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1 / 1)

王淳之是沒有登基,但是從沒有哪一個人敢否認他的權利和地位。自古以來帝王上位之後都會乾出一些事情,比如大赦天下,或加場科舉什麼的。當然也有一上來就清除政敵給自己立威的。王淳之的手下壓根就沒有啟用前朝的舊人,自然就不需要進行清洗,所以佛門就認為新朝在拿他們佛門在為新朝立威呢。至於什麼土地和人口,統統都是借口。心思肮臟的人看什麼東西都是臟的。他們並不覺得王淳之這是在為了整個天下,而是盯上了他們佛門這塊大肥肉。佛門有多富裕呢?這麼說吧,佛門的積蓄並不比一個頂尖世家差,甚至還要強上許多,世家和佛門是沒什麼可比性的。世家在這之前也有不少可以免稅的良田,但是他們花出去的同樣不少。但是佛門不同,他們不光進的多,出的少,寺廟名下的土地都還全部的免稅,光這點,就足夠他們聚起驚人的財富。雖然有的寺廟們也有苦行僧或者得道高僧一類的人,但大部分都是驕奢淫逸之輩。他們的心思自然不如那些一心鑽研經書的高僧心神清明,王淳之的一道命令就讓他們商討了好久。把寺廟名下和土地和人口交出去那是不可能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哪怕佛門號稱清淨之地,也不會讓某些人改變自己貪婪的本性,更甚者八方來財的能力還把他們心裡的貪婪給放大加倍了。“那位畢竟也是帝王,他都放話了,我們也不好什麼都不做,就把寺廟那些好逸惡勞的僧侶給趕出去一些,讓他們重新成為平民,去為朝廷效力吧。”一個瘦削的僧人臉上帶著悲天憫人的笑容說道,說出來的話卻直白的很。他的手中撚著一串通透圓潤的佛珠,身上的袈裟更是金光閃閃,好似由金線繡成一般。自從佛門起來之後,不是沒有帝王打過佛門的主意,但最終的結果都是王朝毀滅,佛門依舊。但凡是知道點往事的人都不會認為他們能有什麼事。這次自然也不例外。一個月的時間,佛門隻零零散散遣散了一小批僧人下山還俗,那些被迫還俗的僧人當然不願意離開這個好地方,聽說死活不想還俗,更有甚者,在山門前寧願滴水不進,長跪不起也不願意走,最後誠心感動了佛祖,又把他們重新收回了山門之內。這一進一出,還俗的僧人幾乎寥寥無幾。王淳之麵色不變,道,“一月期限已過,既然他們這麼死不悔改,那就按照我的辦法來了。”這一個月來他們也沒有閒著,把附近寺廟裡麵的強盜和逃犯該抓的抓,隻是沒有殺。當然不是王淳之心軟和妥協,而是人少了不夠震撼。一個月的期限剛過,京城的菜市口就熱鬨了起來,百姓們隻看到府衙的人壓著眾多沒有頭發,身上穿著僧袍的僧侶們,如果是普通的犯人,百姓們可能還沒多大的興趣。但是那些犯人身上的衣袍卻透露出了他們的身份。對於百姓們來說,王淳之所帶領的朝廷自然是可以信任的。但同時,百姓們對佛門僧侶的感官也沒差到哪裡去。畢竟佛門的麵子功夫做的的確好,對於不知道內情的人來說,佛祖是真的慈眉善目。現在這兩者一衝突,那可不得了啊。當即就有百姓直接問了,問的還是府衙的人。府衙的人看了一眼非常關心這件事的百姓們,大聲說道,“他們都是我們官府通緝榜上麵的罪犯,我們朝廷會按照律法把他們處決之後,再把他們送還給佛門讓他們成佛的。”菜市口殺人也是有門道的,比如時辰還沒到的時候,就有人把犯人的罪狀給一一念出來,周圍圍觀的百姓們或大快人心,或悲戚萬分。因此府衙的人一說,對官府通緝榜上還有些印象的百姓們看著那些僧侶越來越眼熟。他們的罪狀被公布以後,百姓們紛紛嘩然。“對,我想起來了,當初就是他殺的人,結果前……之前有人捉拿的時候,聽說他跑到廟裡做和尚去了,這事自然就不了了之了。”有認出來的百姓不禁唏噓感慨道。“那被殺的那個人呢?”有人關心受害者道。“還能怎麼辦,白死了唄。”知情的人說道,而後一歎。有的人是死有餘辜,但是大部分的死人卻都是無辜的,一想到被殺的人什麼公道都沒有討到,凶手還吃的腦滿腸肥的樣子,就有百姓心裡不舒服了。普通人是介於黑白之間的灰色地帶,大部分一遇到這種事情,他們首先把自己代入的就是受害者的身份,很容易就產生一種同理心。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會是主動害人的那種人。要是把自己直接給代入凶手的身份,一點都不考慮受害者的處境,那就說明這類人天生冷血,毫無道德和良知可言。好在這樣的人到底是少部分,要不然還不知道世道會變成什麼樣呢。聽到百姓們義憤填膺,官府的人又一一把其餘僧侶的罪行給公開。被他們押解而來的僧侶有數百之眾,惡行累累,直接讓百姓們感受到了來自一股心靈的震撼之感。這真的是他們亂世之前去寺廟上香拜佛,對他們和善有加的僧人麼?百姓們不想相信,可是在大量的事實麵前,他們找不到為那些人說話的立場。更彆說百姓們中間本來就有一些知道這事的人,有些人知道的隻是一兩件,但是數百件的數量加起來,就讓百姓們對佛門的感官快速的下降了。不說這些人為僧之前做的那些惡事,就是在佛祖眼皮子底下,他們也很多人沒有絲毫的收斂。比如欺負寺廟裡麵輩分低的晚輩,貪汙百姓給寺廟捐的香油錢,不僅如此,還有僧侶會接後宅婦人的陰私之事,做出了於佛門清淨之地行苟且之事的事情來。一時間,百姓們連帶著對佛門這個地方也厭惡起來。雖然佛門壓根就沒做錯什麼,它隻是一個死物,自然控製不了那些活人的行為,但是佛門為它套上的名聲太好了。好過頭了。導致百姓們對於佛門的印象已經固定下來,琉璃清淨之下容忍不了絲毫的齷齪。這下佛門的真麵目被揭穿,不知有多少信徒心裡傷感起來。到了罪犯行刑的點後,百姓們紛紛紅著眼睛道,“讓他付出應有的代價和懲罰。”這樣的人,就一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把他們輕易放過,公道有失,百姓們自然對朝廷的舉動加油助威。一輪下去,菜市口的血腥味已經濃厚的沒法聞了。處置完犯人以後,府衙的人並不像之前辦完公事就離開,而是細心的為那些死去的僧侶收斂屍首,對周圍的百姓們道,“他們在人間的罪已經算清了,接下來會送到佛門讓佛門的人去收他們,畢竟他們已經投身佛門。”這話讓百姓們紛紛讚同,並且心裡升出來了不一樣的滋味。要知道以前官府的態度可沒有這樣強硬過,尤其是前朝,罪犯一但落發為僧,他們就不會再管了。這導致有很多時候,寺廟的地位都是超脫於朝廷法度之外的。而現在,朝廷能這樣做,他們都為那些死去的無辜的受害者們感到開心。百姓們不知道朝廷和佛門的博弈,他們隻知道受害者得到了應有的公道,犯人得到了應有的懲罰,這就足夠了。這一出,也讓百姓們對佛門的好感度直接下降了一半。亂世剛過,民間正是百廢待興之際,百姓們雖然有朝廷幫持有了工作,但是手上並沒有多少餘錢去寺廟裡麵上香。佛門對於信徒很是依賴,這個依賴指的不是金錢,而是人氣,百姓們這會都還沒有緩過來呢,連帶著自然也成了佛門的低穀。雖然有人會請得道高僧去為死去的家人超度,但是現在能這樣做的人家幾乎有限。更彆說有能力的還能不知道佛門本身的齷齪事,請的自然是那些有本事和乾淨的。除了少數人,大多數有案底在身的僧侶幾乎都被朝廷依法處置,連帶著嚇到了那些落發為僧,在寺廟裡麵混吃混喝,躲避兵役勞役的普通人。朝廷的動靜實在太大,雖然很多人都是清白無辜的,但是誰敢保證自己不會受到波及。不少原本就沒有多少向佛之心的普通人就有些想回家去了。畢竟外麵的百姓日子現在過得都不錯,勤快點的都還能吃到肉,不像他們,明麵上隻能吃素齋飯,實在嘴饞了,也隻能偷偷的自己做著吃。他們本性逐利,自然那對他們有利就去哪裡。隻是當有僧人準備偷偷還俗,卻發現壓根就還俗不了了。朝廷壓根不給他們辦理良籍,說他們一日為僧,就當終身為僧。沒事好好的還什麼俗啊。想要還俗的僧侶們尷尬道,“我們想要回家去給家人幫忙。”在這之前每次開國,朝廷可都會需要寺廟裡麵大量的人口的,但是誰知道這次他們料想錯了,朝廷就不對他們那麼多的青壯動心?王淳之還真不打算要寺廟那些普通僧人還俗,換做以前的帝王可能會覺得現在天下的人口有些少,會對寺廟那些光吃不乾不上稅的青壯僧侶眼饞,但是王淳之並不會這麼覺得。他會讓他們知道,既然選擇了進寺廟,那就彆想回來了。真當朝廷的良籍是想開就能開,想走就能走的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