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這關子賣的!""等等我還沒明白……"“李紈和王夫人難道不是婆媳嗎?”

這回天幕上的彈幕不再是整齊劃一的標點符號了,各種各樣的文字都有。

但是蕭蘭蘭卻沒有馬上開腔。隻見天幕晃動,已經不見了她的身影,卻見前方有一條道路,直通向那籬門而去。門前路旁有一塊石碣,上麵鐫著“稻香村”三個鮮亮的大字。與榮府大觀園中稻香村門前石碣,除了字體略微有彆之外,竟是一模一樣。

【蘭蘭來的季節略早些,大家看,遠處是一片幾百株杏花,現在剛有些花骨朵,還沒能如書中所寫,開得如噴火蒸霞一般。但是這稻香村還是它該有的樣子——】

天幕略略晃動,顯出遠處一片杏林,枝頭星星點點的花苞初綻,還未開得很盛。天幕接著又轉向眼前數間茅屋。就見這些屋舍的廊柱窗欞,俱是木質本色,無一上彩,配合著茅屋的茅草頂和牆頭的稻莖,滿眼都是質樸的農家氣象。

【——大家看,那邊還有水井和菜田。】

隨著天幕轉動,賈府裡眾人便看見了一口土井,旁邊還有桔棒轆韓,另有分畦列畝,土壟明顯整過,有些微綠意在探頭探腦。

眾人便都歎道:“稻香村果然是一派田舍風光。”

其中就隻有探春與鳳姐,是在王家村一帶親眼見過鄉間農舍天幕的,才知道自家稻香村的所謂“田舍風”和真正鄉裡比起,還是要嫌人工穿鑿、太過富貴氣了。

【原來這裡應該有雞鴨放養的。但我剛才請教了這裡的園林管理處,他們說原來曾經也養過,但是後來管理難度太大,就不再養了。大家可以自行想象一下,這裡應當還有些雞鳴鴨唱,交織在一起而成為一派田園牧歌。】

賈母院裡,人人都轉頭看著探春——他們這裡的稻香村原來也是養雞鴨的,後來全都被拔了毛去做羽絨服。現在也多是後來補的小雞苗、小鴨患兒。

【不過呢,稻香村的田園範兒,在書中可是並未得到作者的足夠青睞,這一片田園風格的園林在建成之初,就受到了賈寶玉的質疑。當時寶玉的意思是,這一片田莊雖擁有質樸的農家風韻,但是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顯得十分突兀。】

【畢竟我國的園林設計講究一個“天人合一”,人需要與自然和諧統一,因此在滿園錦

繡的大觀園裡硬生生植入一個農舍,便是“非其地而強為地,非其山而強為山”①,終不得“天然”二字。】

這一番話,眾人聽得暗暗點頭,都覺得十分有道理,唯有寶玉不覺得什麼,畢竟這裡頭不少話就是當初他向賈政和一眾清客表達過的。

【所以脂硯齋也曾經在這一段裡提示過,曹公在大觀園裡設置這麼一座“稻香村”,也是有特彆意義的。賈政剛進園時,見此田園風光,便歎道:“此時一見,未免勾引我起歸農之意。”脂硯齋就在一旁點評“極熱之中偏以冷筆點之,所以為妙。”②】

【這句大概就是在說,在元春封妃這種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時候,賈政突然來上這麼一句“歸

農”,預伏著這些高官厚祿的人物將來也會隻剩些鄉村農舍存身……】

“老二這真是……沒事偏要烏鴉嘴!”賈母頓時開始埋怨兒子。

王夫人也在暗暗怨念丈夫:你要真是個農人而不是榮國公的嗣子,我這堂堂王家嫡女能嫁了給你?這歸的個什麼農喲!

【但是呢,這樣一處沒有任何額外裝飾,比薛寶釵的蘅蕪苑還要質樸十倍的稻香村,卻正好適合李紈居住。這是因為,李紈青春喪偶,是一個守節的寡婦。封建時代的寡婦,便是這樣一群,幾乎被剝奪了一切正常女性權利的人物,她們既不能穿太過鮮亮的衣物,也不能出席各種喜慶和娛樂場合。她們的人生,就隻適合在稻香村這樣的地方慢慢消耗。】

"原來如此!"賈母聞言歎道,心道敢情今日是這天幕為珠哥兒媳婦打抱不平來了。

【大家剛才看到的是稻香村外景。現在,蘭蘭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李紈在“稻香村”裡的住處吧。】

隨即天幕晃動,顯然是蕭蘭蘭移動腳步,進了村中的一座“茅舍”。隻見那“茅舍”也是紙窗木榻,並無多少富貴氣象,且房內陳設極其素淨,與現如今李紈的居所是以個模子套出來的,完全是孀居該有的樣子。

天幕上,初春陽光淡淡,從窗欞外照進這座茅屋,屋裡的景象顯得既清冷又寂寥——一時令眾人猛醒:原來李紈的日子,竟過得這麼苦,他們竟從未怎麼留意過。

【好了,蘭蘭剛才帶大家看過了稻香村周圍的環境,稻香村的外觀和住所內部,現在蘭蘭就打算和大家好好聊一聊李紈。蘭蘭會先關一陣彈幕,開評論區,歡迎大家在評論去與

蘭蘭交流,也可以留言提出問題,蘭蘭會儘力解答。】

這一套流程賈府各位都已經很習慣了。寶玉聽聞,便以目注視祖母,似是在詢問有什麼需要問天幕的,而賈母則扭頭看了李紈一眼,見李紈一動不動,便也輕輕搖頭,示意先彆輕動。

天幕上,自右向左飛的彈幕不見了,下方的評論區開始出現字跡。

【按照國際慣例,蘭蘭應當先來說一下李紈的判詞和《紅樓夢曲》。但對於李紈來說,相較於她的判詞和曲子,在全書第四回,作者就以一段介紹性的文字,為李紈“作傳”。這一段文字也同等重要。所以我們這次先來看看李紈的“人物小傳”。】

【“這李氏亦係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為國子監祭酒,族中男女無有不誦詩讀書者。至李守中繼承以來,便說“女子無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時,便不十分令其讀書,隻不過將些《女四書》、《列女傳》、《賢媛集》等三四種書,使他認得幾個字,記得前朝這幾個賢女便罷了。”③】

【“因此這李紈雖青春喪偶,居家處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見無聞,唯知侍親養子,外則陪侍小姑等針帶誦讀而已。”③——小夥伴們,這段十分簡短的文字交待了李紈的出身、家庭背景、受教育情況和人設:她是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