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陳曦最為頭疼的地方,能理解技術,並且身體力行的執行規章製度的合格技術工人整個漢室就這麼點,能從作坊製備轉成這等大規模金屬冶煉製備的技術人員,更是少之又少。
哪怕是以老帶新的方式,以前的生產模式全數革新之後,曾經的那些老前輩,老工匠能適合目前這種製備方式的人員也是少之又少,隻能招納受過一定基礎教育的年輕人來進行培訓。
這也是目前明知道自己開口搞專業定向教育,鴻都門學四個字絕對跑不了,也知道隻要沾上這四個字,那就是政治問題,但陳曦依舊沒得選擇的原因,不這麼乾,漢室發展不起來。
為什麼鋼產量會作為一個工業國實力的衡量標準,說白了不就是因為這玩意兒是國家經濟建設和軍事建設的基礎嗎?
除非是真的發展到後世那種離譜的程度,否則按照工業發展來講,鋼材越多,戰鬥力越強,基建越猛,帶動的經濟越龐大。
可目前漢室的情況,在周瑜將澳洲鐵礦拉過來之後,鋼產量就達到了極限,受限於技術實力,以及技術工人的數量。
前者陳曦還有點辦法,可技術的攀升,對於工人的素質要求也在提升,進而導致合格的技術工人數量會再次減少。
實際上以陳曦目前的情況,他現在就想讓普通世家都能掌握土法高爐,也就是六十年代土法高爐煉鋼技術,說實話,陳曦是真的不在乎浪費,也不在乎汙染,這年頭,談這個那真是搞笑呢。
可就算是六十年代的土法煉鋼技術,在這個時期都沒辦法完全普及,這個有天地精氣的時代,科技的發展已經明顯出現了混亂感,頂層的科技歪到可以和邪神聊天,底層連基礎冶煉都沒點開。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那些說是影響民生,但無法普及的技術是不存在意義的,可一個最簡單的土法煉鋼,一個現代高中生自己好好看書,就能搭建,失敗幾次就能搞出來的玩意兒,在這個時代那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新技術,還需要成熟的技術人員手把手的教授才行。
這也是為什麼陳曦說往哪裡搞個冶煉司,都需要分派一部分熟練工過去,手把手的教授才行,因為這種玩意兒,你懂原理去學,和不懂原理去學,那是兩回事。
前者你至少知道失手在陰間,後者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就拿陳曦鄙視的土法鋼爐來說,這個東西在58年的時候,專業的技術人才,外加懂冶煉的工人,對照著圖紙,也需要四十五天才能建設出來,而漢室到現在能真正帶隊的技術人員中,能建設出轉交給成熟工人操作的鋼爐的家夥,陳曦雙手雙腳就能數完。
陳曦可以摸著良心說,這東西真不難,因為第一個帶隊搞的就陳曦,雖說中間翻船了好幾次,但陳曦至少心裡有思路,知道改什麼地方,也知道為什麼改,所以最後勉強算是無波無瀾的搞出來了。
這玩意兒的技術含量在目前的高中生看來都不算高,就算實操差一點,隻要人夠小心,也能一點點的搭建起來,可在這個時期,陳曦就無奈了,可以說老一輩的文盲可以集體放棄了,直接等新一代吧。
規章製度嚴格執行的話,倒也能運轉下去,可大多數沒有經曆過這種管理製度的百姓是無法理解這種製度的意義。
雖說這種大型廠礦是有死亡率的認知,可這拉高到百分之五的話,陳曦真得摸著良心問一句,你這是擱這兒練西涼鐵騎呢!
所以隻能用技術工人,就算百姓不合格,也不能拿命去推進這個合格,現在畢竟沒有急迫到這個程度,二十年培養一個成年青壯,價值還沒撈回來,就給我整沒了。
要是戰爭,陳曦也就忍了,可這是生產單位啊,最後陳曦隻能捏著鼻子去搞培訓了,雖說進度極其垃圾,不合格的就打發到危險性不太高的其他廠子去,死了實在是不劃算,不死還能生下一代,提高人口也是為目前的大漢朝做貢獻啊。
本著這樣的想法,漢朝的冶煉司發展的巨慢,講道理一個8立方的土高爐一天好好運轉,也能產十噸生鐵,一年三千多噸,技術改良之後,能生產1800噸的鋼,搞100個,就超過49年了的中帝了……
可以說陳曦想的很美,但現在的問題是,8立方的土高爐造不出來,原因不知道,雖說從土磚的材料上講,陳曦尋思著溫養之後,就算拿去搞頂吹氧轉爐都可以,可惜技術不行,跪了。
故而隻能縮小,目前主流二三四方,每天產鐵按幾千斤計算,陳曦滿意不滿意且不說,其他人是真的很滿意。
其實陳曦老早想吐槽,但最後都忍了。
隻能給現實妥協,現在這個情況,陳曦忍得地方太多了,他有技術,哪怕技術不完整,但大體思路也都還有的,隻需要有能理解這個思路的工學和工程學大佬將之轉化為實體就行了。
然而沒有,所以陳曦就隻能自己去想辦法培養了。
一切全靠培養,隻能這樣了。
反正這次各大世家嘲諷不嘲諷鴻都門學這個,陳曦都要搞,你們給我變不出技術人員,你們還要問我要東西,那麼要麼搞專項定向,要麼你們彆問我要東西。
沒技術人員,現在就是滿負荷運轉,有技術人員,我就掀天花板,技術革新,拉高產出,到時候大家你好我好。
本質上技術決定生產力,教育又決定技術爆發的規模,而人口又決定了教育規模,完美狀況應該是無限人口,無限教育,技術無限爆發,生產力無限推進,反補無限人口,大家集體進入共產主義。
可這種事情一般都是想起來很美,做起來跟做夢差不多,基本不需要報什麼希望,所以陳曦覺得自己還是現實點,技術革新,教育普及,公共交通基礎建設,然後鼓勵生育。
有時候陳曦自己都在思考,我拿的真的是漢末三國的計劃書,我怎麼越看越像是49年掃除弊政,一五走起,二五跑步的套路?
彆人有沒有這個既視感陳曦不知道,但陳曦越是往前走,越是發現自己沒得選擇,抄正確的路線還是比較容易的,就說複雜一些,但目前的社會環境比那個時期複雜的外部環境輕鬆的多。
至少不用擔心彆人來捶自己,穩定朝前推進就可以了,故而麻煩是麻煩點,但好歹越乾越有動力,就算是和人對噴起來,底氣也相對更足一些,最多是攤子會越鋪越大。
這些東西就連李優也不清楚,長安這些人最多是知道陳曦要做什麼,至於為什麼這麼做,更多是隱約有一些認識,但攤子鋪到這麼大之後,就算是李優,賈詡這些一直拱衛著陳曦的文臣,其實都很難看穿陳曦真實的想法。
因為太大了,太多了,太繁瑣了,甚至對於陳曦以外的人來說,主次其實都已經很難分清了。
“孔明,今年大朝會主持的話,你家誰來?”魯肅將手上的北疆種草計劃丟到一旁,今年他想儘辦法種了四十萬平方公裡的草,明年目標是種八十萬平方公裡,然而現在的問題是曲奇培養出新的草了。
“還是我,公休的話,還是有些毛糙。”諸葛亮歎了口氣說道。
雖說和諸葛家鬨翻了,但是等諸葛誕來了之後,諸葛亮有一些想念自家那些叔叔伯伯了,畢竟自己父親死得早,全靠叔伯養活,一直以來也沒有虧欠,結果自己和兄長當年一怒,直接和諸葛氏鬨掰了。
“我覺得還行。”郭嘉想了想回答道,諸葛誕挺優秀的。
“我也覺得還行。”魯肅見過幾次諸葛誕,對諸葛誕的評價不低,“你可以讓他來這邊打雜啊,上次幫我們處理文職不也挺不錯的。”
諸葛亮搖了搖頭,拒絕了魯肅的提議,諸葛誕要是再長三歲,諸葛亮也就應下了,現在還是算了,讓他繼續挨孫尚香揍算了。
“你家也不來個成年人。”李優搖了搖頭說道,不過隨後也沒再言語,隻要琅琊諸葛氏不主動拒絕諸葛亮的善意,那麼諸葛亮自己代替琅琊諸葛氏處理一些人情關係,那真的是在幫忙。
“子川近日還能回來不?”賈詡翻看了一下手上的情報隨口說道,“各位該組織的組織一下,我看子揚他們是沒希望了,兗州他們核算到什麼程度了?奉孝。”
“聽說農糧之間結算的時間不同,而且年底進行了年貨大生產,補錄數據產生的速度比子揚計算的還快是吧。”郭嘉幽幽的說道。
喝茶的孫乾沉默了一會兒,這是根本沒準備讓劉曄回來的節奏吧,產生數據得速度,比核算的還要快,回啥回,今年住兗州算了。
“啊,他到時候回不來的話,那就隻能讓威碩組織了,作冊內史的登記名錄,我這邊幫忙一做吧。”賈詡唏噓不已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