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蘭蘭在蘇州的平江路曆史街區,蘭蘭身後不遠處,就是著名文物保護單位全晉會館,也是中國昆曲博物館的所在地。】
【各位熟悉《紅樓夢》的小夥伴們可能都有印象,《紅樓夢》是一個處處都是“戲”的地方,當然這裡的“戲”可並不是指書中人物渾身都是戲,而是“聽戲”這種傳統娛樂項目,在紅樓人物們的生活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清冷夜風中,寶玉站在榮禧堂前,記起此前天幕上蕭蘭蘭曾經說過的, "對於傳統文化愛好者來說極富魅力的”,原來竟是聽戲。
【紅樓夢中,幾乎隻要是有人過生日就會唱戲:賈敬生日請人唱戲,賈政生日唱戲,寶釵生日唱戲,鳳姐生日唱戲,寶玉生日唱戲,賈母過大壽更是唱了好幾天的戲。】
【除了這些生日場合的大戲之外,其他重要場合,也少不了戲劇的影子。舉個栗子,賈家人集體前往清虛觀打醮祈福時,一起坐在樓上,看神前拈的戲;賈府總管賴大之子賴尚榮得了官職,也在賴家花園中擺酒唱戲三天。】
【除了以上場合,對賈家來說最重要也是最輝煌的場合莫過於元春省親。】
【當賈政長女元春被冊封為貴妃時,寧榮兩府也特地早早地為省親做準備,從蘇州采買了十二個女孩子,並聘了教習,以及行頭等物事,京師在家中辦了一個“家班”。小夥伴們,蘇州是昆曲的發祥地,賈府從蘇州請教習來辦的家班,按照當時的戲曲發展態勢判斷,大概率唱的是昆曲。】
【所以今天蘭蘭選擇了坐落在蘇州的中國昆曲博物館,作為今天直播的外景地。】
榮禧堂前,一片寂靜無人,人們個個肅然,或立或坐著靜聽,但人人心中都是疑團陡起:寶玉與探春不是言之鑿鑿,今夜天幕要講元春的嗎?怎麼聽起來天幕竟是要主講唱戲呢?
【元春省親當日,這個由十二個女孩子組成的家班曾在元春麵前表演,按照書中所記載, “一個個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態。雖是妝演的形容,卻作儘悲歡情狀。”①可想而知這應是相當精彩的演出。】
【然而元春當日所點的四出戲,根據脂硯齋的劇透,這四出劇目本身就泄露了元春與賈府中人的命運。因此,蘭蘭就打算以此為契機,從昆曲這個明清之際獨領風騷的古老劇種開始講起,給大家講講康雍乾三朝風靡全國的戲劇,也講一講元春這個令賈家在衰落前夕再次
複現"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相的女性,她的命運和她那撲朔迷離的結局……】
“就是這個!”
人人聽到這裡,都精神為之一振:原來寶玉與探春的猜測並沒有錯;而天幕要先講一講府裡的戲班子,想必也有它的道理。
隻不過,天幕上說起元春時的措辭,令人沒來由地心生隱憂:元春如今已身為貴妃,如何還會有什麼“撲朔迷離的結局”。
如此一來,榮禧堂中各人對天幕便更加關注了。
【今天因為是參觀博物館,為了不打擾其他觀眾,蘭蘭已經預先錄製了一段短視頻,帶大家領略一下昆曲博物館。蘭蘭安排這一小段,也是希望小夥伴們能夠先了解一下昆曲藝術在明清之際的發展,它的影響力,以及對《紅樓夢》這部偉大著作的藝術熏陶。】
【好了,小夥伴們,就請大家跟隨蘭蘭的腳步,先到昆曲博物館中去看一看吧!語音小助手,視頻走起!】
這一套榮府上下都熟:就聽悠揚的樂聲響起,天幕上蕭蘭蘭的身影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規製宏大的宅院。
“是會館!”賈政一眼瞥見,很肯定地開口。他曾多次被點學差外出公乾,各地都去過,自然對會館這種由各地商賈集資建成的建築非常熟悉。
果然——
【中國昆曲博物館位於姑蘇平江曆史保護街區內的全晉會館。這座會館始建於乾隆三十年,是典型的會館建築群落,其中完好保存了全晉會館戲場,這裡擁有蘇州地區最為精美的古典戲台②.…】
這時,就見天幕上的視角陡然升高,自上而下俯瞰一座戲場,戲場正南麵則是一座兩層的戲樓,向北伸出戲台,台上繪彩描金,雙戧飛翹,一派富麗。那天幕竟似帶著眾人居高臨下,緩緩在那戲場上空轉了一圈,又去細瞧那戲台的額枋雕飾,片刻後竟似又飛入那戲台之中,視角切換為那戲台中的穹窿藻井..
眾人早已顧不上賈政猜中了這正是會館,都目瞪口呆地盯著天幕上的景象——說實在的,以榮府中人的眼界,這未必是他們所見過最為精美的戲台,但以此等忽上忽下的視角觀賞,卻是生平頭一遭。
合理推斷,這一段場景,應當也是那“四腳竹蜻蜓”去空中飛了一圈看來的。
賈母縮在一張大圈椅裡,揚首望天,口中喃喃地道: "真好看啊!小時
候就最喜歡這種大戲台來著……那時候是在哪裡?在……是在姑蘇吧!"
隨著場景變化,天上仙子輕聲曼語,——講解,又帶著眾人走馬觀花式地看過了大殿戲台、各色戲曲的行頭、裝束與樂器等物,又說了一會兒館內珍藏的各種古本。接著,天幕又就著四壁懸掛著的各種圖畫裝飾,說起了各種戲曲。
【《紅樓夢》的時代正是中華傳統戲曲發展到鼎盛的時期,當時上至宮廷,下至市井,甚至在窮鄉僻壤,戲劇都是一種絕對重要的娛樂方式。沒有電影、電視,不能刷短視頻的時代,人們的娛樂方式就隻有它。】
天幕上說的“電影、電視、短視頻”,榮禧堂前人人都聽不懂,但既然天幕隻說是為了"娛樂”,而與元春無關,大家也就暫且不管它。
【據說乾隆皇帝就很喜歡戲曲,是個大戲迷。在乾隆十六年,皇太後六十大壽的時候,乾隆皇帝曾經為了給太後祝壽而安排了一場盛大的戲曲堂會: “自西華門至西直門外之高梁橋,十餘裡中,各有分地,張設燈彩,結撰樓閣……每數十步間一戲台,南腔北調,備四方之樂”③。】
【小夥伴們,大家看,這就是《崇慶皇太後萬壽慶典圖》④中,乾隆皇帝為皇太後慶壽時的演劇場景。這規模,可是比我們今天的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