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美與美感(1 / 1)

悲劇的誕生 尼采 554 字 18天前

什麼是美?尼采的理解,除前述“外觀的幻覺”說和“生命力的豐盈在對象上的投射”說之外,還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的提法:第一,美是人的自我肯定,根本不存在“自在之美”。“自在之美純粹是一句空話,從來不是一個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樹為完美的尺度;在精選的場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一個物種舍此便不能自我肯定……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著美,——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歸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裡,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認作美的:美的判斷是他的族類虛榮心……人把世界人化了,僅此而已。”(《偶像的黃昏·〈一個不合時宜者的漫遊〉》第19節。)人不但是惟一的審美主體,而且歸根到底是惟一的審美對象。“沒有什麼是美的,隻有人是美的;在這一簡單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學,它是美學的第一真理。我們立刻補上美學的第二真理:沒有什麼比衰退的人更醜了,——審美判斷的領域就此被限定了。”(《偶像的黃昏·〈一個不合時宜者的漫遊〉》第20節。)第二,美是強烈欲求之所係。尼采認為,自康德以來,一切美學理論都被“無利害關係”這個概念敗壞了。他厭惡所謂“無欲的靜觀”,而主張:“美在哪裡?在我須以全意誌意欲的地方;在我願意愛和死,使意象不隻保持為意象的地方。愛和死:永遠一致。求愛的意誌:這也就是甘願赴死。”(《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純潔的知識〉》。)第三,美是強力的形象顯現。“當強力變得仁慈並下降為可見之時,我稱這樣的下降為美。”(《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高超的人〉》。)尼采對美感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分析:第一,聯想說。美的判斷“賦予那個激發它的對象以一種魔力,這種魔力是以各個美的判斷之間的聯想為條件的,卻與那個對象的本質完全無關。”(《強力意誌》第804節。)把一個對象感受為美的,是因為這個對象激活了主體無意識中對以往種種美好體驗的回憶,所有這些體驗相互激勵,集結在這個對象周圍了。所以,美感是以無意識聯想為基礎的一種錯覺。第二,動物性快感混合說。我們身上存在著性衝動、醉、殘酷等動物性快感狀態,當一個對象激起這些快感狀態所寓區域的興奮之時,“動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這些極其精妙的細微差彆的混合就是審美狀態。”(《強力意誌》第801節。)第三,同感說。在遠古時代,人受恐懼的訓練,在一切陌生者身上看到危險,於是學會了在心中迅速領悟和模仿對方感情的本領,即學會了同感。人甚至把這種看法從人、動物推廣到了自然事物,以為一切運動和線條都蘊含著意圖。由恐懼而練習同感,由同感而產生了各種類型的美感,包括對自然的美感。(參看《曙光》第142節。)此說相當於移情說,不過尼采指出了移情起源於原始人的恐懼。第四,距離說。美感有賴於一定的空間或時間距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