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帝這一次的病倒和之前幾次都不太一樣。
最開始的時候病情並不嚴重,包括靈帝在內,連宦官們都沒有多麼在意。
除了處理必要的事物以外,靈帝繼續吃喝玩樂,在西園內與宮女儘情放縱,宦官們也繼續想方設法的讓靈帝開心。。
但是這個病斷斷續續連綿數月,靈帝覺得有些不妙,於是加緊開始自己的布置。
幫董氏外戚鞏固實力,給予蹇碩更多的權力,甚至親自下場給他撐腰。
不止如此,靈帝還嘗試剪除何進在雒陽之外的羽翼,比如正在三輔之地統兵隨同皇甫嵩一起抗擊韓遂的董卓。
董卓在黃巾之亂前後借由袁紹的推薦攀上了何進的高枝,做了何進的部下。
這一次靈帝用少府和並州牧的職位誘惑讓董卓放棄兵馬以此剪除何進的羽翼,都沒有成功,董卓就是各種借口不交兵馬。
靈帝很清楚,這是何進從中作祟,於是靈帝直接命令何進下令給董卓讓董卓交出兵馬去並州赴任。
何進在袁紹的建議下給董卓下令,讓他不要交出全部兵馬,交一部分,然後帶兵緩緩前行,往並州方向前進,爭取緩衝的時間。
注意,要慢。
講老實話,董卓是真的想去並州啊。
並州牧啊!
全天下第三個州牧啊!
軍政大權一把抓啊!
土皇帝啊!
這種好事錯過了這一次還有下一次嗎?
可是何(yuan)進(shi)的命令他不敢不遵從,隻能打落牙往肚裡咽,成了中央大佬們權力爭鬥的棋子。
本來何進是不敢這樣子搞的,覺得明目張膽和靈帝對著乾,對他沒好處。
但是袁紹通過在宮廷內部的一些關係,意外的得知了宦官們找名醫進宮給靈帝看病的消息。
結合最近一段時間靈帝不上朝不露麵的行為,袁紹有了一些大膽的猜測。
靈帝是不是病的比較嚴重,所以才那麼著急的想要剪除何進的羽翼給董氏外戚加分?
袁紹的猜測對,也不對。
一直到中平六年三月份的時候,靈帝的病情才陡然加重,宦官們這才亂了陣腳,那之前,他們都是遊刃有餘的。
皇帝是他們的保障,是他們的天,每一次皇帝的去世和更換對於宦官們尤其是掌權的大宦官們來說,都是一場生死劫。
他們十分的不希望靈帝就倒在這裡,他才三十多歲,不至於吧?
可惜,長期沉湎酒色的行為掏空了靈帝的身體,他的身體垮掉了,一蹶不振。
宦官們秘密請出名醫來給靈帝診斷,得出的結論非常的不容樂觀。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宦官們不得不開始思考該如何度過這場生死劫了。
而靈帝貌似自己也有些預感,感覺自己這一次怕是懸了。
不甘心,真的很不甘心,自己才三十多歲,僅僅才三十多歲,怎麼就要倒在這裡呢?
然後就是深深的擔憂。
自己要是真的倒在這裡了,孩子們能撐得住嗎?
能夠坐穩皇位而不是成為傀儡嗎?
這個時候,靈帝才發現自己把雒陽的軍權交給蹇碩來管理是多麼正確的選擇,因為這個時候,隻有身邊最親信的依附他才能生存的宦官才能信任。
饒是如此,也不是每一個宦官都可以信任的,那些和何進還有何皇後走的比較近的宦官就不能信任,能信任的隻能是蹇碩集團的一小撮人。
於是靈帝趁著自己還清醒,把蹇碩一個人秘密的叫到了自己的床邊。
“我怕是不行了,可是皇子協年齡幼小,無甚外力可以依靠,除了你,除了你可以用兵馬幫助皇子協登上帝位之外,沒有旁人可以做到。”
靈帝緊緊握著蹇碩的手:“皇子辯懦弱膽小,何氏囂張跋扈,想來又是一個惠帝,我不能讓辯繼承皇位,可是何進一定不允許。
現在我病入膏肓,已經無可奈何,所以隻能靠你了,務必,務必要讓皇子協登上帝位,成為大漢的皇帝,你要守著他長大,護他周全。”
蹇碩淚流滿麵的叩頭道:“陛下恩典,奴婢謹記於心,就算搭上這條命,也一定要讓皇子協登基為帝!”
“嗯!”
靈帝費勁的點頭。
然後眼睛一翻就暈了過去。
蹇碩頓時慌了手腳。
到了這個地步,他終於確定,靈帝堅持不了多久了。
他開始做準備。
當中平六年四月十一日,靈帝真的一命嗚呼之後,他已經做好了足夠的心理準備。
他定下了一個計劃。
“秘不發喪,矯詔宣何進入宮,然後布下我麾下禁軍兵馬,待何進來了,斬殺之!則大局可定,先帝遺願可以實現。”
蹇碩還是有些頭腦的,這個計劃也的確不差,何進接到宣旨之後也沒有懷疑,身邊的人也沒有懷疑,就讓何進去了。
如果不是蹇碩那邊出了一個告密的二五仔的話,何進搞不好就真的要當場去世了。
那個二五仔叫做潘隱,是何進的故舊,他悄悄跑到了宮門前向大搖大擺無甚防備的何進告密。
“天子已經駕崩,閹豎布下必死之局,隻等大將軍踏入死局!好立皇子協為皇帝!大將軍萬萬不可進入啊!”
潘隱十分緊張的對何進告密,何進大驚失色,一溜煙的跑走了。
等做好準備的蹇碩發現左等何進不來,右等何進不來,就意識到出問題了。
果不其然,何進回去之後把這個事情告訴了自己的部下,袁紹帶頭大怒,要率兵入宮殺光閹宦,於是何進點起聽自己命令的軍隊,開始逼宮。
蹇碩率領忠於自己的軍隊謹守皇宮,雙方對峙了一段時間,最終,先天底蘊不足的蹇碩慫了。
何皇後與何進為了避免夜長夢多,四月十三日,他們主持了劉辯的登基儀式,於是皇長子劉辯正式登基為皇帝,時年虛歲十四。
不僅如此,為了造成既定事實,何進與何皇後宣布大赦天下以後,立刻宣布改元,將中平六年改元為光熹元年。
何皇後以皇太後臨朝稱製,太傅袁隗與大將軍何進輔政,同錄尚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