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1 / 1)

漢闕 七月新番 2010 字 1個月前

時值五月盛夏,日頭毒辣,庫魯克塔格山南麓的孔雀河流域本是動物們的樂園,各種鹿羊水禽在此聚集飲水。

但今日,它們好似感覺到了危險,黃羊邁動細長的腿飛速逃離,綠頭黃背的野鴨鳴叫著到處踩水亂飛。

驚動它們的是一支漢軍部隊,赤紅色的幘巾,玄色的鐵甲,以及飄揚的土德黃旗,正沿著河流北岸緩緩向西行進,前方是故作慌張驚逃的數十胡騎。

而就在此時,百餘名匈奴斥候,也出現在北麵地平線上,領頭的是醍醐阿達,他被右賢王撤去了僮仆都尉的職務,從一個小小的百騎長重新做起。

“這將是我的雪恥之戰。”

遠遠發現漢軍後,醍醐阿達摸了一下臉上代表恥辱的刀痕,舉起號角,鼓著腮幫子吹了起來。

“啊嗚嗚嗚嗚!”

牛角號發出了低沉響亮的嗚咽,在其身後,第二聲號角接踵而至,跟第一聲一樣綿長高亢。

隨即十隻,百隻,直到匈奴人中,凡是佩戴號角的百人長皆開始吹奏,回應著醍醐阿達。像是對月而嘯的狼群般,其中夾雜許多胡笳聲,還有越來越大的山呼海嘯……

這是右賢王潛藏已久的上萬右部精騎,他們的馬兒幾乎將山麓南邊的草地啃光,頭戴氈帽,手持彎弓的匈奴人騎上駿馬馳騁,如同驚雷在大地儘頭轟鳴。

而漢軍正西方的河岸上,也出現了兩千餘騎,那是伊吾王的部隊,奉右賢王之命,來參加這場匈奴人謀劃已久的會獵,蒲陰王則負責看好渠犁和鐵門。

一萬二千騎在右賢王的指揮下,朝十裡外的漢軍包抄而去。

“漢軍比預想的要多,不止兩千,起碼有三千。”

斥候回報後,周圍的千騎長們開始議論紛紛,右賢王皺起了眉,但很快舒展。

“無妨,二十多年前,趙破奴為漢浚稽將軍,帶著二萬騎擊左賢王,左賢王與戰,兵八萬騎圍兩萬漢軍,不是一樣贏了麼?今日萬二千人打三千,亦是以四敵一!更何況漢軍趕了一個月的路,必然疲敝。”

右賢王算數已是匈奴人裡極好的了,千騎長們紛紛點頭,吳宗年卻隻覺得怪異。

“這話說得,不知道的還以為匈奴才是兵少的一方呢。”

可即便如此,他仍為漢軍擔憂,這可不是烽燧防守,而是野外的遭遇戰,漢軍遠來疲乏,能撐住匈奴人的圍攻麼?會不會真的重蹈趙破奴覆轍。

但漢軍的將領,義陽侯傅介子卻一點不慌,開始將行進隊列的士卒徐徐聚攏,最後在孔雀河北岸一片乾燥的台地上,結成了半圓形的陣。

他們的背後,則是潺潺流水。

吳宗年頓時一愣,暗道:“背水列陣!傅公是想要效仿淮陰侯最出名的那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麼?”

在過去,背水列陣被認為是用兵大忌,可自韓信打出井陘之戰後,就完全反了過來,不少漢軍將吏很喜歡效仿,隻是成者少敗者多。

但今日背水一戰,顯然是合適的,兵法有雲,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不足則守,有餘則攻。

漢兵少而匈奴眾,漢以步卒為主,而匈奴儘是甲騎,漢軍必先處於守勢。

匈奴人最擅長的,就是利用騎兵的機動和靈活性,迂回拋射和回旋突擊,需要較大的作戰空間。與其遭到四麵圍攻,還不如將背後交給河水,那樣就隻需要防守正麵,還能激發出士卒死戰的魄力。

而接下來,從漢軍陣列裡推出來的東西,更讓吳宗年幾乎拍手叫絕。

那是長二丈,闊一丈四的二輪木車,車上蒙著蒙上牛皮,車外側綁尖銳的長矛,內側置堅固的大盾。

在漢軍的鼓點聲中,兩百多輛車陸續被推了出來,一乘挨著一乘,環扣在一起,隻片刻功夫,就在漢軍陣列外圍,創造了一圈堅固的堡壘!

“是武剛車!”

匈奴的千騎長們再也淡定不了了,麵露不安之色,右賢王也瞪大了眼睛,原本勝券在握的他,這會卻有些氣急敗壞。

“這不可能!漢軍是如何將數百輛笨重的武剛車推上三壟沙,推過白龍堆的?”

……

才一會功夫,看似將遭到胡騎包圍突襲的漢軍,卻搖身一變,成了個鐵烏龜。

半圓形的陣列擺上武剛車陣,它們高大厚重如同壁壘,讓匈奴人再無衝擊的可能。武剛車陣後麵,則是持刀荷盾的重甲士,持矛戟的長兵站在其身後,空隙裡則是已將弩上好弦的材官。

在漢軍陣列中央,響起了緩慢而沉重的鼓聲,像是敲打在心臟上一般,在鼓點激勵下,三千漢卒緊緊站在一起,眾誌成城,準備承受這場轟隆而至的胡騎沙暴……

可匈奴人卻在陣前兩裡停下了腳步,馬匹不安地踩著蹄子,胡人們則麵麵相覷,等待右賢王接下來的命令。

“右賢王,漢軍結了武剛車陣,萬萬攻不得!”

幾個先前曾叫囂在此全殲漢軍的千騎長,此刻卻在力勸右賢王改變計劃。

無他,隻因武剛車給匈奴人帶來的心理陰影,實在是太大了。

匈奴立國以來最為恥辱的漠北之戰,便是他們第一次吃武剛車的虧。

當時,衛青帶著五萬人行千裡過大漠,與伊稚斜單於十萬大軍遭遇,伊稚斜也以為漢軍疲乏,自己穩贏。

結果衛青卻以武剛車環繞為營,穩住陣腳,讓匈奴人圍攻了半天卻毫無戰果,士氣大降。然後衛青又派出五千甲騎出戰,連破匈奴人數陣。

至日暮,大風驟起,沙石撲麵,衛青竟全軍壓上,五萬人做出包圍十萬人的架勢,匈奴遂潰。

如果說那一戰,是因為“匈奴人少”的話,那李陵就用同樣的戰術告訴胡人,麵對武剛車陣,十多倍兵力也討不到便宜。

還是在浚稽山,當時右賢王的祖父,在位的且鞮侯單於先以三萬騎圍攻李陵五千人。李陵手下幾乎全是荊楚步卒,也不慌,結武剛車陣,千弩俱發,匈奴應弦而倒,三萬人竟被五千人逼退。

且鞮侯單於急了,調集周遭數百裡所有牧民,以八萬騎再度追擊圍攻,又靠武剛車陣防守反擊殺傷了數千人。

若非軍候管敢投降匈奴,向單於告知李陵既無後援,五十萬支弩矢也已耗儘,說不定就被李陵走脫了。

經此兩戰,匈奴人再見到武剛車,都失去了進攻的勇氣。

麵對這種為匈奴人量身打造戰法,他們是一籌莫展。即便馳騁到近處,麵對武剛車和漢軍的夷矛陣,馬匹亦躊躇不敢前。拋射進去的箭矢,頂多殺傷一些沒有防具的民夫、弓手,若是強攻,對方死十個人,他們卻可能損失上百人。

這是硬茬啊,所有人都看著右賢王,等待他的命令。

右賢王也沒料到漢軍能跨越險阻將武剛車推到西域,隻先讓遊騎去試探。

結果,派去試探的上千騎才到三百多步外,還來不及搭箭,漢軍陣列裡就射出來十多支弩。

孩臂粗的恐怖弩矢直接將一匹馬射死,更有個倒黴蛋,直接胸口挨了一矢,整個人飛了出去,菱形的弩矢透胸而出,當場就死了。

匈奴人大驚,連忙退了回來,而右賢王的臉色更難看了。

“大……大黃弩!”

那是漢軍射程最遠的弩,力道有十到十二石,需要兩個人才能開。昔日李廣率四千騎出右北平,為匈奴四萬騎所圍,李廣親持大黃弩射匈奴裨將,殺數人。

這種弩十分笨重,一般布置在烽燧和城頭,可漢軍這次卻一口氣帶了十多架出來,配合上武剛車陣,很難不讓人絕望。

匈奴人徹底失去了戰意,這是野外會戰?和攻城有何區彆?

右賢王隔了半響,才下達了讓所有人鬆口氣的指令。

“漢軍攜帶的乾糧肯定不多,且……且遠遠圍之!”

而還不等吳宗年暗暗高興,右賢王的刀,卻架到了他脖子上。

“吳先生,你是漢人,且來說說,這武剛車陣可有什麼破綻?”

……

時值五月下旬,天氣酷熱,匈奴人的戰馬也不耐煩地搖著尾巴拍打身體,驅趕蚊蠅,低頭嚼著有些發蔫的草木。而他們的主人卻隻能披著厚厚的皮甲忍受熱浪,一摸直鐵刀,已被曬得滾燙。

這可是右賢王親自挑的戰場,四周平坦,連棵樹都沒有。

他們已經將漢軍圍了半個時辰,一場試探性的進攻剛剛結束,卻以漢軍千弩齊發,遊騎丟下數十具屍體撤退,他們射出去的箭,隻紮到武剛車豎起的大盾上……

而吳宗年,此刻正洋洋灑灑對右賢王說著自己的看法。

“孝文皇帝時,有位晁錯大夫上疏,分析漢匈各自的長處。”

“他說。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疲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

“而若論漢軍製長,則有四。”

吳宗年掰著指頭告訴右賢王:“晁錯大夫又說,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

“大王聽出來了麼?若你執意與武剛車陣交戰,這是以己短攻彼長。昔日且鞮侯以二十倍之眾圍攻漢軍四五千人,尚且討不到什麼便宜。何況今日,右部大軍僅是漢軍的四倍?”

右賢王麵露慍色:“吳先生,我問你武剛車的破綻,不是要你分析我軍之短,你莫非是想要幫助漢人,勸我退兵?”

“我若是一味鼓動大王進攻,才是害你啊。”

吳宗年攤手,滿臉的無奈:“右賢王也彆難為我了,我在漢時也隻是一個舞文弄墨的文官,連兵法都沒讀過,更不懂戰陣啊。”

“要知道,這武剛車陣,可是孝武皇帝時,長平烈侯衛青根據古時兵法想出來的,專門對付胡騎。長平烈侯是什麼人?那可是百萬……不,千萬人裡挑一的名將!而我隻是個庸碌小吏,哪想得出破解之策。”

吳宗年笑道:“右賢王與其逼我,還不如派人去問問堅昆王,他當年也曾用過此策,焉能不知其破綻?”

堅昆王是李陵在匈奴的封號,堅昆部在右穀蠡王庭以北五千裡外,後世西西伯利亞葉尼塞河流域,跑個來回都得小半年,仗在眼前,右賢王哪等得及李陵回複?

其實右賢王也知道,過去投降匈奴的李緒等人,也曾提出過破解武剛車陣的辦法,那就是火攻!武剛車是木製蒙皮,燒起來就廢了。

可在這裡並不適用,且不說漢軍持大黃弩,匈奴難以突擊靠近射箭,更彆提從容放火了,而且漢軍身後就是河流,撲滅小火十分容易……

所以眼下的辦法,就隻有圍困了,漢軍所帶食物應是不多的,將他們力氣耗儘或許便能破陣,但是要困多久,三天,十天?

正當右賢王一籌莫展時,卻有信使從右賢王庭趕來,給他送來了一個比武剛車,大黃弩更加意外的驚喜。

“河西以北的溫偶駼王來報,漢酒泉郡方向有漢軍大隊人馬集結,有數千騎之眾,聚集在敦煌與酒泉之間的冥澤之畔,大有出塞攻擊右地之勢!”

“大王,這是……十天前送出的消息!”

……

PS:今天隻有兩章,3000月票加更在明天。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