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正統(1 / 1)

漢闕 七月新番 2011 字 1個月前

“今早在朝堂之上,我欲為蓋寬饒說話,弱翁為何阻我?”

承明殿議事後,司直蕭望之有些不解,追著太常魏相求問,魏相卻搖搖頭,直到進了魏家,屏退眾人後,魏相才道:“廷尉、執金吾等人以為,寬饒欲求禪,大逆不道,群臣多附議,蓋寬饒已被定了如此重罪,你要如何救他?”

蕭望之說道:“蓋寬饒剛直君子也,上無任、張之屬,下無許、史之托,職在司察,直道而行,仇人多,朋友少,先前趙廣漢阻撓春秋決獄之事,蓋寬饒不也站在弱翁一邊麼?”

“這次他不過是忠直憂國,不小心說錯了話,與吾等乃是同道中人,應該將他保下來。”

魏相嚇了一跳,立刻矢口否認:“勿要胡言,誰與蓋寬饒是一路人!”

他勸阻蕭望之道:“龍之為蟲也,可猶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即便是進諫忠臣,也不能觸碰人主之逆鱗,否則非敗即死。蓋寬饒什麼都能說,甚至可以直接彈劾西安侯,大罵平恩侯,但唯獨天子禪讓,江山易姓之事,他卻萬萬不能提!”

魏相以為,蓋寬饒這次是死定了,而且天子故意將奏疏下朝廷議論,恐怕就是想看看,誰同情蓋寬饒,誰與他持同一意見。

蕭望之心思不多,若是傻乎乎站了蓋寬饒,被牽連進去的恐怕就不止他,朝中清流一派都要一起受過。

所以魏相非但不願為蓋寬饒說話,他還要落井下石,主動割席,寫一篇奏疏,深挖一下蓋寬饒進言禪讓背後的原因……

“蓋寬饒之狂言,皆《韓氏易傳》與《公羊春秋》之過也!”

景帝、武帝時燕人韓嬰的《韓氏易傳》裡有一些大逆不道的言論,諸如支持官天下,或許跟燕國是全天下唯一一個對“禪讓”身體力行過的國家有關,尤有遺風。

公羊春秋其實也支持禪讓,隻是稍稍隱晦一些,將這種思想拆分藏在不同篇目裡。諸如“天子一爵”,即天子也隻是爵位的一種,並非“天”的化身,所以可以申天以屈君,通過天人感應的災異來告誡皇帝勿要胡作非為——漢武帝雖尊儒,擢公羊而黜榖梁,但卻最討厭這一點,董仲舒也因為對災異說三道四失了寵。

此外還有通三統,這個比較冗長複雜,大概的意思便是改製而不改道,新朝雖然另開政統,但道統不變,是延續先王的。所以要求存二王後,到了董仲舒的後學們,漸漸變成了支持以天下萬民為本,不私一姓的禪讓之言。

至於漢武帝最看重的夷夏之辯和大複仇,前者還在強調,後者則漸漸下沉,隻談私人仇怨,而很少提議漢與匈奴九世之仇了。

此外還有“春秋新王“等觀點,其本質在回答“孔子作為聖人,為何會降生在春秋亂世”這個問題。公羊學派認為,孔子是來救世的,所以在王綱不振的時代,孔子就是“新王”,既然孔子是王,而天下又不能有二君,所以居王位者未必是真王。

魏相是濟陰定陶人,蕭望之是東海蘭陵人,地理位置上屬於宋、魯,魯學較為興盛,和處於齊學陣營的公羊春秋分歧很大。但鹽鐵之議後,公羊、榖梁等關東儒家各派就來了一個大團結,講究共進退,一起與功利開邊刑名之臣對抗。

如今魏相卻要捅公羊一刀,讓蕭望之十分震驚。

魏相卻態度堅決,他不止是要壁虎斷尾,跟蓋寬饒劃清界限,還想乘此機會做一件事。

“長倩莫要小覷這學術之爭,六國時百家爭鳴,爭的就是誰才能讓天下複安;秦時李斯與儒生爭執分封之說,最後刑名法家之士勝,導致儒生被黜,詩書遭焚。”

“漢初曹相國、竇太後等喜好黃老,故數十年清靜無為,然禮製不行於世;最後是孝武時榖梁與公羊之辯,因公孫弘、董仲舒而尊公羊,於是公羊大興,影響了武帝朝數十年格局。”

“然衛太子雖學公羊,卻又複私問《榖梁》而善之。陛下繼位後,聽聞祖父衛太子好《榖梁春秋》,便問老丞相韋賢、侍中史高等,二人皆魯人也,故言穀梁春秋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也,宜興《榖梁》。”

“陛下誅滅霍氏後,召見榖梁春秋後學沛郡人蔡千秋為郎,入宮講學,與公羊家並說,又擢千秋為諫大夫給事中,讓選郎十人從受榖梁春秋。”

蕭望之就是當初那十個從蔡千秋學榖梁的人之一,他先前差點就被一個朋友拉著學《左傳》去了,後來聽說西安侯也在鑽研左氏,在河間太傅貫長卿死後,因為門戶稀薄,任弘居然成了左傳的領軍人物,遂心生嫌惡,改學榖梁。

他在東海郡家鄉時,學的就是《魯論語》,天下魯學是一家,倒也不反對,如今也成了乾將級彆的人物。

“陛下善榖梁之說,長安皆知。”

這是魏相觀察到的事,當然,劉詢也對以史解經的《左傳》感興趣。從西安侯任弘到京兆尹張敞,都是左傳一派的人物,但這一派起步晚,也沒有貿然擴張,依然低調行事,任弘更是隻收了劉更生等幾個年輕弟子,在榖梁看來,不成氣候。

但即便如此,榖梁、左傳依然未被列為官學,五經博士裡,唯一的春秋博士依然是公羊家的。

魏相敏感地意識到,在蓋寬饒捅了大簍子後,公羊春秋也要跟著倒黴了,就算不被罷黜,天子也必定引入新的學派去中和他不喜歡的公羊之說。

要麼是屬於他們自己人,比公羊更加保守提倡禮製的榖梁。

要麼是在魏相看來,本就是偽經,如今更被西安侯塞進去了他與楊惲、張敞等人作的新義理章句,充斥功利思想的歪理邪說《左傳》。

“《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審己正統而已。而《春秋》的正統,也隻能有一個!”

魏相看著蕭望之,麵容肅然:“長倩,這時候哪還顧得上去救蓋寬饒,清醒些,屬於你的戰爭,開始了!”

……

“臣惲以為,山有猛獸,藜藿為之不采;國有忠臣,奸邪為之不起。司隸校尉寬饒居不求安,食不求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

楊惲的奏疏還麼寫完,就被不請自來的張敞給打斷了,他在旁邊看了幾眼後立刻勸道:“子幼,這奏疏寫不得!你難道忘了太史令是如何獲罪的?”

當然記得,遭李陵之禍,為李陵做解釋,結果李陵真降了,觸怒了孝武,遂將司馬遷幽於縲絏,下了蠶室,遭受奇恥大辱。

“自然記得,但蓋寬饒不過是說錯了話,豈能與李陵相提並論,今上標榜仁德,不該因言獲罪。”

楊惲的筆停了,他正在寫為蓋寬饒說話的上疏,想解釋蓋寬饒本心並無大逆不道之意,更沒有讓天子禪讓退位的意思。

“哦?大漢不因言獲罪,那顏異是怎麼死的?”

顏異乃是漢武帝時的九卿,以廉潔正直著稱,因反對白鹿皮幣,被張湯定了腹誹罪而死。

天子想要誰死,何患無辭?更何況蓋寬饒結結實實揭了皇帝逆鱗,他個人道德再高潔也沒用了,這時候誰替他說話,誰就是同夥!這便是皇帝將此事下朝堂議論的原因啊。

“你這奏疏一上,非但會重蹈太史公覆轍,甚至會牽連他人。”

張敞極力勸阻楊惲,他知道楊惲與蓋寬饒為友,但楊惲一直被認為是“西安侯之黨羽”,任弘本就不在朝中,楊惲非要去摻和一腳,這是想要將地位敏感的驃騎將軍也拖下水麼?

楊惲卻猜出來了:“子高,汝極力勸阻我去管此事,莫非是想坐視蓋寬饒死,順便乘著公羊春秋被陛下遷怒之際,讓左傳得以興?”

學術要興盛有兩種路子,一是底層路線,先在地方上有教無類擴大影響,等桃李滿天下後,官府再不待見,也不得不加以重視。

二是上層路線,依靠遊說位高權重者,慢慢躋身朝堂,得到皇帝承認。

儒家之所以能在孝武時獨尊,便是兩條路都走通的結果。

任弘明明可以走前者,但卻故意忍著,他先慢工出細活完善學術理論,使之自圓其說,又招收才乾出眾,能受他影響和控製的幾個關門弟子,不急著擴大影響——任弘很清楚,若是倒逼皇帝,隻會讓劉詢懷疑他的動機,讓兩人本就脆弱的關係更加惡化,他才不想詢道呢。

左傳一派等待躋身朝堂的機會,如今卻因為蓋寬饒的衝塔而忽然來臨。張敞是有一絲竊喜的,卻也明白,他們的敵人不止是公羊派,還有近年來天子也加以扶持的榖梁派——誰讓榖梁那些親親尊尊的理論確實讓劉詢心動呢?他很需要一麵”王道“的麵紗。

左傳在民間影響不大,能辨者數量也不如傳承多年的公羊、榖梁。這其中,被西安侯拉進來的楊惲是得力乾將之一,豈能牽涉進蓋寬饒案?

但麵對張敞“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建言,楊惲卻大笑道:“子高的好意,我心領了,但蓋寬饒與我性情相投,皆被視為狂生,《左傳》有言,能與忠良,吉孰大焉!他今日有難,我不能置之不理。”

“子幼你……”

“西安侯會明白的。”

楊惲寫完了奏疏上最後幾個字:“惲之外祖父確實曾後悔過為李陵說話,可巫蠱之禍任安遭殃時,他還是義無反顧,設法救下了任氏孫兒。陛下也應知道楊惲性情,此事絕不會牽扯西安侯!”

說完便攜奏疏而出,隻剩下張敞暗暗跺腳,又差人去問,西安侯入武關了沒?

而等到次日,張敞收到回複,說西安侯已近長安,頗為大喜時,卻也從奔走相告的長安路人口中,得知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

“蓋寬饒死了!”

“大鴻臚惲上書,上不聽,遂下寬饒吏,寬饒不願辱於獄吏,竟引佩刀自剄於北闕下!”

……

北闕外多了一抹鮮豔的血時,西安侯的車隊也風塵仆仆,來到了霸陵縣白鹿原莊園外。

遠處遮蔽成蔭的葡萄架子,以及碩果累累的石榴樹,是任氏莊園的標誌,任弘不打算凹“聖賢”人設,可是過家門必入的。

“父親!”

任白十三歲了,正牽著名叫青羅卜、白蘿卜兩匹小馬在河邊的苜蓿地邊喂馬,他已是個身材漸長的小侯爺,弓馬嫻熟。瞧見車隊,立刻縱馬奔來朝任弘揮手。

一同跌跌撞撞來相迎驃騎將軍的除了小馬外,還有任弘和瑤光前年生的一對雙胞胎兒子,才兩歲,路走得跌跌撞撞,在草地上走得很急,已滿頭白發的夏丁卯得緊緊跟著,如同老母雞般伸出胳膊護著兩位小君侯,將他們當成孫子帶。

兩個小肉團最後一左一右,抱住了任弘的腿。

“小左。”

“小右。”

這就是兩個兒子的小名,任弘一手攬起一個,發現都重了不少,又聽任白說,瑤光和女兒昭蘇去長樂宮見太皇太後了。

任弘頷首聽著,白鹿原莊園似乎一切如常,蘿卜也在苜蓿地裡懶洋洋吃著食物,這老家夥,連招呼都懶得跟他打一聲。但任弘卻意識到,這五年悠閒生活,就快到頭了。

在回長安的路上,關於自己的後半生要怎麼過,任弘已做出了決定!

任弘將兒子交給夏丁卯,來到毛發依然光滑,但跟他一樣膘肥身健的蘿卜身邊,梳它的馬鬃,低聲在其耳邊笑道:

“老夥計,還跑得動麼?”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