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你聽說過天圓地方嗎?”
郭瑾放下了手中的《格物學》這本書,看著自己身邊的大太監張德,向他問話。
張德弓著身子,想了想。
“陛下,奴婢幼時曾在家鄉聽鄉中老人說過天圓地方的事情,老人們都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咱們活在一塊大平地上,而能看到太陽升起和落下。”
郭瑾點了點頭。
“那要是有人告訴你,不僅天是圓的,地也是圓的,咱們活在一個巨大的球體上,你覺得,這是真的還是假的?”
張德眨了眨眼睛,一時半會兒沒有回過味來。
“陛下,奴婢不太懂陛下的意思……”
“不是我說的,太上皇說的,太上皇說咱們活在一個球體上,之所以沒有摔倒在地上,是因為這個球和磁石一樣,能把所有生活在其上的人都牢牢的吸附住。”
郭瑾攤開了《格物學》的書本,把這一段內容指給張德看。
張德瞅了瞅,滿臉都是怪異。
“這……陛下,奴婢不過是一個閹人,雖然在內書房識了字,但沒讀過什麼書,也沒有老師,實在是不懂這些大道理,太上皇是頂頂聰明的人,奴婢又怎麼能理解太上皇的聖意呢?”
張德把自己貶的一無是處,試圖躲過郭瑾的奪命連環問。
郭瑾沉默了一會。
“算了,你的確是不懂,可是……太上皇怎麼從來都沒有和我說過這個事情呢?咱們活在一個球上?真的嗎?太上皇是怎麼知道的?
說起來,太上皇真的知道很多事情,好多事情我都是不知道的,全是太上皇告訴我的,很多很多事情,匪夷所思,但是卻又非常對,真是想不明白……”
郭瑾一臉費解的看著這本《格物學》。
“那……陛下打算怎麼辦?”
張德看著郭瑾。
郭瑾看著張德。
“還能怎麼辦?我答應了太上皇,不管學部發生什麼事情,我都不參與,不乾涉,說到,就要做到,不然我又如何能做到一言九鼎呢?我是君,君無戲言,不能反悔。”
郭瑾把那本《格物學》放到了一邊。
“這些事情稍微關注一下,告訴我就行,不要乾預,不要涉及,太上皇要做什麼,不能反對,隻能支持,以免讓太上皇不高興,明白嗎?”
“奴婢明白。”
張德點頭應諾。
這件事情就被郭瑾放到了一邊,郭鵬想要做的事情他雖然很在意,但是他不敢涉及太多。
什麼光啊,什麼力啊,什麼折射啊之類的,很多東西他也是看的一知半解。
他懂數學,有邏輯思維能力,被郭鵬培養了辯證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但是這些他聞所未聞的東西,的確很難理解。
但是這些都不重要,讓郭鵬高興滿意是最重要的。
他還指著郭鵬對他滿意,然後幫他後續分封兄弟們的行為背鍋呢。
否則郭鵬對他不滿,站出來說他不孝,他就要頭大了。
所以對於郭鵬提出的要求皇室子弟隱姓埋名變更身份進入學校和普通學生一起學習的要求也被他認可了。
郭鵬要求皇室子弟,尤其是郭瑾的兒子們,到了年齡就要變更姓名住到皇宮以外,在專人保護下度過和普通學子一樣的求學生活。
求學生涯之中,他們有必要在皇宮之外度過這段時光,以培養他們對於民間生活疾苦的理解,以及對民間生活更加深刻地認識。
這樣以後不管誰當了皇帝,施政就不會搞得和空中樓閣一樣沒有實際意義,這一點非常重要。
孩子們隻有節假日可以回歸皇宮,其餘時間必須在皇城外度過。
郭瑾想起了郭鵬曾經就是這樣教導他的弟弟們。
甚至現在那個十六歲的弟弟郭珩還在皇城外居住,正在太學內苦讀,為了通過考試而不眠不休的讀書學習,日子過得非常緊張刺激。
想起自己曾經的苦學經曆,還有如今這遊刃有餘的操控手段,他覺得這一切並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要是沒有當時的努力學習和後來的艱苦曆練,他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就把政務一手操控住,給他權力都把持不住,更遑論皇權。
反正皇室子弟在教育方麵的事情全都是郭鵬說了算,他一概不管。
郭鵬能教育出他,他也不擔心郭鵬會把自己的兒子們教歪了,接受他們皇祖父的教育,在郭瑾看來不是壞事。
跟著郭鵬學習,還能明白什麼是君,什麼是民,什麼是黎庶,知道自己的立場,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相信什麼,不該相信什麼。
至少身為君的立場不能錯掉。
屁股不能歪,屁股一旦歪了,不管才能多好,都是廢的。
屁股一旦歪了,才能越高,對魏帝國的威脅反而更大。
郭氏是君,決不能失去君的立場,對於稅收和土地必須死死的把持住,狠狠打擊偷稅漏稅的集團,否則下場會連黎庶都不如。
郭鵬把軍權財權政權等等一係列屬於皇帝的權力全部都交給了他,自己隻保留了一個專管教育的權力,他不能這點要求都不滿足。
現在他比較關心的事情除了儘快穩固他的地位和權勢之外,就是那位已經出去開疆拓土的兄弟郭珺做的怎麼樣了。
沒人比他更在意他的兄弟能否站穩腳跟了,這是真的。
要是他的這位兄弟不能站穩腳跟,豈不是說明郭鵬的分封政策有問題,難以推行嗎?
一旦這個政策難以推行,他不就是又要費心思對付自己的兄弟們了嗎?
郭瓊雖然受封,但是還沒走,顯然也是有著觀望局勢的想法。
阿珺啊,你可千萬不要掉鏈子啊,你可一定要成功啊。
懷著如此的期待,郭瑾認真的祈禱著他的兄弟馬到功成。
或許是郭瑾的祈禱有了效果,郭珺已經成功登陸印度大陸。
途中雖然遇到海上風暴和險情,但還算是運氣不錯,命保住了,隻是沉了幾艘船,失去了一些糧草。
他的登陸位置在印度的東南部,德乾高原東部較為寬闊的沿海平原地區。
發源自德乾高原的數條河流從西向東彙入印度洋,給沿海平原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來自印度洋的水汽進一步使得這一代降水豐沛,土壤肥沃,利於發展農業。
登上這片土地之後,幾乎是立刻的,那些跟隨著船隻在海上顛沛兩月餘的農業專家們就非常激動的告訴郭珺——這裡適合發展農業。
假以時日,這裡一定可以成為盛產糧食的沃土,一定可以填補他們的開拓進取所需,不需要朝廷長時間的輸血。
啊,我知道,我當然知道這裡適合發展農業。
但是,我來這裡又不僅僅隻是來發展農業的。
我要的是建立屬於我自己的國度啊。
郭珺率領主力登陸之前,他們登陸的地方已經是魏帝國沿海商路的一個據點了,已經有海軍士兵在這裡建立小據點,管理小據點,並且隨時等待著來自國內的商船靠岸、休整、補充。
郭珺的抵達使這裡的管理者興奮不已,他們非常熱情的向郭珺講述這一帶周圍的情況,以及郭珺非常在意的土著人聚居點的問題。
“也就是說,這一帶有不少人居住,也有不少人已經把這些土地開墾了?”
郭珺眼冒精光,很感興趣的詢問。
“是的。”
據點最高管理者、海軍中層軍官王海波向郭珺彙報:“周圍這一帶,方圓數十裡之內,有十八個夷人聚落,咱們和其中三個交過手,把他們打了回去。
他們似乎覺得咱們出現在這裡對他們不是什麼好事情,不過當咱們把他們打回去之後,他們就改變了態度,十八個夷人部落開始選擇和咱們貿易,用他們的農作物交換咱們的兵器,還有一些小玩意兒。”
“他們都用些什麼武器?”
“木棍,石頭,還有一些像是弓箭的東西,以及一些打獵用的獵犬都能被他們放到戰場上,鐵器也有,但是數量很少,質量很差,所以打起來完全不是咱們的對手,但是咱們人少,不便追擊。”
郭珺點了點頭,又問道:“所以你和他們換了武器?”
郭珺看向王海波。
王海波撓了撓腦袋。
“換啊,為什麼不換?多一點糧食,咱們吃的也好一些,他們這裡的糧食和咱們的差不多,能吃,不瞞公子,我實在是吃不管那些海貨,咱們這裡開墾的土地數量又實在有限。”
“你不怕他們用換來的武器再攻打你們?”
“也擔心過,所以一開始留了心眼,隻給了刀,沒給弓弩,結果他們沒用武器打咱們,倒是去打那些沒和咱們換武器的部落了。”
王海波似是嘲諷般的笑了笑:“然後打了敗仗的部落也來和咱們換武器,換了之後接著再打,然後武器用光了接著再來換,換了再去打,特彆有意思。
打到後來,甚至還有幾個夷人部落邀請咱們的人去幫他們打,幫他們指揮,打贏了就送我們財物和戰俘,咱們還因此得到了不少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