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迎春的婚姻悲劇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
【當然,首先是她的父親不做人。書中寫得很清楚,賈赦欠了孫紹祖五千兩銀子,一直沒還,便將迎春嫁給孫紹祖,算是一種變相的抵債。】
"好家夥!"
這回世雍與鳳清兩個麵麵相覷: "這……外人如何插得了手去?"
如今男婚女嫁,講究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賈赦執意要將迎春嫁給孫紹祖,莫說世雍苦苦求娶探春還未有結果,就算已經成了東床嬌婿,恐怕也無法阻攔這樣一門嶽家叔伯老爺親自訂下的親事。
【其次,榮府內其他人坐視了這樁極其不妥的婚姻。賈母一向與賈赦相處得不算和睦,她雖然覺得迎春的這樁婚事並不稱意,但“想來攔阻亦恐不聽”,於是隻說了"知道了"三字,餘不多及。賈政勸諫過兩次,但賈赦不聽,也隻得罷了。①】
【小夥伴們,這件事倒是印證了“賈政過繼之說”,表明賈母並非賈赦的親生母親——畢竟如果賈母是賈赦的生母,賈迎春是她的親孫女,為什麼賈母攔阻賈赦對方會不聽呢?因此隻可能是賈赦與她榮禧堂這一支是隔房的。隔房侄子自作主張要嫁女兒,這婚事確實不好插手。】
【此外,在迎春的事上本應亦有發言權的賈璉、王熙鳳夫婦二人,集體噤聲了。按照邢夫人的話說,他們夫婦“竟通共這一個妹子,全不在意。”②】
“竟真有此事?”世雍怒道,“賈璉夫婦前些日子因為那‘牛痘’的事曾受萬歲旌獎。但若他們對親生妹子也涼薄如此,到時必然難逃其責!就算那賈璉極得聖意又如何,我定要想辦法參他一本。"
鳳清一挑眉,道:“但你不也說過,這天幕就是專為點醒他人的?我倒是覺得,今日這天幕一出,你家二姨姐便未必會再嫁那孫紹祖了。"
世雍再次聽到"二姨姐"這麼個稱呼,心裡又舒坦了些。
【但是,蘭蘭在這裡也要講到,迎春本人的性格也是這一出悲劇的成因之一,她生性太過懦弱,隻知一味退讓,任人欺侮。】
【迎春在剛出場時,曹公便描寫她, “溫柔沉默,觀之可親”③,是個不愛多說話的沉靜女子。也正因為如此,迎春一直是個背景板式的人物,她不像鳳姐那樣會說話能理家,也不
像林史薛三大才女那般才情出眾。她唯一令我們有些印象的作品是那次製燈謎——】
“燈謎!”
世雍頓時記起,知道這燈謎很重要,因為他知道,天幕上說探春時,也曾提到過一次燈謎,而探春所做的燈謎謎底是“風箏”,天幕上說這預示著探春將來的命運是像風箏一般遠嫁不歸。
【迎春所做的燈謎,謎底是“算盤”。當時賈政對迎春燈謎的評價,是“打動亂如麻”,所以賈政總覺得不夠吉利④。但在我們這些讀者眼裡看來,這個謎語的隱喻再明顯不過了,算盤,是“撥一撥動一動”的物事。而迎春的個性正是如此, "“撥一撥才動一動”,任人操控,隨波逐流。】
"確實……"
鳳清想了想,竟也覺得,用這件物品來形容這樣的個性,竟是再精準不過了。
【迎春的問題在於,她看待世情的角度太過悲觀,篤信宿命論,認為一切都是命,因此完全放棄了主觀能動性,一概不予抗爭。府裡的小廝們甚至給她起了個外號,叫做“二木頭”,意思是“戳一針也不知噯喲一聲”。⑤】
【最明顯的例子當然是“懦小姐不問累金鳳”,在那一回裡,迎春的乳母將她的攢珠累絲金鳳偷出去賭錢,迎春卻不願追究,隻說“寧可沒有了,又何必生事”②。她的丫鬟繡桔和妹妹探春要替她追回,她卻一再阻止,想要息事寧人,自己卻隻拿一本《太上感應篇》來讀②。】
“竟然是這樣軟弱的一個女子?!"世雍一聽,頓時氣笑了, "將這樣的人送到那孫紹祖身邊,可不正正就是送進狼窩,任其吃肉拆骨?"
他想了想又搖著頭說: “他們這一家子也真是古怪,三小姐那麼有主意的一個人,偏生二小姐卻這樣……"
【當時林黛玉評價此事,說是“虎狼屯於階陛,尚談因果”②,真是形容得太恰當不過了。】
鳳清頓時將雙手一拍: "不愧是我未婚妻!隨便說一句話天幕上都誇的。"
世雍頓時又朝鳳清翻個大白眼。
【隨後就是“抄檢大觀園”,迎春的大丫鬟司棋因被抄出與表弟潘又安之間有私情的罪證,被驅逐出大觀園。司棋求迎春替她說清,迎春卻說: “我知道你乾了什麼大不是,我還十分說情留下,豈不連我也完了?”⑥
】
【殊不知,迎春身邊最為強勢的大丫鬟就是司棋。有司棋在迎春身邊,還能將迎春保護得很好。司棋一去,迎春便更加軟弱,無人護持,最終被父母安排嫁給孫紹祖,落得個被虐待致死的結局。】
“奇怪,難道賈家的女兒被虐待,娘家竟然不聞不問嗎?”世雍也起了義憤之心,心想若是他的姐妹出嫁是這番際遇,他哪怕拚著被彈劾被人奪了世襲爵位,也要衝上門去,把自家姐妹搶回來,順手把對方家裡砸個稀巴爛!
"你沒聽見,那嶽丈老爺還倒欠了女婿五千兩銀子嗎?"鳳清在一旁雙手一攤。"可那……那不就成了賣女兒嗎?"世雍憤然,覺得完全不可理解。“誰說不說呢?”鳳清的眼神難免有些悲涼,似是想起了認識的某個熟人。
【迎春的悲劇性格,導致她從訂婚到出嫁,再到回門省親,從未有任何反抗。她唯一曾做的,就是向嬸娘王夫人訴苦,並且要求在家中園子裡的舊居多住幾日。幾日之後,孫家將迎春接回去,這個善良而軟弱的女子便再也沒能回到賈家,而是被折磨致死。】
【因此“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讀者們對迎春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