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 民部歸屬(1 / 1)

天唐錦繡 公子許 1379 字 1個月前

重新將書吏叫了進來,鋪好宣紙,研好墨汁,孫伏伽提筆落墨,洋洋灑灑一份奏疏頃刻間一會而就,略微吹乾了墨汁,交給劉洎與張亮兩人觀看,檢查是否有疏漏錯誤之處。

劉洎展開奏疏,一目十行的看了,讚道:“不愧是帝國第一個狀元,這份文采足以傲視群豪,即便是崇文館那些個大學士,怕是亦要自愧不如。”

孫伏伽淡然道:“愧不敢當,愧不敢當。”

張亮將奏疏接過,仔仔細細字斟句酌,看了好半晌……

他本是農戶出身,少年之時好勇鬥狠橫行鄉裡,後來加入瓦崗軍打家劫舍四處征戰,根本就沒讀過幾天書,文采照比麵前這兩位差了何止十萬八千裡?所以他不得慎重對待,文人最是狡猾奸詐,字裡行間藏著陷阱乃是家常便飯,若是一時不慎被人給坑了,那他哭都找不到地方……

仔仔細細看了好久,方才將奏疏看完,起碼表麵上沒什麼陷阱,遣詞用句也很是尋常,提到了這個建議是他張亮提倡的,然後他們兩人認為可行,據此呈遞給皇帝陛下,請皇帝陛下決斷。

張亮一狠心,簽字畫押。

他知道以自己的水平,若是孫伏伽當真在這奏疏之中藏了什麼玄機,那也是絕對看不出來的,還不如光棍一些,起碼搏得一個敢作敢當的麵子……

孫伏伽與劉洎也先後在奏疏的後麵簽字落款。

然後孫伏伽將奏疏折好,用一個進呈奏折專用的硬紙封皮夾住,看著兩人問道:“誰進宮呈遞這封奏疏?”

張亮當即搖頭:“這件案子以孫寺卿您為主,還是勞煩您跑一趟吧。”

如此明顯的推諉責任的奏疏,主意又是他出的,若是由他進呈給李二陛下,怕是奏疏沒看完,自己就得挨一頓罵。

劉洎也道:“鄖國公之言有理,就勞煩孫寺卿吧。”

他如今已經成了侍中,卻尚未到門下省履職,這個職位本就是多方覬覦之目標,由他撿了便宜,不知多少人恨得咬牙切齒眼紅不已,所以眼下要做的便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待到履職之後塵埃落定才能放心。

絕對不能發生任何變故……

孫伏伽知道這兩人的秉性,也不指望他們能承擔責任,隻好頷首道:“既然如此,那本官就代勞了。”

當下三人收拾妥當,出了大理寺衙門。

劉洎前往禦史台,他即將履職,禦史台的工作一定要交割清楚,這是很龐大的工作量,一點也不能馬虎。孫伏伽則坐著馬車前去皇宮,至於張亮,自然是忍著小腹的鼓脹,夾著腿趕緊去尋找一處茅廁……

*****

孫伏伽抵達太極宮的時候,恰好長孫無忌、李績、馬周三人都在。

孫伏伽通稟之後被內侍帶著進了禦書房,鼻端茶香氤氳,見到李二陛下與三位大臣席地而坐,氣氛很是融洽,趕緊上前見禮。

李二陛下笑嗬嗬的一擺手,道:“毋須多禮,來來來,快坐,來人呐,給孫寺卿賜茶。”

孫伏伽謝恩之後,坐在馬周身側,便有內侍上前為其斟茶。

剛剛在大理寺喝了一肚子茶水,這會兒見了茶水,聞著茶香,孫伏伽隻覺得有點反胃,將茶杯拈起淺淺的呷了一口,便放在麵前茶幾上,再也未動一下。

李二陛下心情看起來不錯,臉上帶著笑,看著馬周與孫伏伽問道:“二位來得正好,剛剛莒國公將奏疏遞進宮裡來,說是年老體衰、精力不濟,難以主持民部龐大的工作量,懇請致仕告老,頤養天年。二位說說看,朕是否應當準奏?”

孫伏伽與馬周互視一眼,後者道:“莒國公確實年邁,尤其是當年出使突厥,導致身被數創,傷及根元,這兩年時常染病,纏綿病榻,對於民部事務已是有心無力,依臣之見,當準許致仕,並且加以恩榮賞賜,向天下人昭示陛下厚待功臣之心意。”

孫伏伽附和道:“馬府尹之言,甚為在理,臣附議。”

心裡不得不感慨,這馬周果然是國之乾臣,處事果斷且勇於擔責,當著皇帝以及諸位大臣的麵可以毫無顧忌的道出自己的意見,根本不在乎背後是否牽動某些人的利益。

若是換了張亮與劉洎那二人,怕是隻會說一句“陛下英明神武,乾綱獨斷”……

就覺得很是舒坦,跟馬周這種人同僚為官,那才是能乾出些事情立下功績的。

李二陛下顯然心中早有決斷,見到兩人讚同,便頷首道:“英國公的意見亦是如此,既然這樣,那朕便準奏吧。”

言罷,又歎息一聲,唏噓道:“莒國公忠肝義膽,為國操勞,對朕更是赤膽忠心、置生死於度外。想當年就是這位握不得刀、殺不得人的一介書生,卻敢於出使突厥,揚我大唐之威於域外,更能夠從突厥人的王庭殺出一條血路,這份卓然膽識,千古少有!”

在座諸人頓時麵色古怪。

倒不是對李二陛下的讚譽有什麼質疑,而是既然說起莒國公唐儉當年出使突厥,就不得不提一提那位被稱為“軍神”的衛國公李靖。

貞觀四年,唐軍在李靖率領下,一路猛攻,把剛剛遭遇天災的東突厥打得隻剩幾萬人。頡利可汗退守鐵山,派人稱降,李二陛下派大臣唐儉等前往鐵山,安撫頡利可汗。

當時的局勢看起來似乎是大唐把東突厥打服了,隻需等著與突厥和談即可,但李靖知道東突厥這隻是暫時示弱,以贏得喘息之機,等待他日東山再起。

這個道理,李靖知道,他認為身經百戰的李二陛下也一定明白,但偏偏這個李二陛下還要派遣唐儉出使突厥安撫頡利可汗,所以李靖覺得李二陛下這是要讓唐儉做大唐的“酈食其”。

漢朝初年,楚漢相爭,酈食其出使齊國,勸阻齊王田廣投降漢王劉邦,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說得田廣心動,放鬆警惕,韓信趁其不備率大軍一舉攻克,田廣覺得自己被酈食其給騙了,惱怒之下將其烹殺。

酈食其便成了曆史上有名的“死間”。

李靖認為當前的形勢與漢初基本無二,唐儉就是李二陛下派出的酈食其,而他自然不介意做一回韓信。

於是李靖當即告訴麾下將領,隻要使者唐儉一到突厥,必會使得突厥上下放下戒備正是發動突襲、剿滅強敵的好機會,並且說“機不可失,像唐儉之流,死掉也不足惜”……

之後李靖受到唐儉抵達突厥的消息之後,當即挑選精兵一萬,從白道襲擊突厥王庭,突厥上下果然沒有防備,被唐軍殺的潰不成軍,頡利可汗被擒,東突厥宣告滅亡。

這一戰使得李靖立下名垂千古之功勳。

在李靖看來,區區一個唐儉,如何與覆亡突厥、掃滅大唐北疆強敵相提並論呢?

然而對於唐儉來說,事情就沒那麼美妙了,所幸他留了心眼兒,一看形勢不妙撒丫子跑路,居然逃出了突厥追兵的重重追殺,幸運的返回大唐。

從此之後,唐儉每見李靖必定破口大罵。

你想要立下千古之功,卻拿老子的命來填,換了誰也得不死不休啊!幸虧唐儉是個文臣,身手遠及不上李靖,所以隻是罵,卻也從未拔刀相向。而李靖雖然理由非常充分,但到底理虧,任憑當麵唾罵也隻是苦笑以對……

也就是這些年李靖淡出中樞之外,唐儉也上了年紀心性有所變化,這才漸漸的淡漠下去,然而這件事卻一直作為趣談,廣為流傳。

李二陛下見到眾人麵色怪異,也醒悟到自己提及當年唐儉出使突厥之事使得大家想起了唐儉與李靖之間的恩怨,笑了笑,環視眾人,緩緩說道:“還有一事,英國公諫言,若莒國公致仕,則民部尚書的職位暫且空置,由太子擔任檢校民部尚書,負責民部一應事務,以為曆練……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