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背景(1 / 1)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3174 字 1個月前

梅老太爺乃年事已高,雖久不負責家中事務,但談吐思路都是十分清晰。

但見梅老太爺屈其手指道:“天下的鹽啊,有海鹽,井鹽,土鹽,池鹽,硝鹽,岩鹽之分。但主要是海鹽,井鹽,池鹽三類。其中池鹽有山西的解鹽,井鹽則多出於四川。但井鹽不如池鹽,池鹽又不如海鹽。”

林延潮點點頭道:“老丈所言正是,在下當年在歸德任官,歸德本是解鹽行鹽之地,解鹽受南風而結鹽,最賴天時,故而歲額常有不足,況且解鹽從山西到河南路途又遠,可謂又少又貴,因此當地百姓食鹽多有不便。”

“當年全賴付知府將解鹽改為海鹽,堪為一時德政。”

“付知府?”梅老太爺。梅大公子道:“就是當今河南左布政使。”

林延潮笑了笑道:“確實。”

梅老太爺當即點頭道:“付方伯真乃是能臣能吏,敢問部堂大人後來歸德府用的是哪裡的海鹽?”

梅侃道:“本來是用長蘆鹽,後來改為山東鹽。”

梅老太爺點點頭道:“原來如此,山東鹽一年鹽額十四萬大引,聽聞自己用也是勉強,再多供一府不知夠不夠?”

林延潮笑著道:“歸德一個府三十萬口,勉強夠的。”

梅老太爺點點頭道:“若論鹽額富裕還當屬我淮鹽,常言道兩淮鹽,天下鹹。我兩淮鹽額每年七十萬五千大引,除了本地,還供江西,湖廣二省,可惜去河南路途倒是不便。”

說到這裡眾人都是一笑,梅侃笑著道:“爹,你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梅侃說完,他兄長即板起麵孔道:“哪裡有這樣說的,沒半點規矩。”

梅侃聞言稱是,當即收聲。

林延潮各看了梅家大公子,梅侃一眼。

梅老太爺對於兄弟二人這話沒有在意,而是繼續道:“也不是自賣自誇,太祖當年定下我兩淮是三十五萬引,後來增至七十萬引。即便如此,淮鹽仍是有餘。”

林延潮道:“兩淮餘鹽之難,在下早已知之。”

這兩淮餘鹽說起來,就是明朝鹽法的變革史,前後經過沒有幾萬字是說不清楚的。

簡單概括,明朝國庫的太倉收入有一半是鹽稅,鹽稅有一半出自淮鹽。

兩淮的鹽稅最早定下是三十五萬引正鹽,也就是商人運糧到前線後,就可以拿到淮鹽鹽引,然後憑鹽引到鹽場取鹽。

但是問題是兩淮生產海鹽的灶戶每年除了繳納朝廷鹽額的正鹽外,手裡還有多餘的餘鹽怎麼辦的問題。

如此朝廷不收這餘鹽,就會轉為私鹽,國家鹽業專買專賣的製度就被破壞了。

開始有官員提議,很簡單增加鹽額就好了,但是此舉立即被否定了,因為增加鹽額對於原先部分產鹽不足的灶民就慘了,容易造成灶民繳納正額不足而逃亡。

所以(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