艦,應該是八年甲艦,但是現在收到珠江口海戰的影響,海軍是直接把炎帝級以及盤古級的六艘戰艦上的風帆係統直接給拆了。雖然不可避免的續航能力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最大航速也會有所下降,不可能再跑出十四節甚至十五節的高航速。但是在大規模的艦隊決戰中並不會受到多大的影響。因為大規模艦隊決戰的時候,艦隊是要經常變換陣型的,並且是不管風向的,有時候風帆甚至還會成為累贅。珠江口的海戰中,在交戰過程中,不管是英國還是帝國的鐵甲艦,風帆係統都是陸續被摧毀或者乾脆是主動降帆,依靠純蒸汽動力進行機動。不過拆除風帆的計劃隻限於在一些決戰用的主力戰艦上,而原有的一些木質戰艦以及一些偵查巡洋艦之類的輔助戰艦,依舊會保持風帆係統,畢竟他們是很少參與艦隊決戰的,而且因為船隻本身比較小,對續航能力以及航速要求都比較高,所以拆除風帆係統的話反而是會大幅度降低續航以及航速,而這是帝國海軍所無法接受的。隻是這也代表著,這些木製戰艦已經是徹底淪為了海軍的邊緣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