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孩子的想象力(1 / 1)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測驗:一個“0”圖形分彆讓幼兒、小學生、中學生來看,測試的結果是大多數中學生和一部分小學生說這是數字“零”或英文字母“O”,另一部分小學生的答案是“麵包圈”“眼鏡片”;幼兒園的小朋友的答案是“眼淚”“肚臍眼”“圍棋”“表”等等,這樣的回答是我們成人、中學生、小學生都難以想到的,幼兒的想象力是我們不得不驚歎的。仔細分析一下這個測試結果,我們不禁提出這樣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想象力會逐漸減少嗎?為什麼年齡越大,想象力就越匱乏呢?這是我們不斷成長的必然結果還是由於我們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後果呢?年齡與學識不是扼殺我們想象力的真正殺手,曆史上的偉人、奇才不都是擁有淵博的知識,也同樣擁有著驚人的想象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仍然持有對知識的質疑態度,他們堅信已有的知識還不是全部,還有更為廣泛的空間去探索。想象力要在知識的幫助下才會更加有力量、有方向。可是,對於我們現代的孩子來說,成人使他們過度地相信現有的知識,他們可能被所謂的“知識”捆綁住了應有的想象力。成人的逼迫行為,忽視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原本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可是被扼殺了,這就是我們說的“用進廢退”,想象力就是在“不用中退化”的。在當今社會,如果家長能夠相信“孩子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那麼,請家長細心留意孩子的想象力,在孩子想象的瞬間去做出積極的引導。孩子們的頭腦裡缺少那些固定的答案或思維模式,也沒有成人那麼豐富的人生閱曆和淵博的知識,但他們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寬容、放鬆、自由與多樣的環境是孩子想象力成長的優良土壤,因此,當孩子在思考一個已經認為不應該納入思考範圍的問題時,請不要打斷孩子的“奇思妙想”。例如:五歲的小女兒正坐在小凳子上看媽媽做飯,她忽然問媽媽這樣一個問題:“星星是從哪兒來的?”媽媽並沒有馬上回答孩子的問題,而是說:“寶寶想想看。”女兒全神貫注地看著媽媽揉麵、揪麵團,擀麵餅,包包子等一係列動作,看了好久後,女兒突然說:“我知道星星是從哪裡來的了,星星是用做月亮剩下的東西做成的。”這樣的話讓媽媽大吃一驚,然後媽媽非常激動地吻了女兒一下,媽媽高興地說:“寶貝,你的想象真的很奇特。”爸爸知道女兒的表現後也十分開心,抱著女兒為她講起神話故事來……可是,現實生活中,成人往往會打擊孩子的“奇思妙想”。大多數家長麵對孩子這樣的提問,會回答:“星星本來就存在的,有什麼好想的,快點背書吧!”“你隻會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沒用的東西,老師講的知識卻什麼也不知道。”“你自己去書上看看怎麼寫的吧!”這樣,我們成人在無意識中將孩子帶進了隻需記憶的世界而忽視了鼓勵其發揮想象,結果,這些孩子變成了和我們多數人同樣的情況,隻會照搬前人的知識和技術,沒有了突破與創新的勇氣和能力。因此,家長們如果重視想象力,請一定要留意生活中孩子的種種表現,注意自己對他們的“奇思妙想”做出的反應。現代家庭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孩子被我們自認為學識淵博的成人包圍著,隻要他們有問題提出,我們就趕緊給出答案,一方麵害怕耽誤孩子求知的欲望,一方麵又害怕被孩子嘲笑。這種情況下,孩子既然得到了正確的答案,那麼就不會繼續進行思考,更不會去進一步想象了。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幼兒園中班在上關於“雲”的課,老師以讓孩子認識雲、了解雲的形成作為教學目標。上課過程中,老師拿出雲朵的圖案,問小朋友們:“這是什麼藏書網?”有的小朋友回答說:“波浪。”老師搖搖頭說:“再仔細看一看。”又有小朋友說是“煙”。老師繼續鼓勵說:“再仔細看一看,想一想,這到底是什麼呢?”最後有小朋友說:“是雲。”老師高興地稱讚道:“對了,是雲!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雲’。”我們先不去討論老師的教學能否達到他的目標,僅來看看老師這一段“啟發式”的問答,能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隻能看到老師在追求著固定的答案。雖然老師嘗試用啟發與參與的方式進行教學,但事實上,孩子們是在他的控製中學習的。前麵的兩個回答,老師用“再看一看”等語言間接地否定了孩子做出的“波浪”或者“煙”的回答。由於幼小的孩子對彆人的稱讚與評價具有依賴性,因此,他們久而久之就會迎合老師的需要去做出回答了,或者孩子不知道老師想要的答案,乾脆放棄回答,不去思考,不去猜測了。我們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們回答是“波浪”“煙”錯了嗎?“雲”不可以像“波浪”或“煙”嗎?如果那位老師對前兩個小朋友進行表揚:“說得很好!那麼還有其他想法嗎?”這時,可能會有更多的小朋友踴躍地回答問題,說出更多稀奇古怪的東西來。當小朋友的想象力被調動起來時,老師可以很高興地告訴大家:“小朋友們說得都很對,它好像是任何東西,那麼我們這幅畫裡的東西本領怎麼這麼大呢,可以像這個又像那個,究竟是什麼呢?它是一幅什麼都像的雲!”如果我們這樣處理可以達到雙贏的目的,既完成教學目標,又能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間。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正麵肯定並鼓勵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在激發不同的想象中互相激勵,這讓他們更加喜歡“雲”,這也將影響他們以後看到雲朵時的關注度和想象力。我們繼續舉個例子,來看一看能夠維護孩子的想象力的父母是怎樣表現的。媽媽陪著孩子玩折紙遊戲,當孩子折好一隻小白兔,並將它貼在一張白紙上時。媽媽提出一個問題:“你這隻小白兔生活在什麼地方呀?”孩子立刻為小白兔畫了一間漂亮的房子,一片青青的草地,還有許多鮮豔的花朵。媽媽接著問孩子:“你知道小兔子要吃什麼東西嗎?”孩子一邊自言自語地說:“小白兔最喜歡蘿卜啦。”一邊高興地畫著蘿卜。媽媽又接著問孩子:“你覺得小兔子還需要什麼呢?”孩子想想回答:“它還需要朋友、媽媽、爸爸、玩具……”孩子在媽媽的引導下畫出越來越豐富的東西。原本孩子隻想到將小白兔貼到紙上就完成了,現在紙上不但有了漂亮的房子、青青的草地、鮮豔的花朵、可口的蘿卜,還有在跑步的小烏龜,穿著裙子的另外一隻小兔,大大的蘑菇,翱翔的鳥,高高的太陽,彎彎的小船,真是熱鬨極了。這不正是一個鍛煉孩子想象力的很實用的例子嗎?因此,父母與孩子一起做遊戲時,一定不要自作聰明,儘量做到讓孩子成為遊戲中的主角,這樣才會給孩子留有廣闊的空間來儘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並且在發揮想象力的過程中玩得更儘興、更快樂、更活躍。“一加一等於幾?”“在英語裡‘樹’怎麼讀?”“哪個小朋友在你們班裡最聽話?”“今天老師講了什麼故事呀?”“看一下,這裡有多少個蘋果?”……實際生活中存有許許多多的問題,我們成人也在不斷地向孩子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但是,我們提出的問題往往是“封閉式”的,答案幾乎隻有一個,孩子也隻能給出一個答案,這樣孩子就成了重複知識的工具。如果問問題隻是一種檢驗孩子掌握知識程度的一種方式,怎麼能激發孩子去想象呢?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回答:一加一等於三,那麼你會因為孩子錯誤的答案而生氣或失望嗎?能夠激發孩子想象力的那些問題應該是“開放式”的,是那些允許孩子充分想象的問題。例如:當爸爸陪孩子看飛機的圖書時,如果問孩子?99lib?:“你能想一下未來的飛機是什麼樣的嗎?如果讓你自己造一架飛機,你會怎麼去造呢?會造出什麼樣的飛機呢?”爸爸這樣的問題會讓孩子在思考與回答中不斷地發揮想象力。我們父母如果能夠經常提一些“開放式”的問題,那麼孩子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想象力會得到啟發,孩子的求知欲會得到激發。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回答“開放式”的問題時,家長一定不要著急地去打斷或者更正孩子的回答。當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情時,能力上會有限製,例如講故事、畫畫等,父母可以先做出一部分讓孩子來看,剩下部分讓孩子來收尾。例如,父母給孩子講一些帶有啟發性的故事,讓孩子自己設計故事情節,這樣孩子的想象力就會得到鍛煉。當孩子自己講出一部分情節時,我們可以接著孩子的思路繼續講下去,當講到比較關鍵的情節時,再鼓勵孩子去講。如講《雪孩子》的故事,當孩子已經明白了整個故事的大意時,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去思考,如“當雪孩子遇到火後為什麼會不見了呢?它能去哪裡呢?”通過思考,孩子會從中明白一些科學道理。例如,他們會明白雪遇熱變成水,在陽光照射下,水又變成水蒸氣升到空中,形成雲的過程。又如,父母可以先畫一個豬頭,然後讓孩子去畫耳朵、嘴巴等器官,父母可以繼續畫豬的身體,再讓孩子加上其他東西。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鼓勵孩子去充分地發揮想象力。還能讓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成就的快樂感覺。以上幾個例子隻是發展孩子想象力的方法中的幾種而已,父母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來找尋適合自己孩子發展的方法。總之,到處都存在孩子的想象力。隻要父母放開自己的思維,給孩子大展身手的空間,那麼,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