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死的很突然,但是也很必然。
孫堅死後,舊部無法繼續作戰,便在孫堅的侄子孫賁的帶領下歸附了袁術。
袁術得知孫堅之死,大驚失色,連忙整軍試圖挽回劣勢,但是已經無法扭轉局勢。
很快,袁術被劉表切斷了糧道,再也無法在南陽郡立足。
於是袁術隻能率軍離開南陽郡,向東進入了汝南郡和九江郡一帶,試圖在這一帶重整劣勢,伺機報複劉表。
汝南太守孔融得知袁術入境,派人禮貌的邀請袁術做客,袁術看到汝南郡地廣人稠,物產豐富,起了占據之心。
孔融擅長清談、讓梨,這兩方麵還可以,治理地方屬於無為而治,對外征伐則是徹底的無能,完全不是袁術的對手。
袁術假意邀請孔融做客喝酒,孔融欣然前往袁術軍營,大大咧咧的,還帶了不少好酒。
結果好酒被笑納,孔融被軟禁。
倒黴的孔融在什麼地方都逃不了當軟柿子的命。
其後袁術縱兵控製汝南郡治平輿,強行占據了汝南郡,沒有人敢於反對。
之後袁術又派兵吞並九江郡,殺死了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陳溫,占據了壽春,自稱揚州牧,兼領豫州牧。
占據了九江和汝南這兩塊人口充裕的富裕之地,袁術開始重整軍勢,向四周拓展自己的領土範圍,把勢力向豫州和揚州擴展,打算向劉表複仇。
不過在此之前,袁術需要對汝南黃巾進行征討,否則汝南黃巾盤踞在汝南郡大大小小的山林之中,始終對袁術是個很大的威脅。
孔融無能,袁術可是想有一番作為的。
而同一時刻,初平二年九月,袁紹因為部將殺死公孫瓚弟弟的事情和公孫瓚結仇,公孫瓚不聽宗員的勸告,強行率兵討伐袁紹。
公孫瓚說服宗員,說他如果乾掉了袁紹,可以拿下冀州,則整個河北都是宗員的勢力範圍內,難道不是美妙的事情嗎?
宗員此時年紀有些大了,頭腦不太清楚,立場也不堅定,便任由公孫瓚去了。
袁紹因為才被郭鵬打敗,元氣大傷,不想和公孫瓚打仗,所以立刻派人將渤海太守的印綬送給公孫瓚的另一個兄弟公孫範,任命他為渤海太守。
袁紹試圖緩和與公孫瓚的關係,但是公孫瓚早就因為袁紹背後捅刀的事情痛恨袁紹,又因為袁紹才郭鵬被打敗,公孫瓚知道袁紹元氣大損,所以這一次無論如何都不打算給袁紹機會。
於是公孫瓚假意接受袁紹的求和,讓公孫範接受渤海太守的印綬,上任之後整頓兵馬,迎接公孫瓚率領的幽州部隊進入渤海郡,兩軍合二為一。
然後公孫範宣布倒戈,和公孫瓚一起,率領三萬軍隊,從渤海進入清河國。
在清河國,公孫瓚輕鬆擊潰了數支袁紹的小部隊,然後公孫瓚火速進軍前往清河國與巨鹿郡的交界處——界橋。
公孫瓚試圖通過這裡殺入袁紹的統治核心,搗毀袁紹在冀州的統治,覆滅袁紹,占據冀州。
袁紹得知此事,大驚失色,無可奈何之下隻有在部下的支持下起兵兩萬前往界橋附近的大平原迎戰公孫瓚的燕代精兵。
袁紹很不想打這一仗,奈何公孫瓚趁他病想要他命。
他現在無比後悔自己腦袋發熱和郭鵬交戰,讓剛剛穩定下來的冀州變得動蕩起來,剛剛複蘇的勢力又被削弱了很多。
和郭鵬的一戰讓袁紹損失了兩萬兵力,主力軍隊受損,此番經過數月整頓,好容易聚合了一支部隊,結果剛剛開始恢複元氣,公孫瓚又來了。
可惡的公孫瓚!
袁紹痛恨公孫瓚不已,但是又沒有辦法,不能不抵抗,眼睜睜看著公孫瓚在渤海郡和清河國大肆行動,他不得不率軍正麵對抗。
袁紹還應該感到慶幸,因為郭鵬此時正在收拾東萊郡和北海國的亂局,忙於清剿黃巾殘兵和建立統治恢複秩序,以及秋糧收獲的行動,無暇顧及此戰,不能支援公孫瓚,否則袁紹真的有傾覆之憂。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探知了這個情報,袁紹的謀士們才感覺此戰還有希望,鼓動袁紹親自率軍出征,討伐公孫瓚。
袁紹在他們的支持下率軍出戰,並且重新任用了之前打了敗仗的麹義和顏良,希望他們可以知恥而後勇,打一場勝仗給他看看。
通過探查,袁紹得知公孫瓚率領兩萬步軍和一萬騎兵參戰,騎兵有輕騎兵,還有重騎兵。
哨騎的形容是旌旗鎧甲光照天地,的確是重騎沒有錯。
戰國晚期,因為冶鐵技術的發展,鐵質兵器開始逐漸出現,裝備軍隊。
到西漢晚期,因為冶鐵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青銅兵器被全麵淘汰,鐵質兵器成為主流。
到了東漢晚期,因為灌剛法的出現,使得鐵質兵器包括盔甲都變得成本較低,大規模裝備有了可能,當時的盔甲多數是鱗片甲,太陽光照射之下,黑亮黑亮的,稱之為玄甲。
公孫瓚有玄甲千領,裝備給了騎兵,增加騎兵的防禦力和衝擊力,剩下的騎兵都是輕騎兵,以騎射為看家本領。
公孫瓚本人還集合了一支全員都騎乘白馬的輕騎兵隊,作為自己的護衛鐵騎,參加了會戰。
早年,郭鵬還在幽州的時候,因為騎白馬的名號而赫赫有名,公孫瓚心向往之。
等郭鵬離開幽州之後,公孫瓚繼承了這個玩法,大肆搜集白馬,給自己和部下裝備,一上戰場一群白馬晃人眼,十分引人注目。
白馬將軍的稱號被公孫瓚獲得了。
這一回,公孫瓚儘出主力,要和袁紹決一死戰,取代袁紹的地位。
隻要可以將半殘不死的袁紹乾掉,整個河北還不是天高任鳥飛?
公孫瓚心中的野望開始滋生。
我三萬軍隊你能打敗我?
你個半殘不死的家夥能打敗我?
開什麼玩笑!
公孫瓚雄心勃勃信心十足的率領軍隊抵達了界橋,在這裡和袁紹的軍隊進行對峙,設立軍營,準備作戰。
和公孫瓚士氣高昂的軍隊不同,袁紹的軍隊大部分都顯得不是很想戰鬥的樣子,若不是袁紹重賞將士,估計麵對公孫瓚的騎兵的時候,這支軍隊就要潰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