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要成立編織品加工坊?
不光要招一批編織學徒,今天的工作還要來個大調整。
現在隊裡的活主要曬麥種、刨玉米茬、高粱茬,刨出來在地裡攤著曬一上午,將根茬上的土抖淨,統一運到場地上,完全曬乾後再分下去。
清理完秸茬的地還要犁一遍,把地整平,準備種麥子。
有活,但沒那麼忙了。
各家上工的人數都減了點,忙忙自留地的東西,指使孩子去公家地裡攬地瓜、攬花生。
要是運氣好能把一個人當天的口糧弄出來。
攬到的花生攢起來,去油坊換點油,換一兩賺一兩。
社員們也做好了準備,如往年那樣,等種完麥子農閒的時候就到了,想賺點工分得耳朵尖著點,勤往隊裡跑著些,還得聽分配。
累的時候雖然也會喊累,但真等農閒後又都盼著隊裡能有點活。
所以,隊裡大喇叭宣布要成立個作坊,還要招人時,社員們先是楞了下,接著呼啦跑到院子裡豎著耳朵聽。
"啥作坊?咱隊裡要弄個啥作坊啊?"
喇叭伴著或強或弱的電流音,得屏氣凝息才能聽真切。
大喇叭還在繼續。
"……周嘉妮同誌不光幫咱村爭取到了往國營飯店送菜的資格,現在,周嘉妮同誌和邱則銘同誌,還帶著咱村的編織籃子走進省城,走進了省百貨大樓。以後,咱們就要跟省百貨大樓合作啦!"
張寶生說的慷慨激昂。
不少社員還沒回過神來。
有老太太不明所以地問家裡人: "城裡那麼缺編織筐啊?他們那地方沒人賣那些東西嗎?"
不然咋從他們村進貨呢?
年輕點的關注的是:那倆新來的知青,把他們大隊的東西帶到了省城,還進了百貨大樓。好多人都從家裡跑出來,跟鄰居互相交流信息,生怕自己剛才聽錯了。
有人問到張老四家,才知道前幾日村裡組織手藝人編了一批籃子,周嘉妮跟邱則銘上省城的時候帶走了。
往年村裡也組織湊貨,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但出完成品後都是去彆的隊裡找賣貨行的把式,由他們帶著出去賣。
/>今年村裡這是把貨交給了那兩個年輕的知青,人家還把他們大隊的貨賣到了省城,如今要跟省百貨大樓合作了。
"小周同誌真是實打實為咱大隊出力啊,又是提議塑料大棚,又是幫咱賣菜,現在還幫咱賣筐子。
“張寶生是不是看著小周同誌賣菜賣的好,才給她派了賣筐子的任務?”
"這事不是想派就能派出去,得那個本事才行,人家小周同誌就真有那個本事。""還有那個小夥子,人家肯定也出力了。"
"是啊,這麼多年,自打頭一批知青下來,可算來了乾實事的了。""多少知青才出這麼一兩個。"
社員們很難平靜下來,那可是省城的大單位啊。
一個鎮上的國營飯店就讓大家有種高不可攀的感覺,如今他們居然跟省百貨大樓搭上邊了。
一番交流過後,仿佛才確認了這個事實,整個村子才沸騰起來,不約而同的往隊裡跑,想去當麵問個明白。
老新知青們這兩天已經不出早工了,尤其是新知青,早上可算能多睡會兒了,睡到七點左右起來,吃點東西再上工。
老知青還好,知青點是獨立存在的,有人聽到大喇叭響也沒關注,翻個身,用被子蒙了頭接著睡,完全不知道被當地老鄉嫌棄了。
但還在老鄉家裡住的新知青就不一樣了。好幾個人都是被外頭此起彼伏地歡呼聲吵醒的。
孟見娣睡眼朦朧地起來,看了看時間,才五點,嘟囔了句: “乾嘛呀……”又倒下,接著漸漸覺出不對勁,披上衣服下炕拉開門,看著一片喜氣洋洋的宋解放家,問了句, "嬸子,咋了?"
孫紅玉喜得拍了下大腿,揚聲帶笑說道:“跟你們一起來的那個周嘉妮,可真是我們前進大隊的福星啊。"
屋裡,劉愛玲騰的坐了起來,是她睡夢魘了嗎?大早上的怎麼會聽到周嘉妮名字?
豎著耳朵聽外頭孫紅玉道: “你說那個小同誌怎麼那麼有本事呢?她們去省城買塑料布,不光帶了我們種的菜,還帶著張老四他們編的籃子,說是跟省裡百貨大樓搞上合作了,以後百貨大樓要從咱村進貨。"
/>
大清早的,她還以為自己在做夢呢,又反複問了句: "真的假的?"
"大喇叭都廣播了能有假?隊裡要弄作坊了,要招人跟著編籃子,今天還要組織人去山上割條子啥的,你們也彆睡了,趕緊起來去大隊看看,趕緊報名去……"
孟見娣轉頭,看到坐在炕上兩眼發呆的劉愛玲,不知道是不是她看眼花了,劉愛玲臉色咋煞白煞白的呢?夢見惡鬼了?
不是夢見惡鬼了,在劉愛玲這裡,外頭說的那不是喜訊,對她來說是噩耗。
怎麼可能?
周嘉妮怎麼可能有那個本事!
他們不是去省裡買塑料布嗎?捎帶著幫老鄉賣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