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從建國初始便極其重農,漢文帝曾多次下詔強調:“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故有專門的官吏負責農事,在朝則為大司農,在郡上則是田曹、勸農掾史,相當於農業廳;縣裡為田嗇夫,相當於縣農業局;最後落實到鄉裡,則是“力田”,相當於生產大隊。
濟陰郡勸農掾史沒料到,自己有一天會費儘心思地知道某個小力田的名,搜刮其事跡,隻為向西安侯做介紹。
“敢告於君侯,那氾勝之是元霆元年才被推舉為‘力田’的。”
在前往氾水鄉的路上,在亭舍休憩時,勸農掾史小心翼翼地向任弘說起他從底下臨時打聽來的事。
“這氾勝之一家世代務農,其祖父、父皆曾做過力田,在氾水鄉小有名氣,下吏也聽說過其種瓠子的事跡。”
任弘頷首,瓠子就是葫蘆,除了吃外,還是製瓢的重要材料,但此物既不耐旱又不耐澇,想要種好可不容易,而濟陰的瓠子是最出名的。
“氾勝之想出一法,將多粒瓠子種種在一起,等種子發芽,葫蘆藤長到半尺後,把多條莖用繩子纏繞,以泥封住。數日後,各莖已長到一起,留其最茁壯者,其餘掐掉。說來也奇,結出來的瓠子極大,百姓大喜,以為氾勝之不亞其大父、父,故雖才二十餘歲,卻被推舉為力田。”
“原來這麼年輕。”
任弘了然,看來這氾勝之也是個長壽種啊,但為何曆史上大器晚成,一直到成、平才顯名呢?莫非是因為農事繁瑣而磨人,成效慢的緣故?
他在勸農掾史陪同下,行走在濟陰郡府定陶南麵,一條名為氾水的河流旁,這地方其實任弘來過一次,去年奉霍光之命來迎劉賀時,離開昌邑國途經此地。
可惜啊,如今昌邑已經除國,更名“山陽郡”,阿賀也拖兒帶女,去蜀郡嚴道軟禁。任弘記得他愛吃銅鍋涮肉,希望能堅持下去,未來或許會被火鍋業奉為祖師爺呢!雖然眼下蜀地嗜好的是甜味。
上次來去匆忙,未來得及細觀,如今再來,又值春耕時期,才能感受到濟陰這“天下之中”的稱謂不虛。東來西往的商販、服役服徭的戍卒、蓬頭垢麵的刑徒、腳步匆匆的小吏,絡繹不絕,有時人多時,他們都得統統站到道左,讓任侯爺的車駕先行。
遠眺河流兩岸,更見裡閭比鄰,幾乎所有平坦點的地方,都開辟出了農田,近處數百上千的農人、隸臣散布田間,播撒粟種。
任弘一路詢問勸農掾史,諸如濟陰有多少人口,多少耕地,每年田租能收多少?
方知全郡九個縣,竟有口數一百三十多萬,平均下來,一個縣的人口,頂四個敦煌郡!以人口密度而言,恐怕已與長安、五陵差不多,而人均耕地,隻有可憐巴巴的十畝。
勸農掾史道:“戶口大多集中在郡南,郡北人少,地也少,孝武時,河決瓠子二十年,將幾個縣全衝了,至今未能恢複如初。”
正因這個緣故,濟陰郡每年得從外麵購買糧食,才能足全郡百姓之用,幸好定陶是關東的商業中心,魯梁宋魏的大宗糧食彙集此地貿易。
隻濟陰一郡人多地少,尚能從外麵購糧,可若是關東普遍如此,該如何是好?
任弘在長安時從大司農處打聽過,如今大漢有八百萬頃登記在冊的土地,卻有五千多萬人口,還在不斷增長,平均下來,一頃地要養活7個人。
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
而大多數地的畝產,隻在“中”的程度,大漢耕地勉強能養活這麼多人,再多就溢出了。更彆說經過百年兼並,大多數的耕地,已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普通農夫的生計,注定比平均值更加艱難。
按照後世的說法,大漢已經快要掉進“馬爾薩斯陷阱”裡了,即擁有的農田養活不了這麼多的人口,尤其在關東已有明顯征兆:溺嬰風氣盛行,失地農夫淪為流民奴婢,人口和糧食的平衡正一點點被打破。
最後的結果任弘知道,王莽試圖用禪讓改製來解決這一問題,結果徹底失敗,最終平衡的弦徹底崩斷,一場“再造炎漢”的轟轟烈烈戰爭讓人口降下來,重新分一次蛋糕,開始一個新的循環。
這是從西漢開始,許多朝代總跳不出去的陷阱,尤其是明清,結結實實踩了進去。
天坑就在前方不遠處,這是比匈奴更加可怕難纏的敵人,作為知後世事的向導,任弘想引著大漢繞過去、
而縱觀古今,能避免馬爾薩斯陷阱的國家,無非是三板斧:對外貿易、殖民和技術革命。
一句話,將蛋糕做大。
雖然濟陰郡能通過定陶的大宗穀物交易補充糧食,但對外貿易是彆想了,大漢周邊儘是蠻夷戎狄,文明程度落後於漢,甚至連穀子都不種,這條叉掉。
移民拓殖是個好辦法,遠的地方不說,除了關中、關東人口擁擠外,光是大漢十三刺史部內,交州、揚州、荊州南部、益州南部、涼州、幽州都是地廣人稀。
官府組織的移民從孝武時就沒停過,但主要集中在新秦中和河西四郡。河西西域是戰略要地,卻無法養活太多人口,距離關東又遠,反而是南方的荊揚之地,可以容納大量人口,水稻它吃起來不香麼?
隻是漢人厚土重遷,移民非一朝一夕可成,遷走的人永遠是小部分,大多數人,依然要靠祖祖輩輩傳下來那些少得可憐的土地過活。
“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農業革命啊!”
其實大漢在孝武時已經爆過一次農業革命了,趙過推廣了代田法和牛耕,還在關中大修溝渠,讓一些地方畝產達到了四石。但關中是特殊的,大多數地方沒有那麼好的水利條件,養不起牛的小農之家,畝產仍在一兩石徘徊,相較於戰國竟沒啥進步。
雖然大漢農業與周圍西域、西南夷橫向對比很出眾,可在曆史上縱向比,又極不發達。
這便是任弘費心思找氾勝之的原因,在曆史上,此人將引發大漢第二輪農業革命,並寫下中國最早的一部農學專著《氾勝之書》。
任弘雖有些點子,前世卻沒種過地,理論不等於實踐,隻靠拍腦袋搞農業注定會鬨大笑話,他需要一個動手能力強的農業專家幫忙。
如此想著,他們已進入了氾水鄉,勸農掾史原本提議讓西安侯留在郡府,他派人去將氾勝之召來。但任弘卻要親自去氾水鄉瞧瞧,因為他聽說,氾勝之最近在做一件事。
到了氾水鄉,詢問氾勝之何在時,鄉人都給出了一致的答案:
“跟著氣味,往最臭的地方走,便能找到氾力田!”
……
作為最基層的農官,力田職責有二,一是勸勉農桑;二是以身作則,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當年趙過在推廣鐵犁牛耕及代田法時,朝廷便由“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裡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
所以和郡縣農官不同,力田必須是公認的善田模範,經常親自撲在第一線。
光從這點上看,氾勝之無疑是個合格的力田,任弘他們找到此人的地方,是鄉邑旁臭氣哄哄的大糞塘邊。
“氾力田讓鄉人將多餘的人矢牛馬糞都扔到此處,說是要製熟糞。”
領路的老農說話也不講究,笑嗬嗬地說道:“氾力田說,人喜歡吃熟食,莊稼也一樣,生糞吃下去不如熟糞美啊!”
這話說得,勸農掾史和縣田嗇夫臉都綠了,他們剛吃過朝食好不好!任弘倒是不以為忤。
他身旁同行的是呂廣粟,昔日在破虜燧的袍澤,被匈奴圍攻瘸了條腿,後來任弘將他一家都接了過來,安置在西安侯國,閒暇時照看下莊園。
呂廣粟倒是不願意吃白飯,他也是個老莊稼把式,兢兢業業為任弘經營侯國的莊園。隻可惜天分終究差了點,任弘說一他就做一,卻想不到二。
眼下來到這糞塘邊上,見糞肥和一些植物在裡麵堆積,漚製腐熟,呂廣粟麵露驚訝:“與君侯在白鹿原、侯國莊園裡讓吾等刨的積糞池一模一樣啊,這麼快就傳到此處了?”
氾勝之其實才是漚肥真正的發明者,熟糞這個概念是從他才有的,這就是大漢的金坷垃啊!
這便是任弘的借口:“正是聽說濟陰郡也有人製熟糞肥田,這才來看看。”
但這並不是任弘今日來此的重點,因為他聽縣田嗇夫說,氾勝之在做另一件事,一件縱是穿越者,若不在地裡埋頭十年,也決計做不成的事。
這時候,田嗇夫已捂著鼻子過去,將在田地裡忙活指點的氾勝之喚過來了。
力田一般年紀比較大,老農老圃方能為之,可氾勝之確實很年輕,恐怕三十不到,身材高大,而等他有些誠惶誠恐地過來拜見大名鼎鼎的西安侯時,任弘也看清了其相貌。
是個粗手粗腳,濃眉大眼的小夥,腳上穿著方便乾活的草履,而任弘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
“這氾勝之,長得好黑啊!”
……
PS:第二章在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