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批出國留學,並第一個學成歸國的留學生,蘇誌才回國後得到了帝國的極大重視,這能不重視嗎,為了送這些留學生出國留學,帝國為這些留學生平均花費超過五千圓。從資本角度來看,巨額的投資花出去了,自然是要收回成本的。除非是留學生實在是不成器,不然的話隻要學有所成那麼帝國肯定會把這些回國的留學生重用,榨乾他們的所有利用價值的。作為國內首個學有所成的歸國留學生,蘇誌才還破天荒的得到了林哲的親自接見,得知林哲要親自接見自己的時候,蘇誌才整個人都激動的不得了,去新華殿的頭一天晚上甚至都睡不著。林哲接見蘇誌才的時候,表示帝國已經皇室會資助他在物理學領域上繼續進行研究,並邀請他擔任皇家科學院的會員,主持皇家科學院下屬的物理學相關研究,皇室會在未來五年內提供總額超過十萬圓的研究經費給予他以及他的團隊。皇家科學院,這是林哲在今年年中才成立的一個機構,該機構並不是純粹的官方機構,因為和帝國政府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但是也不是純粹的民間機構,因為該機構的經費主要來源於皇室支持。當然了,這些經費投入並不是無償的,實際上這些投資都是由皇室產業下屬的各大企業投資,這些企業將會獲得這些科研成果的專利權。為了鼓勵民間對理科進行深入研究,保障技術人員的知識產權,同時也是為了鼓勵、保障企業進行技術升級開發。帝國早在相關法律還沒有頒布的時候,就通過行政條例的方式出台了‘專利法’對企業等機構以及個人的科研成果進行保障。隻要申請專利即可獲得法律上的保障,其中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1858林德步槍了。這款步槍是林德機器廠研發的,但是如今金陵兵工廠,天津兵工廠、長沙兵工廠都進行大規模的生產,而這些兵工廠雖然說都是皇室產業全資控股,但是他們依舊會給林德機器廠支付相關的專利費用。後來帝國陸續出台民商法,刑法等正式法律,也是正式寫入了專利法。不過這種專利隻針對國內,而且帝國也沒有和其他西方國家達成什麼專利保護相關的協議,所以如果國內企業仿製西方企業的技術成果。同時西方企業尚未在華申請專利,並且這專利還被中資企業搶注的話,帝國也是不支持國外企業進行維權的。也就是說,現在帝國隻承認在華注冊申請的專利,不承認企業在其他國家申請的專利。專利法的施行能夠有效的鼓勵企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的深入創新,提高科研人員的收入以及社會地位等。這也是帝國那麼多企業在最近幾年開始投入資金到科研淩羽的原因,因為現在你不研發的話,等過幾年競爭對手研發出來什麼新技術你就不能用了,到時候在市場競爭上還不得虧死。畢竟現在帝國的整體工業規模相當小。而且是因為工業區的緣故是相當集中的,在大工業區裡你要想侵權造價的難度相當大,至於說跑到什麼偏僻地方去生產侵權產品,這個隻能留待以後慢慢解決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內的一些大型企業開始把部分資金投入到研發領域,而投入最大的是林哲能夠直接掌控的皇室各大產業了。這也和皇室產業下屬的各大企業規模普遍偏大有關,對技術比較依賴。比如說現在還在燒錢。未來很多年都看不到盈利前景的徐州鐵路公司,這徐州試驗鐵路還沒有完工呢。但是他們就已經是有了一個二十多人的研發中心,主要是對鐵路。火車等相關技術進行研發。當然了,這個研發其實說白了也是抄襲國外的技術,不過抄襲也得有技術能力啊。還有上海紡織公司,他們已經聯合了國內的其他多家資本雄厚的生絲產業,對生絲行業的相關技術,尤其是桑樹、蠶種培育上投入重資,希望可以獲得產量更高,質量更好的生絲原材料,即蠶繭。不過這些都是應用技術的研究,所以企業的投入積極性比較高,但是一些純粹理論性研究民間方麵就不怎麼管了。比如說哪怕是在後世二十一世紀裡都屬於高大上的物理學,這物理學屬於典型的前沿學科,那些科學家研究的項目內容至少幾百年內甚至幾千年內都看不到什麼明顯的實際應用可能性。比如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霍金的黑洞論,你一企業資質他們進行這些物理理論的相關研究能獲得什麼收益嗎?這種屬於典型倒貼錢的科學研究隻能由官方組織或者非盈利組織扶持!而這也是林哲成立皇家科學院的最大原因,雖然目前皇家科學院裡的很大項目還是皇室產業的各大企業提供資金的應用性項目,但是也有諸多皇室直接提供經費的純理論研究。其中的物理學、數學、化學就是重中之重,另外醫學、地理學、農業等也是次要項目。皇家科學院的研究一般都是和帝國大學、江南大學以及各大企業的研究室進行合作,很多都是這些機構的教授以及高級工程師等。蘇誌才作為第一個回國的留學生,而且還是一個典型的科研型的人才,所以他是不可能被安排進行官場的,而是被安排到了帝國大學,擔任物理學的老師,在授課之餘,他還在皇家科學院的資金扶持下,正式建立了國內第一個電磁學的研究室。可以預料的是,後續蘇誌才這一生基本上是和科研離不開關係了。和蘇誌才這種科研人才不同,一起回國的韓慶升卻是一個外交官,一個政客。他回到南京之後,林哲並沒有把他繼續派往英國擔任公使,而是因為他在歐洲的豐富任職經驗,直接讓他擔任外務部協辦大臣,兼任外務部歐洲司司長,主要負責歐洲外交事務。帝國駐英國公館由原外務部歐洲司司長前往英國擔任,同時外務部也是正式往帝國駐巴黎使館派遣了首任公使,是為原帝國駐倫敦副領事。同時由於上半年帝國和比利時、德國、荷蘭等多個歐洲國家的商貿談判正式達成,並正式簽訂了貿易等相關友好合作協議,這些通商協議基本上都是正常的商貿條約,帝國對上述國家開放現有的通商港口,而這些國家也正式對帝國開放市場,並承諾對生絲、瓷器、茶葉等中國傳統出口商品降低一定幅度的關稅。截止到1860年八月份,帝國已經和除了俄羅斯外的大部分歐洲國家達成了相關的商貿協議,並陸續建交。不過帝國雖然和他們已經建立了外交關係,但是考慮到帝國的外交人才實在不多,而且目前來說和帝國有較多外交聯係的隻有英國、法國兩國,考慮到東南亞地區的話,那麼有部分聯係的隻有荷蘭、西班牙,至於德國比利時、挪威、丹麥、瑞典、奧匈等國家的外交聯係是相當少的。為了降低歐洲方麵的外交維持成本,降低外交人員,所以帝國除了在倫敦、巴黎設立了正式的公使級彆的公使館外,隻在德國、荷蘭、西班牙三國設立了小規模的辦事處,平日裡隻有兩三個人駐紮而已。而上述國家的外交人員,即除帝國駐法公使乃是獨立機構,直接向帝國外務部負責外,其他國家的外交事務一律由駐英公使監管。除了歐洲,帝國還在美國紐約設立了公使館,駐美公使除了處理對美事務外,對墨西哥以及美洲其他國家的外交事務也由該公使監管。目前帝國外務部隻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美國紐約設立了公使館,另外在少量歐洲國家設立有辦事處。之所以沒有在每一個建交的國家都設立大使館,還是因為目前帝國合格的外交人員嚴重缺乏,外交經費也不是很足有關。這年頭的外交官其他先不說,首先你得會法語啊,這法語乃是當代通行的外交語言,此外除了法語外多少也得懂點當地的語言,比如在德國從事外交事務,不會德語說得過去嗎?而帝國裡懂的外語的人才並不多,而且多數都是隻會英語,比如上海那邊很多和外貿接觸較多的行業,比如說生絲行業,很多人都會英語,所以讓他們說一口倫敦腔的英語,但是你要是讓他們說一口標準的巴黎口音的法語,那就是相當難的。畢竟如今英語的覆蓋麵遠遠要超過法語,但是讓人相當鬱悶的是,這年頭的外交標準語言卻是法語,外交官在公開場合裡一般都會用法語交談的,哪怕是當代世界老大英國的外交官,他們也是說法語的。國際談判裡,你要是說一口英語的話,是沒人搭理你的!法語人才短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專職外交人員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