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珠對公攤是深惡痛絕。

上海的房價那麼高,20%到30%是公攤,作為普通老百姓,交錢時心疼得滴血。

即使她現在是資本一方,她也不想掙這個錢。

掙錢的渠道有很多,來路乾淨更心安。

唔,國外的錢除外。

所以,拿到關於葉老先生聖軒大廈的具體數據後,陸明珠大筆一揮,洋洋灑灑的一篇文章順利出爐,標題起得簡單粗暴:【抵製公攤,從我做起】。

寫完後給謝君嶢看。

內容以“我”為主角,是個普通的打工仔,一家八口平時住著七千頂手月租兩百的唐樓,辛辛苦苦地工作,全家人的大半薪水用於支付房租,裝滿了包租公的腰包,而自己卻落得一無所有,在家人的努力下,我們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攢到1萬港幣,有望靠分期付款買到屬於自己的樓房,聽說聖軒大廈臨海而建,層高十六,可看到無敵海景,寬敞明亮,環境優雅,和以往一樣分期付款,分層銷售,每層再分戶,總價低,利於普通市民。

“我”興衝衝地去買房,條件是支付50%的房款,和其他業主一樣,必須簽下公攤協議,意為樓梯、電梯等公共麵積根據單位麵積分攤到各家各戶。

經過計算,“我”買的500平方呎單位,到手的套內麵積僅有425平方呎,減少一間房的麵積。

“我”花6000元買了個公攤?

6000元是什麼概念?是全家人一年多的薪水,不吃不喝才能攢下來。

為什麼不能和以前一樣呢?

最後一段話寫的是【聽說,葉聖軒老先生意欲聯合眾多置業公司推廣公攤模式,那麼業主的利益受損誰來維護?建議大家從現在開始,從你我開始,抵製公攤,堅持買無公攤樓房,否則公攤將在香江泛濫,再也無法保障每一位普通市民的購房利益。】

字裡行間不見罵葉聖軒的字眼,但通篇都是對公攤的抵製,葉聖軒損人利己的形象躍然紙上。

陸明珠沒出麵,直接把稿子寄給《明珠日報》。

筆名麼,就叫李大海。

普通人的名字、普通人的經曆才讓讀者更有代入感。

底氣足,明珠報業就沒怕過誰,陳總編看完後就讓人排版刊登,至於原因?

上上下下許多職員都在攢錢買樓,誰也不想買到有公攤的樓。

葉老先生也有訂閱《明珠日報》的習慣,在陸明珠生日宴上隨大流開始的,因為內容豐富,且有比較精彩的小說連載,二年間就沒有中斷訂購。

這日,他打開報紙就看到【抵製公攤,從我做起】的頭條標題。

看完內容,他氣得把報紙摔了。

兢兢業業伺候葉老先生的董翠君拾起來,“葉先生,怎麼了?”

“這個《明珠日報》真是肆無忌憚!”葉老先生臉色陰鬱,“公共場所是因整棟樓的業主而存在,樓梯、電梯均是為他們服務,平攤到每個

業主頭上不是應該的嗎?謝家陸家都有置業公司,我這種方法是為同行考慮,對他們也有利,要是由開發商承擔,利潤就減少太多了。《明珠日報》居然任由這樣的文章刊登,這是明目張膽地和我作對。”

董翠君仔細看了一遍。

如果她買樓,作為業主,她肯定不讚同公共麵積由業主平均分攤,但她現在和葉老先生是利益共同體,葉老先生賺得越多,對她越有利,就說道:“他們為什麼這麼做?還是他們寧願少賺錢?”

都知道《明珠日報》屬於明珠報業集團,背後人是陸明珠,是謝家,是陸家。

葉老先生想到前兩天自己和謝君顥說的話,莫非他就真的那麼看重陸明珠?自己隻是試探一下,並未露出任何企圖,他就這樣報複自己?

看到這樣的報道,誰還來買自己剛落成的兩棟大廈?

因為入場的房地產商太多,無數新樓拔地而起,這些年幾乎都是分層銷售,要不是分期銷售讓自己以小博大,大賺一筆,後來又推廣分戶銷售,自己很難在香江占有一席之地,可也因為這樣,普通市民有很多選擇,在發現公攤損害他們的得房麵積後,果斷不來光顧。

葉老先生沒能達到空手套白狼的目的,不得不咬著牙自掏腰包。

本以為同行聯合起來共同遵守公攤協議可以保障開發商的利益,沒想到謝家率先表態。

不光是謝家,還有陸家、賀家。

一旦如此,其他同行勢必和他們共進退,絕不會成為出頭鳥。

和他的暴怒不同,廣大香江市民卻對這篇文章感同身受。

他們都是普通人,平均月薪不過百八十元,拿到200元以上已屬高薪,而樓價卻高達80元每平方呎,大部分人買不起,小部分靠全家積蓄才買得起一個小單位卻又遇到公攤,誰不心涼?

有錢人富貴,不在乎公攤,他們在乎啊!

就在這時,謝家長春集團麾下的高峰置業公司、盛豐置業公司和陸氏置業公司、賀氏置業公司、光輝置業公司、長生置業公司等房地產商同時登報聲明,凡是購買他們旗下樓盤的業主可以支付二成首付,餘下七成拿房契地契向永豐銀行貸款,年利率1%,按需定期,月月還款,直至還清後拿回地契房契,永久持有,不存在任何風險,又承諾無論跌漲,隻要按時還款就不會收回房產。

一夕之間,這幾家公司的樓宅銷售是爆發式增長。

很快,樓宅銷售一空。

不要小看任何一個普通市民對房子的渴求。

緊接著,高峰置業公司宣布出資2000萬港幣,連同陸明珠小姐個人出資的1000萬港幣,共計3000萬港幣,以慶祝謝君嶢和陸明珠大婚的名義打造公共屋邨,建成後將以市價房租十分之一的價格出租給香江貧困市民。

但要通過考核,確屬貧困家庭,收入微薄,且無房可住,最後會根據家庭人口分配房屋大小不一。

“真有這麼好的事兒?”狹窄的劏房中,有人表示不敢置

信。()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